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曉涵
(河南物流職業學院)
高職教育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專業實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時要為教育事業與社會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在兩個一百年的交匯期,社會人才缺口越來越大,特別是對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高職院校應當結合當下學生的特點,開展相應的思政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政素質與法治素養,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對于憲法教育的概念研究,學者們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學者江國華認為“憲法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是以培養忠于憲法、尊重人權、崇尚法治、熱愛民主與自由的公民為目標”[1]。學者鄧海娟認為“憲法教育是憲法知識和憲政精神的教化和傳承過程”[2]。學者趙宴群認為“憲法教育是樹立法治思維教育,養成愛國主義和責任意識的教育”[3]。學者艾國對憲法教育的定義為“樹立正確的憲法觀念”[4]。學者陳潔認為“憲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達到憲法意識的形成”[5]。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基本都認為憲法教育是法治思維以及憲法意識、憲法精神的養成教育。
本文所討論的憲法教育的對象是高職院校的學生,所以本文認為高職學生的憲法教育是在高職院校通過將權力制約、權利與義務等憲法規范、憲法精神等內容融入思政教育中,豐富學生的憲法知識,增強學生的憲法意識與法治認同感,從而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
對于憲法教育內容的劃分,綜合各觀點分為三類。第一類認為憲法教育的內容為基本理念。第二類認為憲法教育分為憲法規范、憲法認同以及憲法精神三方面內容。第三類從憲法教育對象分為公民、社會與國家三方面進行區分。本文所論述的憲法教育是高職學生的憲法教育,所以本文認為高職學生憲法教育的內容分為憲法規范教育以及憲法精神教育。憲法規范教育包括思政課程中的憲法理論知識,以及在授課過程中憲法條文的學習、憲法事例教學、憲法實踐教學。憲法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課程、課程思政以及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學生對憲法精神的信仰。
目前在校高職學生大部分為“00后”,他們學習奮斗的時代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相重合,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是中國夢的實現者,性格突出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喜歡網絡二次元社交、實踐能力強。結合近幾年高職院校生源多樣化的特征,綜合表現為自卑心與逆反心較強、心理承受力較差、重視實踐經驗等。
高職院校擴招政策解決了社會對專業技術人才的缺口問題,使得學校生源顯現出較為復雜的特點。學生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以及各類中專、技工學校的應屆畢業生。第二類為退役軍人。第三類為農民工、農民、在崗職工等下崗失業人員。這三類學生入學的需求不同,在第一類中,一部分學生因為成績的原因,另一部分則是考慮家庭條件困難而選擇進入高職院校。第二、三類生源多數為了學歷的提升。由于社會實踐經驗、家庭背景、學習成績的不同,有的學生比較成熟,有的適應能力較差,有的發憤圖強,也有每天混日子的學生,在學校里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
高職院校屬于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但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進入高職院校是失敗者無奈的選擇,抱著自己本來就是差生,沒有學習能力,無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會有好成績的想法,在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否定自己,不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好問題。
在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各種新觀念、新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很快,特別是“00后”的高職學生,他們反感填鴨式、說教式的教學,過多的理論教學對他們而言是一種負擔,很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產生學習不如看手機的想法。相較于理論學習,他們更喜歡動手參與,在實踐活動與探討爭論的過程中理解、掌握知識。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核心,依憲治國的基礎是憲法教育[6],貫徹憲法實施需要全社會參與,強化高職院校的憲法教育有助于學生了解憲法知識、樹立憲法意識、維護憲法權威。
從個人發展層面來看,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憲法教育使學生在學習、工作與生活的各個方面能夠遵循憲法和法律法規行事,在社會中遇到侵權事件時,能夠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權益。從社會與國家發展層面來看,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憲法教育能夠促進法治社會、法治國家的建設,拓寬監督渠道,促進全民守法。高職院校做好憲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全民法律素養,形成規矩程序意識,社會行為遵守憲法法律規定,從而推動建設法治國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從中可以分析出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內涵比較寬泛,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教育都可以成為思政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政治、文化、法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內容。因此在內容上憲法是法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憲法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思政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憲法教育則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法律意識,形成法治思維,最終上升到價值觀層面。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第二部分“完善思政課課程教材體系”中提出各高校要圍繞憲法法律設定課程模塊,開設系列選擇性必修課程。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實施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第三部分“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中明確表達要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從上述政策中我們看出,在課程構建上憲法教育需要依托思政教育來進行,特別是對于非法律專業的高職院校,更需要結合思政課程和其他學科的課程思政開展憲法教育[7]。
本文主要以河南物流職業學院大一、大二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關于高職學生憲法教育反饋的問卷調查。
