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祥飛
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規范統一的科學技術名詞體系是科技創新、交流和傳播的基礎。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名詞規范化理論建設的成果,學者信娜創作的《術語翻譯方法論》(科學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聚焦科技名詞引進翻譯的過程,總結術語翻譯技巧,凝練出科技術語雙語轉化的策略體系。該書應國家現實之需,以系統的方法論和嚴密的學理依據為學界鍛造術語翻譯的研究利器,更助力科技名詞規范化工作,加速我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步伐。
完整呈現術語翻譯方法論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是人類認識、改造世界的關鍵。該書從語料庫中術語的各種翻譯現象出發,對英語術語漢譯進行定量分析,通過觀察術語內容與形式轉化的微觀機制,總結出各種翻譯方法。該體系縱向貫通,分為策略層、方法層與技巧層,逐層豐富。策略層并列直譯、意譯、直譯兼意譯三大策略,其下又分化出音譯、形譯等具體翻譯方法;方法中展示多達77種翻譯技巧并直接應用于實踐。各策略、方法、技巧共存互補,譯者可根據具體的翻譯情況和目的進行選擇和組合。整個體系嚴謹自洽,以三大策略為切入點,全面覆蓋術語翻譯實踐。其中,直譯策略重視原語術語的形式而忽略內容,適用于譯語中無對應術語的情況。意譯策略舍形保義,為滿足內容傳達的需要,對原語術語形式進行增、減、轉、換、分、合等各種操作,是術語翻譯中主要、常用的策略。直譯兼意譯策略與前兩者并行,保留直譯結果的簡潔形式,增加意譯的內容傳達,從而使讀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選取獨特視角論證術語翻譯方法論原理。該書的一大特點是從哲學、語言學、思維學等多個理論角度,論證方法論體系及其具體策略的可行性和適用性。其中,在論證方法論體系原理時,著重哲學視角,以中國哲學“化”范疇契合術語翻譯“狀變而實無別”的本質,以翻譯過程中理解階段的“融化”、轉換階段的“轉化”和表達階段的“化合”來處理術語形式和術語意義的關系。在展示“意譯減形譯”方法理據時,作者又從語言學理論出發,指出英語通常借助介詞、連詞等組詞構句,而漢語卻正相反,依托語言內在邏輯、次序來實現連接。如翻譯“sail with wind abeam”時,省去表伴隨關系的with并將后置語前移,譯成“橫風航行”,這樣順應了漢語的意合性,也清晰彰顯了減形譯方法的語言學理據。又如,在論證“意譯策略”原理時,作者突顯思維學理據,指出意譯的核心是思維單位概念和意象的相互轉換。如翻譯交通術語“eye”,在譯者頭腦中首先生成簡單意象圓形的“眼睛”,移植到車輛中可對應概念“燈”,在實際使用中進一步具體化為“信號燈”,整個翻譯過程體現了意譯的思維學理據。
突出指導科技名詞規范化實踐。目前出版的術語翻譯著作中,鮮有集中闡述科技名詞規范化的實踐路徑。該書通過展現198組涵蓋工程、電子等眾多門類的科技術語翻譯樣例,指出先直譯引入、再意譯更新是外來術語進入漢語并規范化實踐的必然道路。科技術語直譯策略可快速吸收外來詞,解決國際科技交流前期術語翻譯不統一、指向不明確的問題,而后過渡到直譯兼意譯策略,這一策略在科技名詞規范化實踐中作用最為典型,能夠在保留原譯名簡潔形式和準確定義的基礎上,用意譯彌補直譯帶來的專業技術信息損失。這樣生成的簡明譯語可以依托漢字表意性特點,更迎合讀者的接受心理,從而確保科技術語在本土化發展中長期的規范化和標準化。該書針對科技名詞全景展現翻譯方法論,能夠指引科技工作者在術語翻譯中有意識地實踐,有利于培養專業+外語國家復合人才的術語規范化意識,對中國科技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