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彤
(天津財經大學)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論是“三全育人”的提出還是“課程思政”的提出,都是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和輸送人才制定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教育方針?!坝隆毕扔凇坝拧保n程思政踐行的正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講授有機融合,在注重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真正成長為棟梁之才。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在于教師隊伍,作為鑄魂育人一線的靈魂工程師,教師的思想言談舉止對學生產生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影響,因此,加強高校教師育人隊伍的思政意識、理論素養、育人能力和責任擔當對于提高課程思政的成效產生決定性的作用。黨外教師作為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三全育人”課程思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發揮黨外教師在“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和作用,潤物無聲地將精神力量融入每一節專業課和學生的每一步成長,是高校推進“三全育人”課程思政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
隨著全球化政治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大國角力愈發激烈,尤其是以互聯網新媒體為媒介,依托各種文藝作品、娛樂節目以及新興互聯網社交產品等對我國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意識滲透。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我國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使命,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動搖。高校以立德樹人為著力點,推進課程思政“三全育人”改革迫在眉睫。這不僅僅是大變局形勢下貫徹落實好黨的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筑牢思想意識主陣地的內在要求。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主要是在專業課和基礎通識課等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比如結合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情懷、科學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憲法法治、職業倫理道德、校情校史等內容開展思政教育,在潤物無聲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價值取向。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樹人,而立德樹人的關鍵在于教師。黨外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和未加入任何黨派的人員等廣大黨外知識分子,是黨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頭,在踐行課程思政“三全育人”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現有文獻研究更多集中在如何發揮高校黨員教師和基層黨支部作用實施課程思政,對黨外教師的研究和關注較為不足。高校統一戰線要畫大立德樹人最大同心圓,就勢必要團結引導廣大黨外教師,增強思想政治引領,為其在課程思政“三全育人”中發揮更顯著更積極的作用聚勢賦能,這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文選取某高校2018-2020年成功申報并已順利結項的校級課程思政改革精品課項目為樣本,深入分析高校黨外教師課程思政“三全育人”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在某高校已結項的134個精品課項目中,黨外教師申報項目數為26項,占比19.4%。在參與校級精品課項目申報的黨外教師中,民主黨派成員13人,占某高校在職民主黨派教師的8.84%;無黨派人士3人,占某高校在職無黨派人士教師的20%;群眾10人,占某高校在職群眾教師的7.25%。上述數據表明,積極主動參與課程思政校級精品課項目申報的高校黨外教師權重并不高,參與動力明顯不足,進而反映出高校黨外教師對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存在著認知層面的誤區。通過調查訪談法,總結了相對典型的幾類錯誤認知分別為“課程思政無效論”(片面認為課程思政會消解思政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功能,還會壓縮專業課學時,進而影響教學成效)、“課程思政無關論”(片面認為課程思政是黨員教師的職責,自身非中共黨員,所以課程思政和自己無關)和“課程思政恐懼論”(因思政教育理論基礎薄弱而產生本領恐慌和畏難心理)。認知決定行為,認知層面對課程思政“三全育人”的德育效能和知識效能未能實現感性和理性的統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黨外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在對參與校級精品課項目申報的26位黨外教師調查訪談的過程中,有近80%的黨外教師指出高校黨外教師關于課程思政建設先進經驗的學習交流層面存在局限性的問題。如何找準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角度,如何挖掘、梳理和提煉專業課程中適合的思政元素,是擺在大部分黨外教師面前的難題。剖析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從主觀層面分析,不同于黨員教師定期參與所在黨支部的政治理論學習,黨外教師缺乏參與系統性、規范性、持續性的政治理論學習機會,其政治理論知識積累較為不足,開展課程思政育人的理論功底較為薄弱;從客觀層面分析,高校尚未搭建關于課程思政建設先進經驗交流學習的平臺,很多年輕的黨外教師在與時俱進更新思政教育理念、運用現代教學方法、挖掘提煉思政元素等方面視野不夠開闊,思路不夠寬廣,進而導致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銜接受限。
