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揚森
2021年,財政部印發《會計信息化發展規劃(2021—2025年)》,指出要推進會計數字化轉型,支撐會計智能拓展,推進會計信息化工作向更高水平邁進[1]。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高校財務工作與信息化相結合的趨勢愈發明顯。從外部因素來看,國家對教育經費進一步投入,財政制度深化改革,財政資金監管力度加大,種種因素迫使高校開始思考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對高校財務工作進行精細化管理。從內部因素來看,辦學規模的逐年擴大、財務數據愈加繁雜,使得學校財務部門工作量激增,經費管理難度不斷增大,亟需借助信息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創新管理工作模式。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優勢。一方面,信息化建設順應教育改革和高校財務建設的發展,有助于經費管理更加精細化,保障了學校健康有序運行[2]。另一方面,推進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有利于規避財務風險,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及有效性,對新時代高校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3]。高校需充分意識到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正確理解大數據、智能化所帶來的影響以及信息化所帶來的價值,從而制定完善的財務管理信息化機制[4],實現高校財務向更深層次的信息化建設方向邁進。
縱觀國內近些年高校財務信息化的發展,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歷經會計電算化階段、財務網絡化階段、財務集成化階段、財務智能化階段四個階段。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為提高高校財務管理效率和水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高校全面深入開展財務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
1994年,財政部相繼頒發了《關于大力發展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的意見》等三個文件,預示著會計電算化步入正軌。此階段,學界著眼于探究會計電算化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具體的應用。明文聿(1995)提到會計電算化在高校已普遍實行,為會計工作帶來了便利條件。高校要使會計工作進一步完善,需建立計算機網絡替代現有的計算機單機處理系統[5]。建新(1997)提到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核心要素在人,系統中的數據由會計人員采集與錄入而不是計算機自動生成[6]。會計電算化階段的主要特征是單機版核算軟件的應用,即通過計算機軟件代替手工記賬。此時的改變只在于形式上的變化,并未涉及會計簿記的實質,計算機軟件僅起到數據錄入、存儲的功能,整個過程依舊以財務人員人工處理為主。在這一階段,會計電算化僅停留在資產核算、工資核算、財務處理等基礎功能,功能分塊明顯,未向管理型方向發展。這個階段仍然是建立在人力資源大量損耗的基礎之上,而財務人員更多地是扮演“傾聽者”的角色,業務部門則是故事的“講述者”。
2000年,教育科研網(CERNET)在全國普及,財務信息化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朝著財務網絡化階段發展。此階段,學界將研究重點放在財務網絡化建設上。孫波(2000)指出現有的財務軟件以核算為主,為適應高校財務工作新的要求,必須建立網絡化的財務查詢系統[7]。張亞氫(2005)提到高校財務網絡化可以把核算和管理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資源利用能力[8]。財務網絡化階段的主要特征是財務網絡系統化、多業務模塊互聯互通。此時的財務系統內部呈現系統化、模塊化的特點,預算系統、核算系統、決策分析系統等多個系統相互串聯、共同協作。同時,財務系統不僅與單位內部業務系統如科研系統、人事系統等建立起鏈接,而且與外部業務系統如銀校互聯聯結起來,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9]。這種網絡化的形成為學校師生提供了便捷服務,真正做到讓師生少跑腿,數據多跑路。多業務模塊互聯互通保障了業務流轉的速度,實現數據傳遞的及時性。然而,在這一時期,各個業務系統還是彼此獨立,集成化程度比較低,兼容性不足。業務系統之間缺乏統一接口,部分重要數據如人事數據、學生信息、科研數據等尚不能做到共享共建,存在信息孤島現象。此外,各個業務系統以自身需求為準,功能模塊固定,系統安全性不高,數據缺乏統一管理,后期維護困難。
2006年,數字化校園建設興起,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財務集成化階段。此階段,學界對財務集成化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上。劉玉彬(2012)認為數字化校園建設不僅完善了會計信息化系統,而且實現了財務信息資源共享[10]。周麗萍(2014)指出在數字化校園環境下,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不僅可以促使高校會計業務流程再創造,而且能對財務信息進行有效整合。數字校園對高校會計財務的有效管理具有重大影響[11]。財務集成化階段的主要特征是各個系統、層面之間的數據互通、共享、整合。財務集成化階段解決了信息孤島問題,然而還難以解決財務流程中人力資源的大量投入。對于報賬人來說,報賬服務受到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另外,紙質單據的存在導致單據在流轉過程中丟失的風險難以消除,報賬人對于報賬方式的體驗感差。對于財務人員來說,日常仍然需要人工審核大量發票和紙質報銷單,手工錄入數據工作量大。財務人員深陷重復性高、低附加值的財務工作中,未能充分發揮財務分析、財務管理職能,財務人員難以實現自我價值。