在調查中,關于“你認為有必要學習憲法知識嗎”,有76.81%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21.74%的學生認為作為基本知識有必要了解一下,1.45%的學生持無所謂的態度。關于“以下法律中更喜歡學習哪方面”與“在生活中覺得哪部法律發揮的作用大”兩個問題的反饋中,結果出現一致性,民法的選擇最多,其次是憲法。在調查憲法作用的反饋中,91.3%的學生認為主要體現在規范國家、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行政工作人員的用權行為方面,72.46%的學生認為憲法的作用在于保障公民權利,68.12%的學生認為是維護國家權力。
通過對這幾個問題進行交叉對比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認識到憲法非常重要,但具體憲法為什么重要以及對憲法的作用并不了解,當遇到實際問題時,依然認為只有民法才能幫助自己。其實我們就生活在憲法中,憲法是一紙寫滿人民權利的宣言書,憲法的作用有三個:一是保障國家權力有序運行,規范和制約國家權力。國家機關公共權力必須由憲法賦予,在于防止國家權力缺位、越位和錯位。二是確認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在人民主權原則下,憲法是對公民權利最有效的保障。三是調整國家最重要的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在國家的各種社會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是由憲法來規范和調整的,但多數同學僅能認識到憲法的一方面作用,說明目前高職院校的憲法教育只是讓大家認識到憲法的重要性,但在憲法規范教育與憲法精神養成方面依然存在較大的缺口。
在調查關于“思政課程中學習憲法的方式”這一情況時,81.16%的學生表示有視頻教學,76.81%的學生表示為理論講授,75.36%的學生表示有社會憲法事例的講授,57.97%學生表示涉及法條講解。從調查數據來看,似乎在教學中運用的教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在收集關于“對于思政課堂上憲法知識講授的方式和內容的建議”時發現,學生的多數意見仍然集中在希望講授可以更加貼合實際,更加與社會事例相結合。
兩項調查呈現出不同的反饋結果,在課堂上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運用多種方式,但卻流于表面,僅用幾分鐘的視頻或簡單的文字描述講解社會憲法事例,并沒有將其同憲法理論知識相結合,因此學生感覺聽過憲法事例,卻沒有掌握憲法理論以及樹立憲法意識。還有部分教師列舉憲法條文,目的是為了豐富教學內容,但在講授過程中內容過于枯燥,甚至出現照本宣科的現象。這樣的教學降低了學生學習熱情,不利于學生樹立憲法思維。
在調查“關于學習憲法知識的途徑”時,84.06%的學生是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網絡平臺學習的,66.67%通過學校的憲法日、憲法周活動進行學習,78.26%是從思政課堂上學習,65.22%通過主題班會學習,其中有34.78%的學生在課下通過其他課程進行自學。從調查數據可以發現學生對憲法學習的主動性較強,愿意通過其他渠道學習相關知識,從側面可以反映出學校憲法教育一定程度上滿足不了需求,所以學生需要通過其他渠道進行學習。
2021年8月,思政課程教材進行了改版,2021版的《思想道德與法治》在第六章第三節“維護憲法權威”中增加了“加強憲法實施與監督”方面的內容,課程教學內容得以豐富,但在課余活動以及“第二課堂”活動中很少開展憲法類活動。多數高職院校的憲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程度不夠深入,不能夠滿足學生對憲法知識的學習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做好憲法教育工作,需要將憲法教育融入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過程中,發揮主陣地的優勢,發揮主渠道中各項課程的教育功能,踐行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部署,培養能夠擔當法治建設責任的時代新人。
首先,在思政課程中增加憲法知識的內容。高職學生大部分已經具備憲法常識及憲法觀念[8],在這個基礎上需要在思政理論課程中講解憲法知識時側重于增加一些憲法基本原理。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在講解第一模塊“我國憲法的形成和發展”時,可以適當拓展憲法的淵源、憲法的本質等理論知識,以及在歷次修改憲法中新增的條文知識,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憲法發展歷程,明確權利的來源,明白自己是憲法權利的主體,增強主體意識。
其次,注重挖掘專業技能課程中的憲法精神,在專業課中需要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其中的誠實守信、公事公辦原則都具有憲法元素,誠實守信是指勞動活動需要誠信、合法、合規,公事公辦則體現出職業活動中的公平、公正以及依法享受權利、履行義務等。在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教育的過程中融入憲法教育,能夠拉近憲法與學生的距離,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憲法意識。
最后,調整思政教學的方式方法。在講述理論知識時,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要適當分析社會時事中的憲法精神,讓憲法走進生活,讓學生在實際中感受憲法的作用。在講解第三模塊“加強憲法實施與監督”中可以融入一些具體案例(如“趙作海案”的再審情況),結合公民人身自由權利保護以及國家機關之間的制約關系向學生講解憲法的實施與監督。還可以使用啟發式教學,授課教師在課堂上拋出一個容易答錯的憲法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憲法的熱情,設計問題由淺入深,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分析理解憲法原理,掌握憲法理論。
在調查中發現,學生除了思政課堂這個主渠道外,喜歡借助網絡平臺和校園活動學習憲法知識。
第一,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宣傳憲法精神。針對高職學生重視實踐經驗的特點,在校園里可以利用知識競賽、演講活動、第二課堂、宿舍活動評比以及假期思政類實踐等多種方式進行憲法教育,形成課堂上、校園里、宿舍內、社會中四方面緊密結合的教育體系。
第二,整合網絡資源,開創網絡憲法教育課堂。進入5G時代,我們瀏覽信息更加便捷,信息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微信公眾號、QQ、微博、抖音短視頻等平臺成為人們了解世界的渠道。一方面,要求思政教師學會整合網絡平臺的資源,如中國人大網上有憲法的條文、立法信息以及相關法律研究與理論等內容,在這個網站上不僅可以學習憲法相關知識,還可以直觀地了解我國權力機關的構成與運行,提高自身公民意識,增強憲法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這些平臺進行憲法教育與思政教育,利用官方賬號及時轉發最新的理論信息,錄制具有趣味性和科普性的短視頻來解釋枯燥的理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容。
在高職學生憲法教育的過程中,思政教師起到重要的主導作用。由于憲法教育是融入思政教育進行的,思政課程在高職院校課程的課時量分布中比較多,思政教師的來源除法學專業外還有哲學專業以及歷史專業等,因此并非每一位思政教師都有豐富的憲法知識儲備。加強思政教師憲法理論學習,需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基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與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部署相結合。思政教師可以通過校內外的培訓活動和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探討以及利用網絡資源有針對性地補充憲法理論知識,提升憲法教學能力。通過學習憲法知識,不僅有利于思政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同時也能提升自身的憲法意識與法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