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清時期兩浙儒學的演變與定位

2023-01-08 20:36:08諸鳳娟宣紹龍
浙江社會科學 2022年7期
關鍵詞:浙江

□ 諸鳳娟 錢 明 宣紹龍

內容提要 歷史上圍繞“浙學”展開的爭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宋明以來浙江人以及浙江儒學評價標準的嚴重分歧,而以陽明心學為代表的明代浙江儒學自然成了此后對峙各方的主要靶點和首要爭論點。總結以宋明時期為中心的浙江儒學發展史,應該在適當調整和補充的前提下,以黃宗羲的《明儒學案》為基本路徑和操作模式。盡管《明儒學案》中對王門諸子所作的抑揚、褒貶性的比較研究帶有不少成見和偏頗,但黃宗羲所選擇的明代人物、梳理的幾條主線,還是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客觀依據的。而黃宗羲以陽明心學為主線編撰《明儒學案》的理念和方法,其實并非其首創,明人劉鱗長在任浙江提學副使時所編撰的《浙學宗傳》可謂其先河。劉著的意義不僅在于突出了浙江心學傳統的一脈相承性,而且在于第一次將在學術上一直受冷遇的“浙西”之學也納入他們的考察范圍。

從自然地理上說,現在的浙江共分為十一個地區:杭、嘉、湖、甬、紹、金、衢、臺、麗、溫和舟山。但在過去,浙江卻長期以錢塘江為界而被分為“上八府”——嚴(后并入杭州)、寧(后分出舟山)、紹、金、衢、臺、溫、處(即麗水)與“下三府”——杭、嘉、湖,并逐漸形成了文化地理上的“兩浙”區劃,即“上八府”的“浙東”和“下三府”的“浙西”。故此,“兩浙”既是自然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文化地理上的概念。所謂“明代浙江儒學史”,自然應包括“浙東”與“浙西”,但以“浙東”為主乃是不言而喻的。這是因為,無論在自然地理上還是在文化地理上,“浙東”自古以來就傳承并代表了“古越”文化的精髓,而“浙西”的大部分則與吳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明清時期的浙東士人對鄉邦文化尤其是包括陽明心學在內的浙東學術,無不懷有強烈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其主因蓋在于此。比如明末遺民林時對(1623—1664,字殿揚,號繭庵,鄞縣人)曾說:“本朝一代偉人,皆吾浙產也。劉文成之謀略、王正學之慘忠、于忠肅之戡定、王文成之理學、倪文正之文章氣節,求之漢、唐、宋不多見矣。”①林所言“浙產”,實指浙東所產。黃宗羲亦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對陽明學、 蕺山學及整個浙東學術文化的高度贊譽:“向無姚江,則血脈中絕;向無蕺山,則流弊充塞。凡海內之知學者,要皆東浙之所衣被也。”②甚至認為“正法眼藏,似在吾越中”③。此類評價,雖有點自譽自戀,但亦基本反映了明代浙東學術文化的興盛程度及其對周邊區域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因此可以說,浙東人士對本土學術文化具有高度認同感并對本地域既“不廢風雅”又有“忠義之盛”的民風滿懷自豪感,乃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浙東之外的人士就未必這么看了。比如清代關中大儒、 恪守程朱理學的李元春即聲稱:“吾儒之學亦且分黨而角立,指其名則有記誦之學,有詞章之學,有良知之學,今日又有考據之學,而皆不可語于圣賢義理之學。漢儒,記誦之學也;六朝及唐,詞章之學也;良知之學,竊圣賢之學而失之過者也; 考據之學,襲漢儒之學而流于鑿者也。獨宋程朱諸子,倡明正學而得其精。通世顧橫詆之亦大可感矣。”④其把儒學限制在“圣賢義理之學”即程朱理學的范圍內,而以“良知之學,竊圣賢之學而失之過者也” 為由將占據明代儒學主導地位的陽明心學排除在外。這樣的看法在當時并不占少數,尤其在北方地區,甚至還包括同屬浙江的“浙西”。比如湖州歸安人李樂的《見聞雜錄》就曾故意借用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后杜衍(978-1057,字世昌)的話說:“杜正獻公(衍),越州人,嘗戒門生曰:‘天下唯浙人褊急易動,柔懦少立。衍自在幕府,至于監司,人尚不信,及為三司副使,累于上前執奏不移,人始信之。吾子慎勿為時所上下也。’(按:語出《宋名臣言行錄》卷七,黃震《黃氏日抄》卷五十亦有引述,足見對浙人,宋人評價頗為負面)李子曰:‘凡吾浙人,可以自考自勉。’”⑤認為浙人氣量狹小,性情急躁,且柔懦而少有建功立業者,這樣的負面評價顯然有失公允,不過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人對宋明以來浙江人包括浙江儒學評價標準的嚴重分歧,而以陽明學為代表的明代浙江儒學自然成了此后對峙各方的主要靶點和首要爭論點。

