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生
(北京科技審評中心)
內控評價和內控監督是指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的執行和過程進行評估和監管,幫助單位評價內部控制運行狀況、識別存在問題并督促改進的管理活動。依據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相關理論,其具體內容一般包括目標設置、制度建設、實施措施和實施流程。通過評價和監督,可以突出事業單位管理重點,強化內部控制目標以及控制過程,對運營活動進行管控,以風險管理為導向推進事業單位實現精細化管理。
于事業單位而言,內控自評是指事業單位自行對內部控制的具體實施情況和實施效果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價,并編制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事業單位通過在單位內部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動態評價機制,根據事業單位的運營情況對內部控制的執行進行審查、評價以及反饋。內部監督
事業單位內部監督是指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編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內部控制實施流程和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情況等開展審查、評價,找出內部控制執行方案中的漏洞以及內部控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督促相關問題及時整改。同時,內部監督還能對事業單位各項運營管理活動進行全面監管,查找內部控制中與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沖突之處,予以改正,基于風險防范角度防止風險的發生,既能促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規范化和合法化,有助于促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監督體系的優化完善,提高事業單位的風險防控能力。外部監督事業單位的外部控制監督評價主體還包含由上級主管單位或者政府財政部門以及紀檢部門等,這些部門構成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外部監督主體,對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執行落實情況以及內部控制實施方案的編制情況按規定進行檢查監督。在外部監督指導下,能夠提高內控評價的客觀性,促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更加完善、規范。
2.1.1 內控評價與監督的目標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和監督的目標是健全內部控制體系,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合理的流程,來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進度和實施的效果開展全面評價與監督,從而發現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督促改進,進而優化內部控制體系,促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提高事業單位管理水平。
2.1.2 基本原則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體系的構建要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首先,全面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覆蓋范圍包括事業單位的所有運營管理活動,因此,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也應覆蓋事業單位的所有內部控制工作,從而保證內部控制評價結果可以如實反映事業單位的實際內部控制情況,有利于提高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效果;其次,適用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應與事業單位的特點、業務活動以及管理目標相匹配,評價的目標應始終與事業單位已確定的內部控制目標保持一致,并選擇合適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確保指標可以反映事業單位實際業務特點,且操作性比較強,并重點關注事業單位核心業務活動以及易發生風險的領域,有利于提高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的有效性,確保評價與監督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最后,重點突出性。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實施應重點突出核心管控領域,相應地,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也應突出重點。因此,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應根據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重點設置相應的評價指標,從而對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實施情況進行針對性、科學性的評價與監督。
2.2.1 內控評價指標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是保證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有效性和科學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事業單位應建立科學有效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設計從以下幾點出發:第一,內部控制環境指標確定。內部控制環境是內控評價實施的基礎條件,單位內部的組織管理體系是構成內部控制環境的重要前提,而內部控制制度則是優化和規范內部控制環境的重要工具,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為內部控制環境提供有效保障。事業單位領導的責任心、業務能力、認知水平以及單位文化對內部控制環境建設有重要的影響。因此,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環境指標應包含事業單位的組織管理機構、內部控制制度、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及保障制度、管理層以及單位文化建設等因素,并根據以上因素合理確定評價指標,對指標進行量化,確定各指標權重及評價標準。第二,風險評價指標確定。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應以風險防控為基礎,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各類風險進行預測及識別,分析各種風險發生的概率,并進行排序,進而針對性地制定各類風險應對及解決方案。同時,要完善風險預警機制,對各類風險設置預警值。基于此,可針對風險防范目標的設定、風險預警及識別以及風險應對及解決措施等設置相應的評價指標。第三,內部控制過程指標確定。內部控制活動是事業單位對各項運營活動開展內部控制及風險應對的重要方式,是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關鍵環節。對此,事業單位可以以財政部門頒發的《關于開展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基礎性評價工作的通知》中的相關指標為評價標準,根據事業單位各項業務的預算計劃、收支情況、合同管理等相關活動為事業單位開展內部控制活動的評價標準,并以控制活動中存在的風險點為評價指標。第四,信息交流與溝通指標確定。對事業單位信息交流與溝通進行評價,是判斷事業單位內部信息交流與溝通機制是否通暢、內部控制信息傳遞共享和信息處理流程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據。對此,可以從事業單位內部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和管理情況,部門之間以及與外部信息溝通情況設置相應的評價指標。第五,內部控制監督指標確定。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監督主體對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實施情況進行考核,通過檢查內部控制的執行落實情況,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整改。事業單位可以從內部監督及外部監督、自我評價報告等方面設置相應的監督指標。
