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文 郭曉蓓
(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人際關系是個人與社會之間聯系的樞紐,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能夠促使大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認識,提高個人素質,在豐富大學生生活的同時也為其今后步入社會做準備。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先秦時期百家爭鳴中儒家學派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眾多儒者中,荀子的思想以禮學見長。荀子的禮學思想涵蓋多個方面,內涵深邃,意義深遠,直至今日人們對于荀子“禮”的思想的研究方興未艾。《荀子·修身》中“人無禮則不生”的思想對于當代大學生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有著重要指導意義,但對于該思想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千年前古人思想的精髓來作為指引,從而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關于“禮”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禮,覆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其意為:禮約束人們的行為,同時禮也是用于祭祀先祖神靈時擊鼓奏樂的一種儀式。那么追溯其歷史淵源,從史書中可知禮學興起于春秋末期,后直至戰國末期群雄紛爭,禮崩樂壞,各個諸侯國都在進行著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整個社會在不斷改革的過程中,在各家思想的碰撞下,社會思想的創新與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加之“分久必合”的歷史趨勢使得各諸侯國統一的步伐越走越快,而學術上各執一端、相互爭執的局面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荀子思想與其著作的問世就得益于春秋戰國時期這幾百年的文化繁榮和以“百家爭鳴”為標志的思想繁榮,當時各個學派斗爭是非常復雜、激烈的,這為荀子的思想的建立創造了充分的思想條件。先秦時期的各個思想大家都有著自己的思想核心,例如孟子以“義”為核心,墨子以“兼愛”為核心,荀子則以“禮”為核心。作為當時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對于禮的看法不可謂不深刻。
荀子認為禮是以天地為根本的,他在《禮論》中說道;“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荀子將禮作為人生人道的終極,把自然天地都歸于禮,認為其是禮之根本,這得以證明“禮”的思想在荀子看來是何其重要了。《荀子·禮論》中言明:“禮者,人道之極也。”其意為:禮是人道的終極價值,是為人的根本標準,也就是說禮是人的本質所在。在荀子看來,人之所以為人而區分于禽獸,是因為“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荀子·非相》)辨別事物沒有比名分更重要的,名分沒有比禮儀更重要的,人有等級上下尊卑之分,其區分是以禮為原則的,所以在荀子看來,禮就是用來區分人與禽獸的準則。
荀子在《荀子·修身》中寫道“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其意為:做人不講,禮那么就不能生存,做事情不講禮那么就不會有成就,國家不講禮,那么就不得安寧,這對于個人修養和治國理政都有指導意義,《荀子·修身》是一篇專門論述修身之道,也就是如何進行道德修養以及最終所要到達的境界的文章,強調了禮的正身作用,以及用心專一、堅持不懈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具備道德修養的人就能做到重道義、輕王公,從而受到他人的尊敬,并且獲得上天的福佑。而具備道德修養是以“禮”為前提條件,禮對于指導人們為人處事方法,以及人際交往關系都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在荀子思想中,“禮不僅是人‘群’應該遵守的規范,更是因為有禮有分,才使社會得以持續運轉”,這也進一步說明了“人無禮不立”不僅對于個人修養有所幫助,更重要的是個體與他人建立社會關系時,同樣起著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荀子的禮學思想對于現代生活中的人際交往的指導也有不相適應的地方,比如,荀子之所以提出禮學思想,是因為荀子認為欲望是人本身所固有的,而欲望本身并不是有害的,有害的是無禮儀約束的欲望。人類社會中有限的物質資源往往會與人們無限的欲望產生矛盾,這是亙古不變的。《禮論》中有記載“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其意為:讓人們的欲望不要過分關注于物質,同時物質分配也不要過分順從人們的欲望。物質在欲望的需求下增長,欲望在物質的豐富中得到滿足,這就是制定“禮”的目的。也就是說,如果要以有限的物質資源來滿足人們的欲望,那就必須通過禮來進行階級的分化,不同的階級分派到不同的資源,從而達成保持安定的目的。這就過分地強調了禮的“束縛”作用,與當今時代民主、平等的價值觀并不適應。因而在繼承荀子“禮”的思想時需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符合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念與準則。