那么,我們今天來總結以宋明時期為中心的浙江儒學發展史,究竟應當按照什么標準或路徑來作取舍、定位并進行敘述呢?我們的看法是在作出適當調整和補充的前提下,以黃宗羲的《明儒學案》 為基本路徑和操作模式乃是一條較為現成的方便“法門”。盡管《明儒學案》中對王門諸子所作的抑揚、褒貶性的比較研究帶有不少成見和偏頗,將其視為一家之言也許更為合適,但黃宗羲所選擇的明代人物、梳理的幾條主線,還是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客觀依據的,尤其是他所展現出的理性目光和學術胸懷,在當時很難有人能出其右。⑥盡管儒學大師錢穆曾說:“則梨洲之必抑浙中、 揚江右,其無當于當時王學之傳受之真相,亦可知矣。故今日治王學,于《傳習錄》上、中、下三卷,固可以分別而觀,亦當會合而求。于江右、浙中之相異,于緒山、龍溪論學之不同,固亦當分別而觀,但仍當會合而求。而梨洲《學案》,則承自蕺山,而實未得蕺山之深旨。若即據此以作王學之衡評,則又未見其有當也。”⑦但我們只要避免教條式地把《明儒學案》對陽明學者及其他明儒的評論作為“衡評”,而只把《明儒學案》為我們梳理、分列出的主要脈絡和主要人物作為總結明代浙江儒學發展史的基本路徑,采取“分別而觀”與“會合而求”相結合的方針,就不難寫出符合明代浙江儒學發展之實況的斷代學術思想史。

當然,黃宗羲是明末清初紹興府余姚縣人,他在編纂《明儒學案》時會不可避免地存在偏袒鄉賢的潛意識,故而其所撰的《明儒學案》以浙江學者為主也是合情合理的,而其地域之視野和明儒之分布,即可作為此“情”此“理”的有力支撐。

如果將整部《明儒學案》作一比較我們就不難發現,該書中浙江尤其是紹興地區的學者所占比例是最高的。有學者曾根據《明儒學案》的人名索引作過統計,能夠明確地望的儒者共有241 人,其中浙江籍47 人,占19.5%,居江西之后。但若以縣論,超過10 人的全國只有三個縣,浙江占兩個,即余姚和山陰,都在紹興府。如果按府級單位計算,紹興共有25 人,居全國第一。⑧黃宗羲的弟子萬斯同在《儒林宗派》卷十五“王氏學派”中則收錄了470 余名陽明的門人后學,其中浙江籍的有57人,江西籍的60 人,浙江雖略少于江西,但明顯多于江蘇⑨、安徽等陽明學重地。而浙江籍中,又以余姚最多。這無非是因為,浙江乃陽明學的創設之地,又是黃宗羲、萬斯同的家鄉,他們編撰《明儒學案》和《儒林宗派》以浙江學者居多,也是可以理解的。而江西則是陽明經營時間最長、出版重要著作(如《傳習錄》《大學古本旁證》《朱子晚年定論》等)最早的省份,加上其他歷史的、自然的、文化的等諸多因素,所以陽明學在江西的發展后來居上,超過浙江,亦屬正常。問題是,黃宗羲還有意識地把浙江的陽明學者分別置于浙中、泰州、甘泉等數個“學案”以及“附案”中,從而人為地使浙中王門在與江右等地區王門的力量對比中,從開始時的上風轉為了下風。其中之原委,本書的說明盡管不充分,也不明確,但也有所涉獵,認真深思,應不難得出結論。

