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育僑
科技強國是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和核心要義,科技戰略能力是具備安全保障的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供給、支撐、引領能力。當前新一輪科技與產業發展深入變革,世界主要國家從地緣政治較量轉為技術政治競爭趨勢明顯,國際力量對比調整深刻。2035年中國要引領創新型國家走在世界前列,需要發展一支代表國家意志、攻堅克難、引領世界科技潮流的國家科技戰略力量。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研究員主編的《中國創新戰略與政策研究2021》(科學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一書聚焦黨中央、國務院關注的重大科技議題,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握世界科技發展態勢,以科技影響與作用的視角研究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形成了一批科技前沿動態、科技決策參考和科技智庫報告,為國家的創新戰略和政策的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智力支持。
《中國創新戰略與政策研究2021》作為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主要研究成果和報告的匯編,全書共分為五個篇章,涉及科技創新戰略與政策、經濟社會發展與變革、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全球基礎研究重點領域動態、全球重點研發企業創新動態等議題,充分體現了決策咨詢研究工作的現實性、針對性、前沿性與戰略性。該書可作為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等科技創新戰略研究、決策與管理的重要參考,是當前全方位了解中國科技戰略發展態勢不可多得的力作。
聚焦科技發展戰略頂層設計。從確立“科技創新立國”基本國策,到加強科技戰略能力建設,再到促進科技創新轉變,該書對當前科技發展戰略進行了全方位解析。針對提高我國科技引領的建設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有關科技創新的路徑方法與治理方式的政策建議,有助于我國面向2035年把握科技革命、產業革命、軍事變革和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趨勢發展,搶占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值得注意的是,該書在當下中美圍繞高科技競爭愈演愈烈之際,對中美高科技的戰略規劃比較、美國《無止境的前沿法案》議案出臺對我國科技創新帶來的風險以及美國研發預算對我國建立研發預算制度帶來的啟示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這有助于我國建立健全的科技預警體系,以更靈活地應對美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封鎖以及對我國科技創新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緊密聯系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科技力量的發展帶動了數字化轉型、加速了產業鏈重構、改變了傳統的生產運輸方式。該書對我國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所遇到的熱點與難點問題進行了解讀,并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該書還著眼于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提出了關于新疆建設服務于中歐班列樞紐港的建議。書中列舉大量數據分析當前中歐班列的發展現狀特點與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一些舉措有效地將新疆作為樞紐港納入中歐班列編組站和物流數據中心,重點解決了客戶兩端信息服務、貨物集中和整合、物流網絡結構優化等問題,有效地提高了物流組織效率和經濟效益。
切實關注生態文明建設與進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生態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依靠綠色技術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潘教峰及其團隊切實關注這一重大議題,利用科技創新,尤其是綠色技術創新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書中針對楊柳絮污染預報預警工作、西藏自治區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建議。并針對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就構建以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為核心的法治體系、制定和實施綠色發展提出了方案,為我國向世界做出莊嚴承諾,彰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推動全人類共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