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立峰
云南晉紅高速公路(昆明市晉寧區—玉溪市紅塔區)是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云南實踐的重要項目,項目秉持“生態高速公路”建設理念,在線路、路基、景觀綠化、隧道、運營服務設施、環保設施等方面進行了生態探索和實踐,是公路建設綠色轉型、低碳發展的典型項目,在碳達峰背景下為生態高速公路建設提供了良好借鑒。
主線全長49.4公里,連接線8.9公里,設計速度100km/h,路線區域內地貌單元受小江斷裂帶構造線控制,形成了以斷陷盆地與中山剝蝕、溶蝕丘陵相間地貌特征,線路穿經昆明盆地、玉溪盆地,盆地內均為第四系松散土層覆蓋,為軟土、膨脹土主要分布區,巖性復雜,沉積巖、變質巖均有分布。
基于最小破壞、最大限度保護沿線生態環境,追求自然環境與高速公路和諧共生的原則設計。追求與地形、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選擇對自然保護區破壞和切割程度最小的線位,最大限度保護原始地貌,邊施工邊恢復,消除人工痕跡,汲取地方民族文化符號,包容共生,人、車、路、環境共筑和諧系統。
3.1 路線選線。充分考慮區域地形地質特點對項目工程建設的影響分析,加強與區域水電資源、旅游資源開發的協調配合,盡可能避讓或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設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的環境影響并分析所經區域、地形起伏、橋隧工程量、里程、投資、是否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等指標,綜合選擇可行線路走向方案。
3.2 路基工程
3.2.1 路基邊坡。根據路基邊坡地形、巖性、水文、高度等因素,一般地段當坡高大于10米時分臺設置,分臺處設1~2米碎落臺,挖方邊坡坡比形成上緩下陡的坡率變化。并采用暗埋式排水溝,排水溝上在覆土50cm進行綠化施工,淡化框格梁、拱形護坡等人工痕跡,在保證排水功能的前提下,突出道路兩側的景觀風景。
3.2.2 “三背”回填。為解決狹小作業面補強施工,避免涵背、橋背產生不均勻沉降導致跳車影響行車舒適性等問題,采用較為經濟的HC系列高速液壓強夯機補強的措施,通過蓋板涵處涵背回填2m高試驗數據顯示,設備能量大、作業較靈活和快速、占地影響小,能均勻提高填料深層壓實度,全線推廣應用。
3.3 景觀綠化工程。綜合考慮玉溪市的氣候特點、生態環境及屬地植物等情況,采用易成活的屬地化植物,做到景觀優美的同時便于管養,降低成本。同時結合晉寧縣的鄭和故里文化品牌、玉溪市的聶耳故鄉、帽天山古化石群等歷史文化,采用雕塑、彩色涂料、植物等表達方式,凸顯隧道洞口景觀。
3.4 隧道工程
3.4.1 隧道防水板。通過防水板性能對比試驗,確定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的性能優于聚氯乙烯(PVC),且EVA的密度0.94g/cm3小于PVC的密度1.45g/cm3,在相同的鋪設面積下,PVC防水板的重量更重,運費較EVA防水板高出約30%,且鋪設時需要更多的工人??梢姡珽VA防水板的綜合性能指標及經濟性均優于PVC防水板,因此,將常用的PVC防水板優化為EVA防水板。
3.4.2 隧道照明系統。在隧道內采用壽命長、發光效率高、功耗低的LED燈具作為隧道照明光源,同時為節能降耗,隧道照明系統根據晴、云、陰雨、夜、深夜情況實施分級控制,并結合昆明、玉溪當地天氣變化規律,通過控制軟件、亮度檢測器、區域控制系統監控、檢測、運算,確定照明回路數,自動控制照明低壓屏。
3.5 運營服務設施
3.5.1 建筑風格融入當地風情元素?;趯崿F功能區劃與環境和諧統一、地域文化的展現與特色資源合理開發理念,以當地特有的彝族、哈尼族等鄉土民族文化為設計元素,將玉溪地區豐富獨特自然人文符號集中體現在建筑形式上,打造自然與人文融為一體的房屋建筑風格,達到公路建筑與傳統民族文化的和諧統一。
3.5.2 合建監控中心、收費站等設施。管理中心與業主管理用房、養護工區、收費站合建,選擇地勢平坦、人口密集、交通發達、生活設施齊全地段,顯著改善運營管理人員的生活質量與工作環境,提高運營管理效率。
3.5.3 布設多義性路徑識別系統。根據交通運輸部《收費公路聯網收費多義性路徑識別技術要求》,采用基于5.8GHz DSRC技術實現ETC和MTC車輛的多義性識別技術,實現收費精確拆分。
3.6 環保設施。在全線施工過程中,注重對渣場的防護與治理,根據各個渣場的地形地貌,設置片石混凝土擋土墻,沿山勢理順排水系統,以防治渣土沖刷至渣場下方污染環境。并通過準確測定棄土場邊坡表面及深部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地下水位等動態數據,全面掌握棄土場在堆載及后期運營過程中的變形規律及穩定狀況,實現棄土場的現場狀況的自動化監測預警工作,防止產生滑塌等安全事故。
公路基于生態理念設計和施工,歷時3年艱苦建設,2017年11月正式通車。至今不僅發揮著滇中城市經濟圈互聯互通交通基礎作用,還有力推動昆明、玉溪兩地產業結構升級、資源開發利用、旅游產業發展,并且為公眾打造了一條人文氣息之路、自然景觀之路、低碳生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