與此同時,黃宗羲在梳理并論述明代浙江儒學史時,還為我們揭示了一些重要特點,并將其歸結為“講學”一門。如黃氏的《明儒學案》序曰:“有明事功文章,未必能越前代,至于講學,余妄謂過之。諸先生學不一途,師門宗旨,或析之為數家,終身學術,每久之而一變。”⑩而這段不見于《明儒學案原序》?的重要論述,卻在《明儒學案發凡》中以另一種表述方式得到了重申:“嘗謂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獨于理學,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繭絲,無不辨晰,真能發先儒之所未發。”?黃氏此處所說的“講學”,主要指的是精英層面的學術活動和思想創設,并且把目標集中于浙東。在他看來,明代儒學即所謂“理學”,正是通過這樣的“講學”活動才獲得了超越前人的巨大發展。

而黃宗羲所言的“浙中”,指的是包括古人所謂“浙東”和“浙西”在內的整個浙江。浙中王門可細分為紹興王門、余姚王門、嵊州王門、寧波王門、金華王門、衢州王門、臺州王門、溫州王門、湖州王門、嘉興王門、杭州王門等,其代表人物有陽明先生的親傳弟子徐愛、黃綰、王畿、錢德洪、季本、陸澄、孫應奎、萬表、程文德、盧可久、徐霈、顧應祥、董澐、董榖等,后傳弟子周汝登、陶望齡、陶奭齡、張元忭、王宗沐、徐渭等,并皆有王學著述存世。但浙中王門的核心區域是紹興和寧波。

陽明學說的“發端”實得益于王陽明早年在紹興時所結交的許璋、王文轅、王琥等“道友”。開始授徒講學后,其同邑的徐愛、蔡宗兗、朱節等人又成為陽明先生最早的入門弟子。晚年歸鄉講學期間,越城的稽山書院、陽明書院和余姚的中天閣成為陽明先生講學的主要場所。來自全國各地的王學愛好者云集紹興,氣氛活躍,陣勢壯觀。錢德洪、王畿等人是這一時期入門的浙中王門之代表,他們與來自贛州的何廷仁、 黃弘綱一起被世人譽為“善推演師說”的王門“教授師”。陽明先生去世后,錢、王二人又成為傳播和發展陽明學的同門領袖。但錢、王二人對陽明思想的理解存在差異,性格也不同。陽明先生最后一次浙中講學活動,就是由他們二人引發并展開的,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越城的“天泉證道”、桐廬的“嚴灘問答”,并一直延續到南昌的“南浦請益”和吉安的“螺川大會”。此外,金華、衢州、杭州、嘉興等地是陽明先生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因而也成為王門講學較為集中的地區,而臺州、湖州、溫州等地則因有黃綰、陸澄、項喬等重量級人物的存在,亦使這些地區成為浙中王學的重要傳播地。

眾所周知,講學活動發展到明代,已日趨繁榮,浙江尤其為盛。從一定意義上說,陽明學的形成、發展與傳播,便是建立在浙東地區的講學、講會的基礎之上的。?王陽明去世后,由其弟子、后學創辦或修復的書院、舉辦的各類講學和講會活動,可謂不計其數,較具代表性的就有紹興的陽明書院、稽山書院、陽和書院及證修會、證人社,寧波的中天閣講會、姚江書院、龍山書院及四明山游學,杭州的萬松書院、天真書院、兩峰書院、武林書院,嘉興的天心書院、文湖書院及武林會,湖州的養正書院、靜虛書院、一庵書院及峴山社,臺州的赤城會及天臺山游學,金華的五峰書院、善林書院、松溪書院、龍崗書院、崇正書院及水南會、蘭陰會、麗澤會,衢州的衢麓書院、景濂書院、東溪書院及瀫江會,溫州的鶴山書院、龍渠書院、羅峰書院、半山書院、白馬書院等。上述場所及其所舉辦的各類學術活動,對于陽明學在浙江大地的傳播與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