2015年以來,隨著大數據等新一代技術對財務領域的巨大沖擊,高校財務模式朝著財務智能化方向發展。此階段,學界的主要關注點在依托新技術對高校財務流程再造、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探索等方面。聶敏等(2016)研究了大數據技術在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大數據可實現數據資源共享、規避財務風險、監測資金動態,并進一步就如何建設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校財務信息化提供了相關解決辦法[12]。孫寶寧等(2021)指出傳統模式下高校財務的“報銷繁”和落后的財務決策分析等問題日益凸顯,“大智移云”時代的到來一方面為師生提供“一站式”服務,減輕會計人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標準化、智能化的流程和數據為財務分析和審計提供了重要保障[13]。隨著對財務智能化建設探索的深入,財務智能化階段的主要特征已愈發明顯,即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財務數據的共享和會計資料無紙化,并涵蓋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會計業務服務全功能、全流程智能化的管理模式。財務集成化階段側重數據與業務實現統一,財務智能化階段則注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減少勞動力的浪費,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在財務智能化階段,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這三大技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大數據的出現深刻改變了財務數據的底層邏輯,財務數據形式由結構化向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轉變,例如,發票數據和合同數據逐漸轉變為“發票要素”和“合同要素”,所包含信息更復雜、更全面。此外,大數據技術具備數據挖掘能力,為財務智能化分析提供了數據支撐。人工智能帶來了機器學習和計算能力的變革,例如,機器學習監督學習方法能有效優化財務運營流程,提升智能預算精度,并實現精準決策。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點很好地解決了高校財務系統與外部鏈接所面臨的數據安全和流程安全問題,依托區塊鏈技術的賬簿呈現“分布式”的特點,即由多個子系統賬簿共同記賬、共同公證,從而實現財務信息透明化、公開化,形成了“共享賬本”。而區塊鏈中數據信息不可更改的特點,自發形成了系統自帶的監督功能,有效簡化監督與審計流程。正是這三類技術的應用,以及外掛形式般存在的RPA(財務機器人),成為高校財務智能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機器人可以自動化完成規則明確、重復性強的工作,大大減少人工參與,提高效率的同時降低各類風險。
盡管大多數高校已經開始著力開展信息化建設,然而呈現的結果是各個業務部門根據自身的管理需求開發本部門業務系統,不重視與其他部門進行業務溝通。在信息化建設上缺乏全局觀,缺少學校層面的統籌安排。一些跨部門的業務流程難以進行梳理和優化,財務管理的效率也很難真正提高。這種情況導致業務與財務系統割裂開來,各個部門的數據因計算口徑不同存在差異,不僅造成數據在各個部門重復錄入浪費勞動力,還增加數據異常的可能性。
隨著高校經費愈加繁雜,高校財務部門也在不斷出臺相應的財務制度,以便達到對經費的精細化管理。然而在信息化建設中,缺乏與之相匹配相適應的財務制度。此外,有些高校盡管有著較為完善的財務制度,然而不夠規范與統一,難以在信息化建設中發揮有效作用。
人才是高校開展財務信息化建設的前提條件。然而,當前來看,人才隊伍建設不容樂觀。高校在開展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往往只重視系統建設,忽略了人才建設的重要性。只有將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相結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財務信息化建設水平。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財務人員不僅需要提出具體的業務需求,而且需要與開發人員進行對接,這時具備財務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才是最優選擇。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到來固然為財務工作帶來便利,然而數據共享是一把雙刃劍。信息化建設主要依賴于網絡,而網絡一旦遭到破壞,財務工作便陷入危機。一方面,數據的高度集成給網絡安全埋下安全隱患,不法分子可以通過系統漏洞等方式對數據進行竊取或篡改。另一方面,黑客入侵容易引起資金被盜,資金安全得不到保障。
當前,高校辦學規模參差不齊,所擁有的經費也不同。個別高校受到經費的限制,對于信息化建設的需求和投入也相對有限,嚴重制約了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水平。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應當轉變傳統的管理觀念,從學校全局出發,科學合理分配財務資源,加大對財務信息化建設項目的投入。
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工作,不但包括信息化建設系統本身,還必須具備完善的配套制度。一方面需要不斷完善高校的內部控制,通過制定各項管理制度,明確崗位職責,確保權責分明;另一方面是加強各個部門、各個崗位之間的溝通,強化財務信息化的開放性建設,確保信息的充分交流,讓業務理解財務,財務支撐業務。
盡管大部分高校已建成較為完整的財務系統,但是信息的集成化程度比較低,信息化建設還相對落后。因此,高校需遵循信息化建設規律,強化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運用,從戰略上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以服務為導向,充分調研各業務部門具體需求,讓業務與數據實現深度融合,共同構建財務信息化建設平臺。
高校一方面可以引進一批具備財務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采用專業技術人才對信息化系統進行建設、維護;另一方面可以培養一批適應財務信息化建設的骨干,對人員開展崗前培訓及定期培訓。通過加強人才隊伍的培養保障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開展。
網絡安全是第一要務。從系統層面來說,高校可以安裝殺毒軟件和加設防火墻,定期對財務系統進行消殺和升級維護。為保障數據的萬無一失,采用多種形式如本地備份、異地備份對數據進行備份工作。從人員層面來說,重視工作人員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定期開展系統升級、維護的培訓。在業務流程中對系統的各類角色做好合理授權,保障系統的健康運行。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到來必然改變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和效率,特別是在后疫情時代,財務工作一方面需要實現“零聚集”“零接觸”,另一方面還需提高財務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在這背景下,財務智能化發展勢不可擋。高校財務人員在具備基本的財務知識的同時,還應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應用技能,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高校管理者應充分意識到財務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創新管理理念,順應時代潮流,推進財務信息化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