劉濤,方正
(荊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湖北荊州 434000)
荊州古城垣的土城墻在秦漢時期便已經形成,磚城墻的建立還是在南宋時期,但是在元朝時期,這些古城墻遭到了破壞,進入明朝時,在以前城墻的基礎上對古城進行了修復,然后又圍繞著城墻進行護城河的挖掘修建。現存的城墻基本上是明清時代建成的,古城的特色突出,其中,最主要的特色便是水城、磚城、土城“三合一”。
我國的古城雖然很多,但是像荊州古城擁有這么久歷史的古城墻并不多,而且荊州城墻跨越朝代非常多,可以說在我國古城墻中在跨越朝代方面是最多的一個。荊州古城在開始建立的時候主要是土墻,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迭,荊州城墻也由原來的土城演變為以磚城為主的唯一古城墻。而且,荊州城墻的完整性不可多得。城內的藏兵洞、馬面、古城門、古城樓等都比較完整。同時,在古城還有3 座敵樓遺址等人文、歷史景觀。
在古城的整個規劃中,有15 m 的內環路規劃斷面,而且設計了人車分離,其中,車道有7 m,路面主要是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是4 m,路面是水泥磚,有的路面是仿石磚。外環路路面基本上是青石板,路面寬度在2~4 m,長度共11.45 km。
護城河基本上是沒有源頭的河流,主要是人工挖掘形成,其主要起防御的作用。護城河圍繞古城而建,內周長約為12.20 km,有一定的寬度,大部分河寬在10~50 m,因為地理位置和地勢的特點,根據需求,有的地方河寬有100 m。而且護城河還有一定的深度,與古城墻的距離為5~30 m。雖然護城河基本上都是無源河流,但是其常年流水,這就形成了獨特的古城池風貌[1]。
荊州古城環城旅游景區是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旅游區,該景區融合了三國文化、城墻文化以及一些民俗,是當地甚至全國比較重要的旅游特色區。
以“云夢三國、荊楚水都”為規劃主題。思路緊扣紀念荊州歷史文化及楚文化這一主題,規劃中,“顯城露水,營造環境”“水鄉園林城市”的獨特設計具有較為濃厚的文化底蘊,使自然生態環境與城墻遙相呼應,形成以古城垣為背景,荊州歷史文化及楚文化為基調的帶狀綠地,保留現有水面形態,將古城內部的水系進行連通,局部予以疏挖、拓寬、堆島、造型。將古城區的各種資源進行綜合考慮,并充分發揮各資源的作用,把不同的自然景觀要素進行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旅游休閑活動場所。
在確保現有城內水系不被侵占的同時,盡可能重建內城水系,使之聯通,逐步恢復古荊州城水景風貌(注:荊州古城內從西門西湖到北湖,沿著整個北側內環路,均有斷續水系,將內環路水系聯通)。形成水韻古城生活休閑區,展現荊州古城內外水縈的景觀風貌與人居風情,為荊州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提升城市的總體競爭力。
規劃荊州古城環城旅游景區時,主要把城內現有的旅游資源相結合,并對旅游資源進行挖掘開發,主要圍繞水文化、城墻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三國文化,構建“二環串珠”式的功能區劃和結構形態。
二環就是指荊州古城垣景觀的內環和外環。
古城內環,從東門至西門西湖公園,全長5 350 m,用地范圍51.5 hm2。規劃以“一線穿六珠”的形式將景區內的6 個小景區(仙都、楚音楚韻、西湖公園、洗馬池公園、雄楚春色、三國公園),進行通過水系進行串聯,然后融入荊楚和江南水鄉文化。
古城外環,從明月公園段—關公義園段,包括外環道、護城河、太湖港堤、太湖港,是荊州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總面積81.3 hm2。規劃形成“兩湖、四岸、三線、三大園區”的功能區劃與總體結構形態。“兩湖”為護城河、太湖港水體景觀帶;“四岸”為以護城河、太湖港水體景觀為依托的四岸生態景觀帶,通過各景區和景觀節點形成北護城河、太湖港景觀線;“三線”為外環路游線、護城河水上游線、太湖港長堤游線;“三大園區”為:屈原公園、北門公園、西蜀園。
景觀帶以“一線穿六珠”的形式將景區內的6 個小景區(仙都、楚音楚韻、西湖公園、洗馬池公園、雄楚春色、三國公園)進行通過水系進行串聯,然后融入荊楚和江南水鄉文化。
5.1.1 楚音楚韻景區
本段范圍南起賓陽樓北至東門污水泵站,臨內環路439 m,規劃范圍1.07 hm2。本段可說是楚文化展示的前奏,主要有斑駁憶古城、疏林水影、楚樂之音。
5.1.2 雄楚春色景區
本段規劃面積是1.9 hm2,主要從東門污水泵站一直到雄楚樓段。
5.1.3 仙都景區