需要強調的是,黃宗羲以陽明心學為主線編撰《明儒學案》的理念和方法,其實并非其首創,明人劉鱗長在任浙江提學副使時所編撰的《浙學宗傳》(不分卷,明崇禎十一年自刻本)可謂其先河。?而劉氏正是為了與王陽明再傳弟子周汝登(海門)編纂之《圣學宗傳》?相接續,并且為對應于劉氏本人先撰寫的《閩學宗傳》(不分卷),才編纂了《浙學宗傳》。劉鱗長認為,“浙學”與具有朱子學傳統的“閩學”具有共同的思想資源和學術傳統,亦是對孔孟圣學的繼承和發展。“浙學”的源頭,從遠的說源自于堯、舜、文、周、孔、孟,從近的說源自于楊時、朱熹、陸九淵,而“浙學”的始祖則為浙西的張九成(橫浦)和浙東的楊簡(慈湖)。從《浙學宗傳》中所錄歷代儒者中可以看出,劉鱗長所言之“浙學”,指的正是宋、元、明時代包括“兩浙”在內的整個浙江省域的“心學”之流脈。?這一點在他所撰的《浙學宗傳序》中表現得尤為清晰:

于越東萊先生與吾里考亭夫子問道質疑,卒揆于正,教澤所漸,金華四賢,稱朱學世嫡焉,往事非邈也。擊楫姚江,溯源良知,覺我明道學,于斯為盛,今豈遂絕響乎? 緣念以浙之先正,呼浙之后人,即浙學又安可無傳? 周海門《圣學宗傳》尚矣,然頗詳古哲,略于今儒。乃不揣固陋,稍稍編彚成書,梓且行。……今夫堯、舜、文、周、孔子、孟氏,萬世知覺之先。大宗之祖,閩與越共之,不具論。論淛近宗,則龜山、晦庵、象山三先生。其子韶、慈湖諸君子,先覺之鼻祖歟。陽明宗慈湖,而(按:疑脫“弟”字)子龍溪數輩,靈明耿耿,骨血相貫,絲絲不紊,安可誣也? ……然而此點靈明骨血,還注當身,一加濯磨,無難昭灼,反而求之,便登吾宗譜牒,亦于心學加之意而已。圣為學宗,心為圣宗。茍得其傳,毋論子韶、慈湖而下,堪稱慈父,行且堯、舜、周、孔,同我正覺。……了心入圣,為宗門中大覺,至孝而無難;不明心學,即墮落于罔覺,不孝而不可藥救。所貴還返個中,認正宗傳,學恒于斯,教恒于斯,則若閩若浙,同屬家親,而大宗小宗,共登上岸矣。?

對于劉鱗長以“兩浙”的“心學”傳統為“浙學”之主流的觀點,清代四庫館臣們的評論也比較有說服力,聲稱《浙學宗傳》是“采自宋訖明兩浙諸儒,錄其言行,排纂成帙;大旨以姚江為主,而援新安以入之”?。劉鱗長的目的,就是要將“浙學”與“閩學”的傳統貫通在一起,使“心學”與“理學”不僅在源頭上“同屬家親”,而且在傳承過程中亦彼此相互照應,所以其中的明代部分理所當然地要以陽明心學為主線。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把“心學”尤其是陽明心學視為浙江儒學思想傳承與發展的主流或“宗傳”的理念,其實在劉鱗長之前即已在浙江學界有了萌發,比如折中王(陽明)湛(甘泉)的湖州籍的儒學名家蔡汝楠?就曾明言:

吾浙學自得明翁夫子(陽明),可謂炯如日星,然及門同志,海內間有未信,至目為柔耍頹惰,要亦功利習氣有一二逗漏處被人覷破爾。取益嶺海,掇此金針,知吾伯丈(張浮峰)不但自躋至域必有所以發明師訓,興起漏習行自浙中以遍天下者,又何幸! 何幸!?

