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歡
(鄭州西亞斯學院護理學院)
2016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進行了反復強調,并提出要不斷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不斷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在此背景下,對學生進行專業課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傳授專業知識、專業技術以外,還需要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在課程思政視閾下,對高校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方向及內容都發生了改變,專業知識教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同等重要,需要有機結合。“課程思政”的核心在于“課程”,需要對思想政治的教育與其他專業課程的相互結合現狀與路徑進行全面分析與探討,以此尋找在專業課程的信息化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滲透[1]。現如今,由于課程思政這個全新教學理念剛剛提出,高校老師對于課程思政的認識不夠、理解不深,使得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受到影響,未能取得理性的教學融合效果。雖然各高校在課程思政視閾下都貫徹落實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號召與指示,開設了思政課程。但是單獨依靠思政課程想要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各專業課程之中難度很大。
課程思政視閾下《基礎護理學》信息化教學的開展與落實面臨諸多問題,主要原因是各高校缺少課程思政經驗,并且對于課程思政在專業課程中的融入重視程度不足。部分教師、教育者認為,課程思政就是簡單地開設一門思想政治課程,由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或者輔導員對高校學生進行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教師無關[2]。專業課教師的責任就是做好本職工作,做好專業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教學即可。但是,從課程思政視閾方面來看,將課程思政獨立出來,脫離專業課的教學滲透是非常錯誤的想法,也是與當今時代教學發展要求不相符的。為此,在進行《基礎護理學》信息化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需要與各專業課任課教師一起肩負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擔,對“立德樹人”理念進行深入貫徹與落實,各專業課教師需要對課程思政提高重視程度,尋找多個路徑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專業課教學中,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將其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在新時代背景下,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受到學校、老師以及教育者的重視,并且開始對高校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課程思政屬于一個先進的理念,高校教育工作者對課程思政的認識與理解均處在較淺薄的階段,加上缺少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教學融合與滲透經驗,在開展專業課教學中難以做到兩者的有機融合,教學效果欠佳。主要原因是專業課教師自身的課程思政能力有限,缺乏將課程思政與專業課教學融為一體的能力[3]。為此,為了在《基礎護理學》信息化教學實踐中有效滲透課程思政,要求各專業課任課教師需提高自身的“課程思政”能力水平,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教育。《基礎護理學》專業課教師還需要對專業課教學內容進行總結與整體,找到可以滲透課程思政的切入點,以此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明確課程目標,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予以實踐落實。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與實踐方式之一,是促進高校學生綜合素養培養與提升的前提條件。高校學生應該對課程思政與其他各門專業課有同等的重視程度,并給予課程思政應有的尊重,以此才能確保課程思政與各類專業課程之間相互促進,使得課程思政可以在專業課教學實踐中有效滲透,滿足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需求,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綜合素養。但是,從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認識上看,多數學生不具備課程思政正確認識,普遍存在認識偏差。學生普遍認為課程思政就是思想政治課程,只要按時上課、不曠課、考試通過,就等于完成了課程思政[4]。課程思政的狹義部位指的是思想政治課程,考試一般采取開卷形式,學生從教材中尋找到相關知識點,用于主觀題、客觀題的解答。而課程思政的廣義部位則涉及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多個方面,包括禮貌、職業道德、個人素養等,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單獨依靠思想政治課程無法取得課程思政的效果。因此,高校在對學生進行《基礎護理學》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課程思政的認識引導,幫助其正確認識并理解課程思政的涉及范圍、意義、作用等,以此在課程思政與《基礎護理學》課程內容上建立聯系。
在課程思政視閾下開展《基礎護理學》的信息化教學,需要做好幾個方面的準備工作。第一個準備工作就是進行《基礎護理學》課程思政現狀調查,專業課教師需要與思想政治教師一起肩負起課程思政在《基礎護理學》信息化教學實踐中的重擔,通過閱讀大量與思想政治課程與教學滲透有關的文獻資料,編制《高校學生對基礎護理學“課程思政”的現狀調查表》。調查對象為需要進行《基礎護理學》學習的全部學生,調查完成后對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課程思政滲透《基礎護理學》教學實踐的問題。調查表的設計將中外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思政”的討論有機結合在一起,包括三個方面問題:個人基本情況(4題)、高校學生對“課程思政”這一概念的認知情況(6題)、高校學生對基礎護理學同“課程思政”相結合的態度與個人看法(13題)。高校學生對“課程思政”這一概念的認知情況6題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包括的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每周開設的學時;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方式;對思政課程概念的理解;對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不同之處的認知;專業課與思想政治課程的相通之處。高校學生對基礎護理學同“課程思政”相結合的態度與個人看法13題包括對專業課同“課程思政”相結合政策的了解;基礎護理學同“課程思政”相結合的具體舉措;基礎護理學授課教師進行思政教育滲透的方式;基礎護理學同“課程思政”相結合的意見和建議等。