占地1.2 hm2,位于玄妙觀以東,且與玄妙觀片區規劃的停車場接壤。因為目前的水面在整個片區占了太大的比例,造成很難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景觀體系,因此,需要采取天水的方式來取得一些景觀空間,讓片區內的景觀更加豐富化。
5.1.4 洗馬池公園
洗馬池得名:傳說在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和曹軍大戰,關羽取得了勝利,關羽的“寶座”赤兔馬因為長途跋涉征戰,看了便心生憐惜,看到北門那邊有一個池塘,關羽便親自為自己的寶座赤兔馬洗出身上灰塵,這一幕被當地老百姓看到,于是便把這個池塘叫洗馬池,一直流傳至今[2]。
洗馬池公園由關公亭(內設關公雕塑)、“竹簡”景墻、關公故事碑廊(半廊)、喚馬水閣、“赤兔馬”石雕、笠亭、馬蹄橋、美髯亭、“青龍偃月刀”雕塑、倚刀廊、掇刀石、牌坊、掩醉樓、桃花塢、親水臺階、親水平臺、樹陣廣場、石馬槽、拴馬樁等組成。
5.1.5 三國公園
在進行規劃設計時,側重點放在如何高效利用陸域土地,通過微地形的塑造,水系統梳理完善,植物的分割來組織圍合空間,不減少水域面積,增加使用及游賞空間,提供給文博區足夠的三國文化與荊楚文化展示托盤。
5.1.6 西湖公園
西湖公園建設用地8.92 hm2。在公園內有很多景點要素,比如,蜀國兵寨、桃花苑“西湖”石牌坊等。進行規劃時,主要是要突出三國場景,通過烽火臺、蜀國主題雕塑、點將臺等景點要素來打造一個活靈活現的三國場景。同時,還將景區內的自然風光進行融合點綴,讓三國文化氛圍更加的濃郁,營造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荊州小西湖”美景。
規劃以“顯城露水,營造環境”“水鄉園林城市”的設計,以及具有較為濃厚的文化底蘊,使自然生態環境與城墻遙相呼應,建設一條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觀精品帶。規劃形成“兩湖、四岸、三線、三大園區”的“一線串珠”式的功能區劃與總體結構形態。
兩湖——護城河、太湖港水體景觀帶。
四岸——以護城河、太湖港水體景觀為依托的四岸生態景觀帶,通過各景區和景觀節點形成北護城河、太湖港景觀線。
三線——外環路游線、護城河水上游線、太湖港長堤游線。
三大園區——屈原公園、北門公園、西蜀園。
三大功能園區包括以下內容。
5.2.1 屈原公園
屈原公園分為四大功能區,即詩韻荷風區、翠羽丹林區、菰蒲花洲區、桃園區。
5.2.2 北門公園
北門公園分為五大功能區,即長堤春曉區、古城漣漪景區、天問廣場(現有景區,不計在內)、太湖楚韻區、曲徑寒梅區。
5.2.3 西蜀園
對蜀國文化進行充分的挖掘,然后把景區內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進行有效的結合,形成具有特色的游憩活動景點。
本次規劃設計具有一定的創新和特色,項目也得到落地實施,得到了廣泛的好評。總結整理該項目的規劃設計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1)恢復河網,打通脈絡。對現有的水系進行重新規劃,做到連通所有的水系,從而構建一個完整連通的河網。
2)強化城環,整合綠地。古城墻是景區的一大特色,也是古城以后發展的重要骨架。
按照周邊用地性質和使用人群需求區別化設計,布局集散、運動、休閑等不同功能的綠色開敞空間。通過貫通全景區的生態綠道,連接各功能片區,引導市民快速進入綠地,實現人與自然的無縫對接,形成古城內外環聯動的國家級5A 級旅游景區。
3)古今相間,有機融合。古城文化歷史厚重,“云夢三國、荊楚水都”,規劃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寓情于景,將文化融入景觀節點、橋梁水系、園路鋪裝、植物造景之中。在宏觀層面打造簡潔大氣的城市濱水景觀,于微觀層面體現荊楚文化的博大精深,為市民親近本土文化提供載體,提升文化自信。
4)依形就勢,節約投資。規劃充分尊重場地條件,根據現狀特征合理劃分動靜空間。在組織景觀空間同時,通過理水、堆島等方式,巧妙解決景區內土方平衡、坡地高差以及場地道路排水等問題。
5)海綿理念,忠實踐行。規劃結合現狀存在的零散洼地,設置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濕地生境,植草溝帶等形成生物滯留帶,通過吸水、蓄水、滲水、凈水,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廣場園路鋪裝,注重地方及生態材料的運用,面層采用花崗巖、片巖、青石、卵石等,但基層結構采用生態透水處理方法,體現綠色環保與生態海綿理念,實現了生態理念與園林景觀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