永豐(聶豹則謂我浙學承陽明夫子之緒,如曹溪以后談禪,非來本意矣。?

蔡汝楠是陽明弟子,也是陽明門下較早出入王湛的“浙西”之代表,因此他所主張的以“浙學”來命名的明代浙江儒學,其實就是指“兩浙”區域的陽明心學。可見,蔡汝楠的“浙學”概念相比劉鱗長的“浙學”概念,盡管“空間”上是相同的,特指“兩浙”地區,但“時間”上卻被壓縮在明代。

不難看出,劉鱗長等人將“浙中”即“兩浙”地區的心學傳統視為承續“閩中”朱子學而興起的浙江儒學的主流或“宗傳”,雖然帶有強烈的鄉土情懷與門戶之見,但卻頗有創見性,其意義不可謂不深遠。

具體地說,劉鱗長等人所揭示的“兩浙”地區的心學傳統,其意義不僅在于突出了浙江心學傳統的一脈相承性,而且在于第一次將在學術上一直受冷遇的“浙西” 之學也納入進他們的考察范圍。事實上,“浙西”之學雖然與“浙東”之學存在著明顯差異,然而亦不無相當密切的同源性和互動性。至于把心學尤其是陽明心學作為浙江儒學之傳統或“宗傳”的觀點,可以說是在失之偏頗的同時,而無意中揭示出陽明學與宋代以來“浙學”傳統的內在聯系。這是因為,若就心學與史學、經學或經世致用之實學相融的浙江儒學的根本精神而言,王陽明及其“浙中”弟子的學術理念和實踐可以說是這一根本精神的最好詮釋之一。這其中,既有王陽明的“六經皆史”和“道即事、事即道”所代表的心學理念,更有其弟子后學重心學又重史學、經學或經世致用之實學的學術范式和操作邏輯。比如錢德洪等人重視“事上工夫”尤其是陽明文獻學并使其心學化的實學形態,顧應祥等人重視百科技藝及其心學化的格致學形態,張元忭等人重視修史尤其是地方史和當代史的心學化的史學形態,季本等人重視經史制度之學并使其心學化的經學形態,等等。?因此,“兩浙”尤其是“浙東”的陽明學者,既有實學實用的目標訴求,又有獨立思考、沖破傳統的思想合力。也就是說,陽明學所蘊藏并統合的形而上之心性本體與形而下之日用功夫,在明中葉以后的浙江儒學傳統中都能找到其源頭活水。這就是與以張九成、楊簡為代表的心學和以陳亮、葉適為代表的事功學的有機銜接,以及對呂祖謙等為代表的理學化的史學和以程朱學為主干的明初金華儒學的內在受容。從一定意義上說,王陽明以后浙中王門的演化,就是沿著浙江儒學傳統中的這幾個方向而漸次展開,并最終在劉宗周、黃宗羲等人那里被集大成的。

因此,我們在總結宋明時代浙江儒學發展史的時候,應始終遵循兩條原則:一是將以陽明學為代表的心學傳統視為貫穿明代浙江儒學的基本流脈和主導線索;二是將“浙西”也納入明代浙江儒學的考察視野,而且與《明儒學案》相比,還要作適當的“放大”,給予更多的關注。因為在我們看來,惟如此才能完整而清晰地呈現出明代浙江儒學的整體面貌和發展態勢。

