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方芳
(1.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兩江呼吸科;2.國家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3.兒童發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兒科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 400014)
臨床實習作為本科實習生踏入護理職業生涯的起始階段,夯實基礎,強化技能是護理技能教育的重要培訓環節。堅持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臨床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扎實護理操作技能與專業知識能力的實用性護理人才是第一要務[1]。教師在技能實踐課程中要充分理解課程思政內涵,挖掘思政德育元素,以課程為載體,潛移默化地運用到課堂技能實踐環節中去,教師以德施教,率先垂范,學生在實際操練時加深對職業道德精神、人文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理解,內化為學生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自覺行動,從而增強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培養德育兼備、專業扎實、技術過硬、符合新時代護理學科發展要求的新護士,實現“專業知識”“技能操作”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選取2019年9月至12月在某三級甲等綜合性兒童醫院實習的全日制大四護理本科實習生214名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3人,女201人,年齡21-23歲。
采用自身前后對照研究方式,按照授課時間先后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108人,對照組106人,對照組采用傳統技能教學,課堂上先觀看教學視頻再操作,最后進行考核,實驗組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技能實踐,結合臨床真實案例導入+情景模擬,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CBL教學法,其中引導性反饋貫穿課堂始末,教師適時與學生互動。兩組教學評價內容包括含專業價值導向的課堂作業、含有健康教育與醫德醫風評分項目的技能成績以及課程滿意度。
兒科護理技能實踐課程為兒科常見護理操作技術,內容包含小兒留置針靜脈輸液、吸痰法、吸氧法及小兒心肺復蘇,每次內容培訓時間為4學時,包含教師講授及分組練習。以小兒留置針靜脈輸液為例,介紹授課內容與學時分配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授課內容與學時分配一覽表
臨床護理技能實踐課采用小班授課模式,由臨床經驗豐富的課堂理論教學教師擔任講師。共計5輪學生,每輪培訓43-47人,每組約11-12人。
采用 SPSS 23.0軟件分析,課堂作業及課程滿意度屬于計量資料,用()表示并采用t檢驗;兩組學生資料對比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構建設計思路
根據“課程思政”的建設要求及兒科護理學本科階段的培養計劃,結合現階段兒科護理崗位需求,多次召開教學組教學研討會。歸納整理既往實踐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深度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構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及教育資源,突出育人與專業技能并重,制訂兒科護理技能實踐課程技術“課程思政”實施方案,以實現學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質與專業水平同步提升的教學模式[2]。
2.思政育人目標
將德育置于課程目標之首,與現有專業知識教學目標深度契合,通過社會熱點與專業理論相結合、正面教育與制度約束相配合、顯性教育與隱形滲透相呼應等方式,將大健康觀、工匠精神、孔孟經典傳承及職業精神等典型事例結合,注重教育路徑的設計,強化思政元素與日常教學內容之間的融合,夯實專業技術,強化專業能力,不斷精益求精,追求卓越[3]。踐行愛崗敬業精神、增強學生責任感與使命感,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和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
3.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一覽表
史瑞芬教授[4]提出: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將人文素質培養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史瑞芬教授把醫學歷史、愛國情懷、科學精神、人文思想、哲學原理、中華文化、審美素養、倫理道德、評判思維、大健康觀十大切入點嵌合到課程思政中,將專業知識點與思政元素進行融合,以小兒靜脈留置針輸液為例,設計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見表2。

表2 課程思政與教學設計一覽表
“兒科護士穿刺失敗,家長拳腳相向”的傷醫新聞屢見報端,穿刺成敗是患兒及家長的關注重點,也是學生技能操作的難點,心理預設壓力、經驗不足及溝通不暢往往導致學生操作時戰戰兢兢、畏首畏尾。本課程以新聞事件為背景材料,以案例形式還原事件發生過程,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我們做了什么?哪里做得不好?應該如何改進?從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及技能操作等多角度進行深度剖析和集體討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與評判性反思,并以此為由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此次技能培訓的重點內容,予以強化與完善。
