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林,趙霞,馮美,高艷明,李建設,張亞紅,張雪艷
(寧夏大學農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設施園藝學是園藝、農學、農資、林學等專業本科生的基礎課,其專業性、理論性、技術性、實踐性、綜合性都很強,許多涉農高等院校均將設施園藝學列為園藝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1]。設施園藝生產的環境條件相較于露地可以人為地調控,不受或少受外界自然環境的影響,勞作強度較小,使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們擺脫了傳統勞作模式,是我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2]。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投身于具體的生產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
高校育人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而課堂教學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主要載體和渠道,也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點。長時間以來,高校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不能或難于相互協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等教育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明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同時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其他各門課要各負其責,形成協同效應[3],達到知識技能和思想境界同步提升的效果[4],因為單純依靠思政課或者專業課無法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思政課和專業課在人才培養的目標上是一致的,有共同發展、彼此滲入的基礎。因此,高校實現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擴展,充分發揮各門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和育人價值,對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形成思政教育共同體,對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設施園藝學課程研究的主要內容有:設施的主要類型和結構、設施園藝作物的生理特性、設施園藝作物環境特征及調控,以及在此基礎上對設施內栽培的作物進行科學的管理,優化園藝設施結構和設備性能,從而生產出安全、優質的設施園藝產品,實現可持續發展[5]。
設施園藝學是園藝專業的基礎課程,屬于交叉學科,涵蓋植物學、農業氣象學、生態學、植物生理學、土壤肥料學、建筑學、結構力學等相關知識,同時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從設施園藝的發展歷史、在農業中的地位以及發展前景等內容方面增強學生對專業的文化自信,使學生樹立愛崗敬業的堅定信念。同時,這門專業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所以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十分重要[6]。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現著思政育人的思想,將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的內容融合成了一個有機的知識體系,思政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方法與授課形式中,比如課堂討論、參觀考察、實操體驗、信息媒介、考核方式等。
設施園藝學課程共56學時,其中講授課時40學時,實驗實訓課時16學時,課程總學分為3學分,選用教材為張福墁主編的《設施園藝學》,具體教學內容安排見表1。

表1 設施園藝學課程教學內容選擇與安排
設施園藝學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應用性和實踐性,課程綜合了“設施結構建造+設施環境調控+設施作物生產”,即如何建造設施、如何調控環境、如何優質高產,將三者緊密聯系起來,相互交叉融合。但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主要依賴課本教材知識和教學大綱,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是進行單純的“灌輸式”講授。例如,教師在園藝植物科學試驗研究方法、研究程序、試驗方案擬定及實施等內容的講授時,僅僅通過幻燈片向學生們快速展示課程內容,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學生很難將理論知識理解透徹。課程講授的過程枯燥難懂,講授方式呆板、教條。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去接收有關概念和知識點。學生只理解表面,一旦離開教師的講解,面對實驗實踐時就會無從下手。并且講述的內容缺乏新穎性,知識體系陳舊,學生難以了解到本學科前沿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模式、新材料等[7]。
傳統的設施園藝學課程教學方式單一,所有知識都是老師通過系統、細致的講授傳遞給學生,缺少了學生討論的環節[1]。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被動學習,以通過考試為目的,對教學的老師有懼怕心理,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低。這類教學方法不但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降低,最重要的是會禁錮學生思想,阻礙學生的創新能力,限制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
傳統的設施園藝學課程采用的是考試成績占70%和考勤成績占 30% 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法只能片面地反映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無法考查學生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能力。在這種考核方式下很多學生學習該門課程只是為了應付期末考試,拿到學分,在平時不重視學習,也不去參與討論和互動,只是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雖然考試成績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但對學生自身而言,這種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現有的教學體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應試能力,但是教師通常只注重課本知識,不注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培養沒有太大作用,學生在通過考試后,對所學知識仍舊一無所知。
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在向學生講述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思想,做到“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主要從生態文明教育,包括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樹立可持續發展觀等;理想信念教育,包括愛國主義精神、愛農業、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的精神培養等;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包括不計得失、勇于創新等;職業素養教育,包括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養等方面開展與設施園藝學課程相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
1. 教學目標
以教材《設施園藝學》的知識作為載體進行德育教育,將思政教育靈活穿插在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對與專業知識聯系緊密的德育因素進行發掘,做到潛移默化、春風化雨般地將思政思想傳遞給學生。把課程思政教育的思想自然融入到專業教學環節中,增強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合力效應,在各層次、各體系、多視角進行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的有效銜接。
2. 教師能力
課程思政的理念要求高校教師要更加注重對學生思想政治、德行為人方面的引導,同時在培養學生個人品德素質修養方面對高校教師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但長期以來,高校教師教學的側重點一直是如何更好地進行專業課程教授,忽略了對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在改革的進程中,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對學生或教師本人的意義缺乏深刻認識,以至于以應付差事的心態面對教學改革工作,導致課改效果不明顯。針對以上現象,應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思政育人的意識與能力。學校應積極引導教師對學科、專業與課程內涵的深刻理解,督促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首先,教師要有明確的政治立場和大局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修養,積極傳播正能量,以一絲不茍的教學態度和科研精神關心愛護學生,努力做到“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操守、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其次,教師要系統全面地掌握本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做到融會貫通,通過學習不斷掌握所教授課程的最新科研成果,拓寬自身的知識面。最后,邀請思想政治課教師加入設施園藝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組建一支專業教學水平高與政治素養強的優良教師團隊。
3.教學資源
設施園藝課程內容涉及的園藝專業基礎性知識點比較多,主要有相關科研知識和方法、試驗設計、論文撰寫等科研知識,部分內容抽象、難理解,導致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得不牢固,因而需要結合實例加以理解,這樣教學效果更好。案例教學法是以案例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具有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教師在講授某一課程教學重點時,運用相關案例進行教學,更容易引導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和思考,同時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4. 教學方式
教學過程中采用宏觀的項目教學法和導向教學法、任務設計法、研討法、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微觀教學法,在考核項目、考核方式、考核標準等方面完善課程思政育人評價體系,并設立“課前5分鐘交流討論”(每一章節貫穿一個思政主題,學生針對這一主題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以課程思政及教學任務為主線、以問題引領為導向,積極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師將創新課堂教學手段與方法貫穿至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加強對學生各方面的管理以期提高教學效果。
5. 考核方式
將對課程思政的考核融入到過程考核當中,采用撰寫心得體會和實習實踐的形式進行考核。學生對課程思政思想的理解,經過小組交流討論之后形成心得體會,通過專業課程的實習和實踐將課程思政的思想付諸實際行動。
充分利用案例教學、雨課堂、視頻教學、學堂在線、翻轉課堂等現代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學習強國”平臺的學習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自身的政治素養,其中的慕課園藝概論以及學堂在線當中的家庭園藝等課程都是學生很好的學習資源。
通過視頻教學、案例教學、“互聯網+”等教學模式,將思政思想和專業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崇高的理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育人帶領學生參觀大型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通過實地觀察、感受,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加強學生投入設施生態農業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要建立專業實踐育人基地,完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將顯性的專業教學與隱性的思政教育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生產中,實現“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