一般來說,浙江儒學史的萌芽期是在秦漢至五代時期,高峰期是在被稱為“近世”?的宋元明清時期。從學術風格上看,明代的浙江儒學應包含宋代道學一脈的洛學傳統和心學傳統。故明代浙江儒學不僅內含史學、經學和制度之學,更有“性學”(楊維楨語)與“心學”相結合的心性學傳統;既有朱子后學的影響,又有象山后學的傳承流變。這就使得明代浙江儒學的各種流派之間,呈現出彼此交錯、相互融合、汲取與批評兼備、復雜而多元的學術品質。

對于宋明時期的浙江儒學發展史,明中葉的歸有光曾作過一個評價,他說:“浙東道學之盛,蓋自宋之季世。何文定公(何基)得黃勉齋(黃幹)之傳,其后有王會之(王柏)、金吉父(金履祥)、許益之(許謙),世稱為婺之四先生。益之弟子為黃晉卿(黃溍),而宋景濂(宋濂)、王子充(王祎)皆出晉卿之門。高皇帝初定建康……當是時,居禮賢館,日與密議,浙東儒者皆在。蓋國家興禮樂、定制度,建學養士科舉之法,一出于宋儒,其淵源之所自如此。”?盡管歸有光嚴厲批評了“浙東學者近歲浸被陽明之教,為致良知之學”的學術思潮,而以陽明心學為浙江儒學發展之異類,卻從學術傳承和思想發展的視角肯定了浙江儒學注重經、史、制度之學的優良傳統,并將其視為正統儒學的淵源之一。繼起于明初的金華浦江的宋濂、義烏的王祎等人,便是在復傳程朱義理學的同時,又大量汲取了宋代呂氏文史學以及浙東事功學的傳統,表現出了不偏于性命義理之說、重視經史并舉的學術傾向。?明中葉以后以陽明心學為代表的浙江儒學,正是在接續宋元明初這一傳統的基礎上,一躍成為全國的領頭羊和風向標。而王陽明在全國領袖地位的形成,又進一步使后陽明時期出現的幾乎所有思潮、流派、形態在浙江全都有所表現,有的甚至居于主導地位,于是導致了“心學化”或“陽明化”在浙江不僅涵蓋了宋元以后的事功傳統,還涵蓋了史學、經學、文學、宗教乃至科學等諸傳統,各種學說、思潮紛紛打出陽明學的旗號,或者與陽明心學相融合,或者借用“陽明”而販賣己之私貨,或者成為轉化陽明心學的一股潛流。正因為浙江是宋元以來“心學化”運動的主要區域,又是陽明心學的誕生地、傳播地和集中爆發地,其中的幾股代表性亞流包括極端思潮在浙江也有充分表現,所以心學的終結或理學的終結出現在浙江,實屬必然。

因此可以說,明中葉以后風行于浙江大地的王陽明及其后學在被各種傳統所攝入、 融合的過程中,心學化的文史之學、經史之學等實學形態的出現可謂最具典型性,因而亦成為明代浙江儒學的重要特色之一,其影響還一直延續到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陳確、毛奇齡、萬斯同、邵廷采,乃至清中葉乾嘉期的全祖望、章學誠等人。也就是說,陽明心學不僅占據了整個明代浙江儒學發展的中心位置,而且清代浙江儒學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余脈的影響。