通過對臨床真實案例的還原分析,制定情景模擬劇本與角色分配,讓學生從不同角色中去感悟和體會對于同一護理事件不同人的出發點與反應,嘗試理解和換位思考,進而轉化為人文關懷與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體現了護理的核心價值與意義。本科護生只有不斷提高職業精神與人文素養,用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憐憫、照護他人,才能成為真正有情懷、有擔當、有奉獻的優秀護理人才[5]。
大國工匠精髓指注重細節、追求極致、誠心正意。教師要借助2015年中央電視臺“大國工匠”的人物事跡影像資料,通過故事情節、人物視頻幫助學生認識“工匠精神”的內涵,在專業技術上專注、求精、創新,對專業知識與操作技術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激發學生永無止境地學習與探索的決心,從而培養學生在護理事業道路與自身價值實現上矢志不渝、奮斗終身的高尚情懷,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加強自身修養、錘煉高尚醫德[6]。
孔子《論語·衛靈公》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師可以用這些經典古訓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以及正能量的情感培養,讓學生感受到尊重他人、愛護幼小、寬以待人的儒家思想精華,從內心產生共鳴、共情與愛護弱小的憐憫善良之心,逐步形成護理人文精神,唯有不斷提升自我專業技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痛苦,維護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及學習進度上的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教師層面的授課效果從教師授課專業知識、教學設計及課題互動向思想品德、道德倫理與言傳身教等思政維度進行延伸,學生層面從單一技能成績向階段性反思日記、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情感共鳴、技能操作觀察等方面考察。干預前后兩組學生思政過程性評價成績對比,如表3 所示。

表3 干預前后兩組學生思政過程性評價成績對比
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深挖實踐課堂思政元素,素質培養與專業理論課同頻共振、互為補充。技能實訓課作為護理專業學生培訓的重要環節,實施課程思政不僅是專業理論課程的延續與升華,更是對良好職業素養、職業操守的形成提供必要保障[7]。教師在手把手示范與指導的實踐場景中,“重身教、輕言傳”,將榜樣精神蘊含的育人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增強課程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漢代揚雄《法言·學行》曰:“師者,人之模范也,無德者無以為師”。護理專業的精髓是人文關懷,沒有對生命的敬畏與關懷,就沒有護理學科的積淀與發展。教師要以德引領、立德樹人,以隱形滲透方式不露痕跡地將職業道德和人文關懷理念傳遞給學生[8]。比如:在操作前關愛護理對象;講解目的,解釋操作,穿刺時關注病人反應及感受;在病情觀察時,強調嚴謹細致;在練習藥物配置時,強調規范慎獨等處處都可以滲透關愛,以情感人。
護理實踐課程是護理專業課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護理操作制度意識、職業精神、倫理道德以及評判性思維能力融入技能訓練中,將更有利于學生在操作技能過程中領會精神內核,并且外化為自覺行為。例如:吸痰時體驗患者緊張與不安的情緒,學生能更深層次地思考如何運用專業知識、嫻熟操作和溝通技巧,最大程度上使患者感到舒適,也讓學生感受到專業和技能提升的迫切性。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身思政能力及教學能力,才能引領學生成長,“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教師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去感染和啟發學生。
護理實踐課程應注重技術與素質的有機融合,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整體水平與能力。傳統技能培訓重點在技術的提升,而課程思政元素加入后則更加側重“能”的培養,不但要考核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還要重視學生綜合能力提升,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摸得著,提升高階性和創新性。通過設置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及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將學生帶入身臨其境的臨床場景,全程、全方位、多角色進行綜合訓練,對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與專業精神及其成長和發展具有長遠的正向引導作用。
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護理技能實踐課程有利于“技”與“能”的全面提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將枯燥呆板的技能步驟變得層次豐富、有血有肉,提升了技能課堂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