課程思政視閾下開展《基礎護理學》的信息化教學需要做的第二個準備工作是對《基礎護理學》課程目標進行明確。課程目標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指的是《基礎護理學》教學目標,主要目標有理論知識掌握、護理技能掌握、個人素養。其中理論知識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可以掌握臨床護理的各項基本概念與理論知識,掌握基礎護理的常規用語,對護理工作的醫學解釋進行理解[5]。護理技能教學目標則是讓學生可以熟練進行各項護理操作,例如靜脈穿刺、量血壓、量血糖等,并熟練使用各種醫療器械、設備,例如呼吸機、生命監測儀等。同時積累一定的臨床護理經驗。個人素養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職業道德,以自己的醫護人員身份為驕傲,愛崗敬業。對患者及家屬要耐心與信心,同時要有同情心、愛心,將患者當做自己的家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提高護理服務水平[6]。第二個方面指的是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根據《基礎護理學》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找到課程思政元素結合點,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滲透,在潛移默化下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水平。
課程思政視閾下《基礎護理學》課程信息化教學實踐,需要對《基礎護理學》課程內容進行優化,突出《基礎護理學》課程難點、重點,合理分配學時,并將相關的思政元素滲透到教學中[7]。《基礎護理學》課程內容可分為六個模塊,若干教學任務。包括:①出入院護理:包括患者入院宣教、環境介紹、病歷文書書寫、出院指導等。難點、重點是醫囑處理、病人床單位準備、病人出院后床單位處理。課程總學時為14學時,理論4學時、實踐10學時。思政元素從“健康中國”“全民衛生保健”切入,進行合作精神、團結、協作、友愛、尊重、恪盡職守工作態度的培養。②生活護理:涉及清潔護理、囑咐患者多休息、指導患者健康飲食、科學運動等。總學時10學時,理論6學時、實踐4學時。難點、重點是壓瘡預防、口腔護理、睡眠分期、肌力分級。思政滲透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③安全與防護:涉及安全、舒適、院內感染防控。共計18學時,理論6學時、實踐12學時。難點與重點是無菌操作技術、隔離技術、保護具使用、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科學、敬業優良品質與個人素養。④治療護理:涉及病人生命體征監測、排泄護理、靜脈輸液、標本采集等。62學時,理論36學時、實踐26學時。難點與重點是導尿技術、注射技術、標本采集。滲透科學、嚴謹態度。⑤危重病人搶救護理:設計危重患者搶救技術、病情觀察。8學時,理論2學時、實踐6學時。難點與重點為洗胃、吸痰、吸氧技術。滲透細致、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⑥臨終護理:涉及病人臨終關懷、心理疏導、安撫等。理論與實踐2學時。難點與重點是尸體護理。培養其關愛患者、敬畏生命的素質。
為了能夠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施,課程組成員定期進行集體備課,與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溝通與交流,找到課程中的思政熱點和亮點,編寫了《基礎護理學思政案例集》,整理出了《思政人物集》《思政微視頻集》,此外,上課之前授課教師要求填寫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表,課后要有課程育人教學案例隨記,通過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后反思,不斷豐富、改進教學內容,做到思政教育與專業學習的完美融合,真正達到“鹽溶于水”的效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課程思政視閾下進行《基礎護理學》信息化教學實踐,可分為理論教學階段與實訓課教學階段。其中理論教學階段,課前需要使用泛雅云平臺向學生下發學習任務,對理論教學的素材下發給學生,并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可以帶著問題去預習、自學,在教學素材中找到問題的相關知識點,嘗試解決[8]。學生通過微課、慕課等完成自學,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前任務。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智慧課堂等對患者進行教學,使用豐富的圖片、視頻等對理論知識點進行解釋與分解,實現教學交互,豐富知識的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穿插傳統式教學,對學生進行知識口述傳遞并解釋,回答學生提出的疑問[9]。課后將歷年護士資格考試的真題等知識點總結與考核資料,通過智慧課堂向學生完成推送,要求學生課后作答。通過QQ、微信、學習通平臺等保持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生遇到問題時及時向教師請教,教師給予耐心解答。實訓課教學期間首先由教師進行護理操作示教,播放操作視頻,最后要求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對其護理操作進行指導與糾正[10]。同時,教師需要對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學習情況進行觀察,給予學生引導,通過臨床案例向學生傳遞良好的工作態度與職業素養。
《基礎護理學》教學完成后,定期對學生進行考核,包括理論知識考核、實踐操作考核。理論知識考核分為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期中在學期中間進行,通過泛雅平臺組卷考試,期末考試在《基礎護理學》所有章節教學完成后統一進行,采取閉卷考核方式,對涉及的重點、難點知識進行羅列,考查學生對《基礎護理學》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與理解情況。
實踐操作考核需在日常實踐課中進行,對學生進行隨堂考核,要求學生對每個護理操作技術進行現場演示,由教師對考核中的學生進行打分與評價,并進行視頻錄制[11]。實踐考核中,通過修訂評分標準,加入人文關懷的比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技能中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做好護患溝通。同時,定期舉辦護理技能比拼大賽,鼓勵學生踴躍參加,在比賽準備中練習各種護理操作技術,熟練使用各種醫療器械等,并且可以扎實理論知識,以賽促教。聯合考核、比賽等多元化方式,對學生《基礎護理學》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與反饋,發現教學中的問題與不足,在后續教學中予以改正。
高校各門課程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為顯性課程。《基礎護理學》的思政教育屬于隱性課程,指的是課程思政在《基礎護理學》中的滲透。在《基礎護理學》信息化教學中尋找課程思政的突破,做好《基礎護理學》與課程思政的結合,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教學之中,起到的課程思政灌輸效果更加理想。在今后的《基礎護理學》教學中,需要融合課綱,理論聯系實踐,在教學考核與反饋中增加護理案例,并做好學生標準化病人培訓,增強學生的社區實踐。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視閾下《基礎護理學》信息化教學實踐需要立足于實際,尋找專業課教學難點、重點,明確教學目標、優化課程、合理分配學時,對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有效滲透,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