2.2.2 設置指標權重
對于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指標權重的設置,事業單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構建指標判斷矩陣。事業單位可以以制定有效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為目的,以調查問卷、會議協商等方式,由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領導機構和相關專家對每項評價指標進行分析,并對分析結果進行匯總,以此為基礎建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指標矩陣。第二,計算各項評價指標的權重。根據內部控制指標評價矩陣結果,通過層次分析法、特征向量法以及加權平均數法等方法對各評價指標權重進行計算和確定。第三,對指標權重進行一致性檢驗。利用統計軟件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進行一致性檢驗,判斷各評價指標權重的科學性,對不合理的指標權重要進行重新計算,確保整體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制定內部控制評價方法事業單位要明確內部控制評價的方法,通過將評價對象情況與評價標準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得出評價結論。事業單位內控評價可采用現場穿行測試、現場調查、問卷調查、個別訪談調查等方法,為內控評價報告編制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保障評價報告的質量。對事業單位而言,內控評價與內部審計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在評價方法選擇上可借鑒內部審計方法,例如專項審查、重新計算等。在評價方法選擇過程中,事業單位要結合自身特點,合理應用信息化技術,以提高內部控制評價的效率和質量。例如可借助互聯網發放調查問卷,并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問卷分析,不僅可以提高問卷回收效率,還有助于實現數據的高效分析和統計。
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報送對象分為內部報告、公開報告。內部評價報告是提供給事業單位領導者,為領導的決策和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提供重要的參考。一般內部報告沒有制式的格式要求,主要為內部文件。而公開評價報告則需要向社會公眾公示,其內容和格式均要符合信息公示公開的規范要求。內部控制公開報告應對評價流程和方法、存在的缺陷內容以及內部控制是否有效進行明確。事業單位應加強對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應用。首先,評價報告是內部控制制度調整與體系改革的依據。基于評價報告可以發現影響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具體原因,并有針對性進行制度體系的整改,有利于建立更完善的循環管理體系,進一步提高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改革效率;與此同時,內部控制評價結果不僅僅是針對單位管理缺陷,還能夠審計出部分關鍵崗位與關鍵流程是否遵循的既定的原則和流程。如:支出審批流程執行情況等,加強對單位關鍵業務節點的控制,有效規范員工操作行為。其次,提升事業單位公信力。長久以來,政府和事業單位工作不公開,社會公眾對政府單位的工作職責履行情況不甚清楚,對政府在社會公眾心中的公信力有一定的影響。通過向公眾公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社會公眾能夠清楚了解政府單位的工作情況,同時也有利于社會公眾參與到對政府工作的監督中,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社會公眾對政府工作的誤解,從而提高社會公眾對政府單位的支持和信任。
事業單位要完善內部控制監督機制,發揮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的協同作用。一方面,事業單位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完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推動事業單位各項運營活動的高效進行。若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與單位內部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內部控制各崗位職責劃分不明確,可能影響事業單位各項業務活動的開展。同時,事業單位要逐步完善內部監督網絡,優化內部監督職責劃分,強化對內部控制過程的監督審查,尤其對事業單位重點核心業務、重大專項活動以及重大資金使用等領域的監督審查,加強資金的審批管理,促使事業單位各部門之間形成良好穩定的相互制衡、相互監督的狀態。另一方面,為提高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效果,事業單位要積極引進外部監督力量,積極鼓勵上級政府部門、相關執法機構、第三方專業機構以及社會公眾等外部監督主體對事業單位進行監督。外部監督要明確自身監督權責,例如財政部門可以發揮其財政監察職責,有權對轄區內財政資金使用進度和項目投資情況等開展專項審計,并考察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性。外部監督主體是有對事業單位各種違法亂紀行為進行調查和監督的責任和義務。因而,事業單位要積極適應外部監督主體的監督要求,制定信息公示制度,定期將單位內部各項運營管理信息進行公示,主動接受社會的監督。
事業單位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考核問責機制,對單位內部控制執行落實情況開展考核工作,根據考核結果對相關人員進行問責。對此,事業單位應當確定內部控制委員會的權責,將執行監督和問責考核責任落實到委員會層面,定期組織大規模的制度漏洞審查、制度執行考核等工作,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單位下一年度預算目標制定、預算編制以及員工薪酬福利的重要參考。同時,將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內部控制崗位管理、內部審計及廉政建設等工作相互融合,建立問責機制,利用考核的方法,明確各相關人員職責。
綜上所述,事業單位在建立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體系過程中,要明確建設目標和原則,完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框架,確保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同時要加強內外部監督力量,加強對評價結果的應用,建立考核問責機制,從而提高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有效性,促進事業單位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