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一切實踐活動都是在與其他個體發生一定關系的過程中完成的,即實踐活動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社會心理學對人際關系的解釋為,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結成的心理關系、心理上的距離。在當今社會中,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不僅能與他人建立廣泛而深厚的人際關系,也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保持自我,同時也能夠被周圍人所理解和接受。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更加順暢、有效地與人溝通,從而使其保持愉悅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態,這對大學生的身心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
和諧的人際關系利于大學生提高自我認識。首先,恰當的自我認知,既能使人避免自卑,又能使人有效擺脫負面情緒,塑造健全的人格,其可以使大學生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其身心健康起到維護作用。其次,大學生交往對象具有層次化的特點。隨著大學生與外界的廣泛溝通和交流越來越多,使其人際交往形成了多層次的人際關系網。通過與不同人群交往,大學生可以獲得多方面的評價,有益于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再次,大學生的內心深處是希望被理解、被尊重的,同時也需要向他人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那么,構建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就會使大學生更能和外界產生依賴感、親密感,并通過他人的反饋,提高自我認識。
和諧的人際關系利于大學生與同學友好相處。首先,當代大學生在彼此交往的過程中,會相互傾訴,進行感情交流,從而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感,以增進相互之間的親密感。以此大學生得以有效化解心中的疑慮,培養良好穩定的情緒、開朗的性格和樂觀的生活態度,有利于大學生與他人友好相處。其次,大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正處于獲取知識與技能的階段,與之相處時間最久的群體就是大學生的同學,所以與其同學的和諧人際關系對于大學生而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和諧的人際關系利于加快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首先,人際交往是個人社會化的必經之路,這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他們要學會與人和諧相處,才能自立于社會,取得社會的認可,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化的人。其次,當代大學生交往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交往方式變得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交往方式外,還可以通過網絡、社會實踐、聚會、兼職等方式。這紛繁多樣的交往方式與交往平臺,有助于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使其成為一位合格的社會人。再次,在人際交往中也需要一些“技巧”,這能夠幫助大學生構建友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在社交中游刃有余,這樣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大學生向著社會化發展。
倫理學究其根本是從道德與利益關系的角度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一門學問,而為眾人所知的是道德和利益往往不會并行不悖,它們總會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沖突,那么到底是要維護利益還是堅守道德,這就成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基于這樣的角度,可以將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問題總結如下:
其一,對大學生自身而言,由于存在自我服務偏差,從而導致其對于既定事實不能進行正確歸因,對自我定位不明確,并且還可能受到個人中心主義影響,形成了個人利益至上的錯誤觀念。加之部分大學生所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及其在中學時期生活節奏較快且環境單一,造成了社交環境較為封閉,雖然道德理論知識豐富,但往往更加注重于滿足自身利益,因此人際交往能力較弱。其未曾以“禮”修心,致使不能以正確的道德觀約束自己的行為,造成了社交困擾,使得這部分大學生不能做到與自己和解,形成人際交往困境,對其身心健康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利的影響。
其二,在大學生與同學相處方面,雖然當今社會有著道德觀與價值觀多元化的現狀,人們對于多樣的價值觀雖然有著一定的包容的態度,但其不能做到求同存異。那么在這部分大學生與其同學的相處的過程中,這部分大學生由于缺少道德中“禮”的觀念的束縛,與此同時有著較高的自我評價和較低地對他評價,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或者對于某一問題只顧及自己而不顧他人,未曾以“禮”修身,過于看重自身在人際關系中的地位,而產生固執心理,即個人對某件事情或觀點過于執著,不考慮他人給出的意見,從而使他人利益被損害,使得這部分大學生未曾與他人達成互利互惠的關系,未做到與他人和解,導致了孤立人際交往這種情況的產生。