然而,明中葉興起于浙東的陽明學風潮,中晚明時隨著其亞流的日趨禪學化、空疏化和沒落化,修正、 矯正乃至徹底否定的聲浪也開始從微弱變為高調。但修正、矯正乃至徹底否定的聲音,當時的浙東遠比不上浙西。因為當明代中葉陽明學興起于浙東的同時,同屬心學系統的、誕生于嶺南的甘泉學也幾乎與陽明學同步興起于浙西,多數情況下,甘泉學在浙西的聲音甚至要大過陽明學。而甘泉心學除了與陽明心學有互補作用外,還可用來對后者進行矯正和修補。因此到了晚明,修正、批評、反對陽明學的主聲浪亦主要集中在浙西,以至于浙西在清初成了徹底朱學化的“異化之地”。相比之下,明代中后期的浙東雖一直也有朱學化的跡象存在,但無論哲學(心性學)還是文學、經學、史學,唱主角的依然是陽明學。主導“兩浙”學術風潮的這兩股力量,可謂涇渭分明,水火不容,雖有交叉互動,但分化分裂亦較為嚴重。這種現象在當時的中國思想文化格局中是不多見的,即使受大江大河阻隔的省區,亦不如“兩浙”來得分明。因此,隨著陽明學愈來愈受到各方的質疑和批判,浙西的聲音和地位亦日漸凸顯和重要,于是明代儒學的中心也開始由浙東向浙西轉移,而這種轉移及其表現形式,則可謂中晚明浙江儒學思想發展的又一亮點。在這種學術風潮的轉移過程中,地處“兩浙”交匯點的杭州的地位顯得非常特殊,也特別重要,故而在后陽明時期成了各路學術“諸侯”爭奪的主戰場。這種“爭奪”,雖然在陽明在世時就已濫觴,但在后陽明時期顯得尤為突出,于是杭州便成了大批浙東學者的聚集地,而非單純的南來北往的途經地。隨著陽明心學由東向西之擴展,以及批判陽明學的“西風”逐漸壓倒弘揚和傳播陽明學的“東風”,兩浙的儒學發展亦日趨平衡,尤其經過蕺山、梨洲等傳人的努力,浙西的儒學發展,在某些時段甚至要超過浙東,至少能與浙東儒者同聲起舞,同步發信。

注釋:

①林時對:《荷牐叢談》卷二《兩浙人物》,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第25 頁。

②③⑩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黃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 冊《移史館論不宜立理學傳書》第211 頁、第11 冊《胡子藏院本序》第63 頁、第10冊第76 頁。

④李元春:《時齋文集》,卷二《學術是非論》,清道光四年刻本,第1 頁。

⑤李樂:《見聞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卷六第99 條。

⑥比如康熙十五年至十九年間,黃宗羲在海寧講學時,“與越中同人講貫,亦多依老父母(指當時在海寧任知縣的河南碩儒許三禮)宗旨”。參見許三禮《天中許子政學合一集·姚江黃梨洲先生來書》,清康熙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65 冊,齊魯書社1995年版,第73 頁。

⑦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七冊,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 頁。

⑧多洛肯:《明代浙江進士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 頁。

⑨但不包括江蘇的泰州王門。屠用錫、王梓材注:“黃梨洲曰:‘泰州之后,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龍蛇。今萬氏所列寥寥數人,蓋泰州門人之純者也。”(《儒林宗派》卷十五)說明還有許多泰州門人未被萬斯同收錄。

?關于《明儒學案》改序與原序的關系,可參見吳光《〈明儒學案〉考》,《黃宗羲全集》第8 冊,第1013~1014頁。

?《黃宗羲全集》第7 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 頁。按:黃宗羲此言實來源于會稽人陶望齡。據陶氏《與何越觀》書云:“我朝別無一事可與唐宋人爭衡,所可跨跱其上者,惟此種學問,出于儒紳中,為尤奇偉耳。”(《黃宗羲全集》第8 冊,第132頁)“此種學問”,即宗旨分明的心性之學。

?關于“講學”“會講”“講會”之間的聯系及異同,參見錢明《講學と講會——明代中晩期の中國陽明學派を主軸として》,載小路口聡編《語り合う<良知>たち》,(東京)研文出版,2018年版。

?劉鱗長,字孟龍,號乾所,福建晉江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官至南京戶部郎中。劉宗周對其很是推崇,嘗于崇禎十四年(1641年)作《答劉乾所學憲》曰:“領大教,極足開我固陋之見,于高明所見盡是無疑。……讀來教,曠若發矇矣。”(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第3 冊,文編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67頁)《浙學宗傳》已于此前三年刊刻,故劉宗周極有可能讀過此書,并且還認同劉鱗長的編纂方針。或者可以這么說,劉鱗長以心學為宗的“浙學”概念,也許受到過大儒劉宗周的某種啟示。