在對參與校級精品課項目申報的26位黨外教師調查訪談的過程中,有92%的黨外教師指出高校黨外教師課程思政評價機制存在局限性的問題。毋庸置疑,實施課程思政首先要明確底線目標,政治站位和政治立場是守住底線的關鍵,也是高校黨外教師開展課程思政需要堅持的根本。教育部近年來通過出臺一系列規章制度和指導意見,已經建立一套相對完整的可遵循的課程思政“負面清單”制度,為高校黨外教師實施課程思政堅守底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不單單要依靠筑牢底線的約束性機制,還要通過建立一系列科學明晰的可量化、可操作和可落地的激勵機制,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黨外教師參與的主觀能動性,從機制體制建設這一根本上推動黨外教師完成參與課程思政“三全育人”的認知升級和角色轉換。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形成切實反映課程思政育人成效的評價指標體系,更多側重對教師主體的考核,比如通過校院系三級聽課制度和學生評教進行督導和考察,而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機制亟待完善。現有考核評價機制對于全方位激勵黨外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的力度不足。
1.建立思想引領機制
高校統戰部門要強化對黨外教師的思想政治引領,加強頂層設計,對有一定代表性的黨外教師分類別分層次制訂培訓方案。通過定期舉辦主題教育活動等方式,從思想上增進黨外教師的政治共識、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筑牢高校黨外教師實施課程思政“三全育人”的思想基礎。同時引導鼓勵各基層黨支部在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時吸納黨外教師參加。此外,將協助民主黨派基層組織、統戰團體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納入學校統戰工作要點,以各民主黨派基層組織、統戰團體為單位,探索設立黨外教師課程思政育人工作室新路徑,為促進黨外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專題研討、經驗交流和深度調研等搭建平臺。
2.建立服務保障機制
高校應探索建立涵蓋思政熱點主題以及不同專業類別的課程思政元素資源庫,并安排專人負責實時更新。按照思政熱點主題分類,可分為長征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航天精神等不同主題,以及黨史學習教育、冬奧會等時事政治主題內容;按照專業課程分類,可按照文史哲、經管法等不同學科類別匯總思政元素素材。具體而言,可通過平臺整合、院系推薦等方式征集優秀課程思政示范課案例,包括教學視頻、教學設計、教學課件等重要內容。充分發揮“網絡思政”新興質效,建設若干“思政點視頻”,運用新媒體平臺發布教研最新成果,實現課程思政改革顯見成果的共建共享,為高校廣大黨外教師提供課程思政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方面的有力指導,并通過建立課程思政案例資源蓄水池和素材庫的方式,幫助廣大高校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和思政元素挖掘時開闊思路借鑒使用[1]。除學校每年劃撥的用于課程思政建設專門經費以外,高校統戰部門可對設立的黨外教師課程思政育人工作室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和場地支持。此外,高校統戰部門可充分運用黨員領導干部與黨外人士聯系交友機制,將課程思政建設納入聯系交友的重要內容,促進黨外教師與黨員教師在課程思政研討交流中共同進步,為黨外教師與黨員教師搭建“三全育人”溝通互助橋梁。
3.建立考核評價機制
衡量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包括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價值引領評價和過程評價,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和專家評價相結合,以及工作評價和成效評價相結合的課程思政綜合評價體系。其中,通過建立政策導向激勵機制、育人反饋機制、育人協作機制等機制建設及時糾偏和破除“五唯”,推動課程思政評價既關注育人成效,又兼顧育人過程,真正做到“思想育人“和”科學育才”的有機融合。 此外,高校統戰部門要把黨外教師開展課程思政“三全育人”情況作為對各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和統戰團體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長效的考核獎勵機制,對于課程思政表現突出的組織和教師個人給予獎勵,并作為評獎評優和各類人才推薦的重要參考。
1.發揮頭雁效應
高校統戰部門要充分引導和鼓勵各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和統戰團體的負責人、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黨外代表人士積極參與課程思政“三全育人”工作,充分發揮其政治站位高、政治意識強、教學科研能力突出的示范作用,提升和帶動本組織的黨外教師把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作為教師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提升隊伍水平