其三,在大學生的社會關系方面,由于個人的社會角色多樣,而構成了復雜的人際關系網。但大學生豐富的道德倫理知識與實踐不相匹配,正如亞里士多德對“實踐智慧”與“理論智慧”的論述,這部分大學生可能會因溝通方式欠妥,并缺乏“實踐智慧”及廣泛實踐地鍛煉,與他人的利益相沖突,致使他人產生誤會或心理不適,從而造成人際關系不和諧。這類大學生由于未曾做到以“禮”正行,即用禮儀以修正自己的行為舉止,而不利于他們融入社會以及減緩其社會化進程。
青年大學生即將成為國家以及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是決定他們能否正確認識自己以及為其今后步入社會,并使其成為社會化的人作準備。如果人沒有禮,那他就無法生存,這正是說明了荀子“人無禮不立”的思想可以使大學生以禮待人,平衡好道德與利益的關系,提高自我修養水平,進而促使大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優化大學校園的氛圍環境。以下幾點是關于利用荀子“人無禮不立”思想針對上述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倫理困境所提出的有效改善措施:
和諧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與自己和解,平衡自身的道德與所需利益。荀子“人無禮不立”思想能夠使得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正確認識自己,將已有的道德觀念與實踐結合。通過知“禮”,做到遵守相關禮儀及公序良俗。并且利益的本質就是需求的被滿足,因此,大學生也應當滿足自身合理的需求。具體分為以下幾點:一是滿足自身利益的合理需求,用禮以“修心”,使用鼓勵、激勵的方式增強大學生自信心,使他們學會以正確的標準衡量自己,客觀的認識自己,不過分輕視自己,以便認清其自身的優點,滿足其合理需求;二是要使得大學生將已有的道德觀與實踐相結合,如學校或班級可以組織交流會,給予大學生相互交往的平臺,從而促使大學生有機會同他人交流,將本身已有的道德觀念得到運用,從而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三是使得大學生獲得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并與自己達成和解,如在班級中,班干部需做到及時觀察同學們的情況,發現問題并組織班級成員積極解決問題,幫助有需要的同學,使他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以促進班級成員人際關系的和諧。
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與同學友好相處,根據荀子“人無禮不立”的思想,知曉何為“禮”并用其修身養性,提高自我修養水平,做到以禮待人,盡可能地使道德與利益達成平衡,使得大學生能夠在人際交往中與其他同學互利互惠,既減少對他人利益的損害,又滿足基本的道德要求。具體分為以下幾點:一是提高道德修養,要求大學生知道何為“禮”并用客觀的眼光看待自己、評價自己,用“禮”的標準約束自己,判斷自己的言行是否遵守禮儀,從而使得大學生與其同學能夠和諧共處;二是滿足其交往對象的合理利益需求,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不自視清高,不一味地固執自守,虛心向他人請教,禮貌待人,從而構建友好的人際交往關系;三是要找到自身道德與他人利益的平衡點,需善于反思自己,古人言“君子當內省其身”,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通過他人的反饋,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時修正,以建立友好人際關系。
和諧的人際關系利于大學生社會化,用“禮”可以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社會關系,正是所謂“禮儀卒度,笑語卒獲”(《詩經·楚茨》)合理使用荀子“人無禮不立”思想作為指導,使道德與群體利益達成平衡,就能夠友好的與其他群體相處,讓大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人。具體分為以下幾點:一是提高自我修養以禮待人掌握社交禮儀,“禮者,所以正身也”用禮以“正行”,即修正自己的行為舉止,例如,同他人講話時態度認真,聽他人講話時需予以尊重;二是要尊重他人的利益需要,所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通過學習便可以掌握“禮”的技巧,例如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掌握平等原則、信用原則、互利原則、包容原則等等,用合適的禮儀能促使優化人際關系;三是要滿足道德與群體利益達成平衡,對于學校而言,應當設置相關課程,如社交禮儀課程,可以讓學生系統全面地學習相關技巧,以優化人際關系,促進學生間關系的和諧發展,利于大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群體。
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人際關系和諧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同時也是其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前提。以荀子“人無禮不立”思想指導大學生以更恰當的方法表達其思想并與自己達成和解,以知“禮”、守“禮”、用“禮”使當代大學生掌握適度的分寸,以正確的道德標準約束自己,形成準確的自我認識,在合理滿足自身利益的同時,也不侵犯他人利益,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并促使大學生身心健康,進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