?按:周汝登的《王門宗旨》《圣學宗傳》等著述,可以說是開了中國學術史之先河,也是心學化之史學形態的代表。

?按:全書共收錄宋明時期的浙江學者41 人,其中有6 位是浙西人,即張九成、康邵、邵經邦、鄭曉、許孚遠和陳龍正。

?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11 冊,齊魯書社1996年版,第2~4 頁。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561 頁。

?按:蔡汝楠父親蔡玘(字玉卿,號夷軒),嘗“游甘泉翁門,序《新論》、《心性圖》(皆甘泉所撰),甚有期許。繼而門人陸元靜談陽明翁之學,喜甚,欲買舟入越(指紹興),會聞兩廣行,未果。日取其(指陽明書)書沉浸之,而命汝楠卒業于天真(指杭州天真書院)。”參見董平編校整理《鄒守益集》卷二四《延平府同知封中憲大夫夷軒蔡公墓碑》下冊,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1 頁。故汝楠之學有折中王湛之傾向。

??蔡汝楠:《自知堂集》卷二十《致張按察使浮峰先生》、卷十八《致孫蒙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7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702、671~672 頁。

?比如張元忭不僅獨立完成了十卷《館閣漫錄》和五卷《云門志略》,而且還與孫鑛纂修了五十卷《紹興府志》,與楊惟新纂修了十六卷《會稽縣志》,與張元復增補了二十卷《廣皇輿考》等史地方面的著作。其長子張汝霖特設讀史社,使讀史、研史在晚明的浙東地區蔚然成風。后張岱又繼承了祖父張汝霖的讀史精神,一生以著史自任,第一部史學著作《古今義烈傳》完成于崇禎元年,直至去世還在刊刻《越人三不朽圖贊》。張氏祖孫四代,皆與陽明學有關,且都有志于史學,這就說明錢穆先生在《中國史學名著》中所謂“陽明學派下邊沒有講史學的人,在整部《明儒學案》中,只有唐荊川一人講史學,可是他不是陽明學派里一重要的人”的論斷是失之偏頗的。至于季本,據黃宗羲說:“先生憫學者之空疏,祗以講說為事,故苦力窮經。罷官以后,載書寓居禪寺,迄晝夜寒暑無間者二十余年。而又窮九邊,考黃河故道,索海運之舊跡,別三代、春秋列國之疆土川原,涉淮、泗,歷齊、魯,登泰山,踰江入閩而后歸,凡欲以為致君有用之。”(《黃宗羲全集》第7 冊,第308頁)他著有各類經史著作一百二十卷,應屬陽明門下的經史學家。

?“近世”之稱,有用來指明清的,也有僅指清代的,胡適的《中國古代哲學史》則以“近世”指宋元明清;日本學者后遂以“近世”稱宋元明清,而以“近代”稱清末以后。參見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2 頁。

?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210 頁。

?吳震:《從宋明理學視域看“浙學”的多元普遍性》,《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9 期。

猜你喜歡
浙江
Mother
掃一掃閱覽浙江“助企八條”
浙江嘉興卷
學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2
Dave Granlund's Cartoons
“雙下沉、兩提升”浙江醫改提升群眾獲得感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幽默臺歷
喜劇世界(2017年5期)2017-03-29 01:52:25
浙江“雙下沉、兩提升”之路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
浙江老年報:養安享杭州又增新點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52
浙江醫改三部曲
中國衛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国产亚洲精品yxsp| 欧美日韩第三页| 色精品视频| 久久五月视频|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欧美性天天|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av资源在线|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第一页| 色爽网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 另类专区亚洲|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www.日韩三级|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天天综合色网|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国产白浆视频| 亚洲av无码人妻| 毛片网站在线看|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第一色|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精品va|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9966国产精品视频| 青青国产视频|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第二区|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黄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拍在线| 成人在线天堂|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无码91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一线天| 伊人欧美在线| swag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