高校統戰部門要以不斷增強黨外教師課程思政“三全育人”能力為重點,以凝聚黨外優秀人才為基礎,以加強理論培訓和實踐鍛煉為途徑,進一步拓寬育人視野、整合育人資源、創新育人途徑,努力培養和建設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用突出的黨外教師課程思政育人隊伍。如每年優先推薦選送一定數量的黨外教師參加上級組織的各類政治理論培訓,開闊視野,提高綜合育人能力,形成自主學習與集中學習相結合、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的育人培訓模式。此外,根據黨外教師的不同的特點和能力,積極推薦進行交流任職、掛職鍛煉,參與社會服務和國情考察,為黨外教師調動整合校內外育人資源搭建平臺。
3.擴大宣傳推廣
高校統戰部門要充分發揮大統戰工作格局的優勢和作用,聯合學校有關部門定期選樹一批先進典型,利用新媒體平臺等途徑宣傳報道黨外教師參與課程思政“三全育人”的先進典型事跡,推廣黨外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新載體、新方法和新模式,探索“思想鍛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深度融合育人體系,擴大黨外教師課程思政精品課項目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實現黨外教師由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變,實現由典型示范到全面推廣的轉變,實現由隨機案例到系統模式的轉變,形成黨外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良好氛圍。
1.以師德師風建設為載體
教師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師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是實施課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礎。高校要以師德師風建設為載體,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將教師理想信念教育轉化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以夯實師德養成體系作為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高?;鶎狱h組織可通過吸納黨外教師參加師德師風建設專題組織生活會或集中學習活動等方式,引導黨外教師自覺扛起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2]。高校統戰部門要在黨外教師中充分挖掘師德典型,講好師德故事,形成黨外教師實施課程思政“三全育人”的思想共識和政治擔當。
2.以育人工作室為載體
高校統戰部門要以“三全育人”為目標,以高校各民主黨派基層組織、統戰團體為單位,創新設立黨外教師課程思政育人工作室,將課程思政建設納入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和統戰團體的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工作室通過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研討、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教學沙龍等活動,找好思政元素適合的切入點,改進教學方法,提升育人成效。高校統戰部門要對黨外教師育人工作室的負責人資質做好把關,推薦一批政治立場堅定、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特色鮮明的有一定代表性的黨外教師擔任工作室主要負責人,尤其是發揮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黨外代表人士的示范引領作用,引導其在積極參政議政和參與社會服務履行職責的同時,牢記教書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帶領更多黨外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方面率先垂范。
基于價值導向與知識傳授相融合的大前提,各黨外教師育人工作室要帶領成員對標課程思政建設綱要,依托線上線下和校內校外等思政資源,挖掘各類思政元素,探索開拓教學方法,滿足新時期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鼓勵黨外教師申報有關課題研究項目,支持黨外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探索和學術研究,從理論層面探索個性化的課程思政路徑,通過研究成果推動育人工作取得實效[3]。期間高校統戰部門可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課教師以及開展課程思政卓有成效的黨員教師參與黨外教師課程思政育人工作室的教研活動,實現跨學科結對共建,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引導黨外教師踐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寓課堂教學于學習實踐活動中,打造點線面集合的課程思政育人平臺。
高校黨外教師實施課程思政“三全育人”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并非一蹴而就能實現。要充分激發黨外教師將立德樹人育人理念和思政元素浸潤到“三全育人”全過程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高校要為黨外教師課程思政人才隊伍建設制定“線路圖”,明確“時間表”,明晰“任務書”,讓廣大黨外教師承擔好“三全育人”責任,將課程思政育人功能落實到提升黨外教師育德育人能力、建立課程思政示范專業、建設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構建思政協同實踐育人體系、構建課程思政質量評價體系等各環節之中,為在高校內形成廣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良好氛圍,凝聚“三全育人”合力,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