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學
(崇川初級中學,江蘇 南通 226014)
生活化教學是理論和實際的結合,是為了讓學生進入更加真實的教學場景,更是為了幫助學生全方位的理解物理知識。如果學生只學習理論方面的知識,而沒有參與生活化實踐證明,就不會了解物理知識的價值,也不能從中鍛煉思維,發展想象、創造力。所以物理生活化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生活化教學就是教師選擇一些生活案例來解釋物理原理,學生通過生活現象能夠逐步了解相關的原理,從接觸簡單的知識開始到理解比較復雜的知識。生活化教學,讓物理知識變得更加簡單、易于理解。這樣學生在剛剛接觸物理知識時就不會出現畏懼感,也能通過生活化引入建立學習興趣。所以生活化教學對于初中階段剛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的學生來說非常有意義。
在理想的教學狀態下,學生既要吸收新的知識點,又要通過做題或是其它途徑輸出自己掌握到的知識點,這個過程就學會了知識點的應用方法,也順利的完成了知識內化。將物理和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就是一個知識輸出的途徑。學生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在生活實踐中,并通過生活實際找到更多新的知識點。這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就不僅僅來自于教師講解,還來自于自主探索。學生在學習時會更有積極性,通過自主學習高效提升物理能力[1]。
問題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思考,歷史上的很多發明創造,都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中產生的。教師就需要利用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帶著對生活的疑惑探究新知識點。
如:“沉浮條件”中國人在一些大型節日期間,經常煮餃子、煮元宵。幾乎每一個學生都吃過餃子或者元宵,但他們可能沒有看到過煮元宵、煮餃子的場景,又或者看到過但并沒有發現其中存在的物理知識。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演示一段煮元宵的場景,學生會發現剛放入鍋中的元宵會快速沉底,加熱一段時間后又漸漸上浮。對學生來說,元宵下沉上浮這個場景非常常見,在生活中,他們可能會有疑惑,但并沒有認真探究,缺少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把這個問題帶給學生,問一句為什么[2]?
預習過的學生在互相探討后給出了結論,煮熟的元宵、生的元宵密度不同,生的元宵比水的密度大,浮力比較小,自然而然的就會下沉。煮熟的元宵吸收了大量的熱和水,膨脹之后占地面積比較大,密度相應的會減少,浮力會增加;“光的折射”教師可以準備一個透明的魚缸,裝滿水,把生活中最常見的筷子直接放進去。學生會發現從外部看,筷子在水中不是直的,而是彎的。無論是筷子還是魚缸,在生活中都非常常見,但很多學生都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也不能對這個現象作出解釋。教師要做的就是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求是精神探尋答案。如果學生給不出答案。教師也可以順勢帶領學生學習本節課相關的知識,讓學生帶著疑惑跟隨教師在課本中尋找答案。這個過程教師抓住了大多數學生的求知欲望,也讓學生看到了身邊的物理知識,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對大多數初中生來說,物理都是比較神秘、復雜的,他們在剛剛接觸時雖然對這門科目比較好奇,有探索的興趣,但很快就會被學習的困難嚇倒,出現畏懼心理無法深入學習。此時,教師就需要把一些晦澀難懂的物理知識融入到生活案例中,實現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如:“并聯、串聯”相關知識。很多學生在學習并聯和串聯相關的知識時容易混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幫助學生區分并聯和串聯的特點,教師可以給學生引入一個生活案例。教師的開關可以控制兩個燈,甚至是四個燈,家里的開關一般只能控制一個燈。當然,不排除一些同學的家中一個開關也可以控制多個燈泡。大家有沒有想過是為什么呢?如果你是設計師想要設計兩個不會互相產生影響的燈泡,要如何設計呢?大家可以互相討論一下,結合你們已經學到的知識,畫在本子上[3]。
教師把生活中的電路知識帶到課堂,將它們轉化為生活例題,讓學生用自己已經學到的知識解決這些問題。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理解、運用的過程,學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實際知識。
在課堂上,有一部分物理現象無法用肉眼觀察到,如果教師不能直觀的為學生呈現這些物理現象,學生很難理解,也無法滿足部分學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微課來為學生呈現這些生活現象。如:“分子熱運動”這個知識點是很多學生都比較感興趣的。但學生無法用肉眼看到分子的動態變化,所以很難理解抽象的知識點。教師在講解知識時就不能用抽象的方式。可以提前制作微課視頻、準備一些圖片。讓學生看到:春天來了,蜜蜂趴在花朵上吸食花蜜、老板的燒烤攤前聚集了很多食客,也吸引了一些狗狗、清潔工拿著消毒水清洗廁所,一邊清洗一邊捂著鼻子。在看完這些視頻畫面后,教師讓學生思考,蜂蜜為什么能找到花朵吸食花蜜呢?狗狗為什么會在燒烤攤前聚集?清潔工為什么要捂著鼻子?有什么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存在嗎?學生在探討后就能確定,蜜蜂只有聞到了花的香氣才能找到花朵、狗狗只有聞到了食物的香味,才會被吸引過去、清潔工手中的消毒水味道刺鼻,所以才會捂著鼻子。此時,教師就可以接著播放微課視頻,讓學生觀看消毒水、花朵、燒烤氣體擴散的模擬圖像[4]。
教師還可以與學生一起共同完成一個小實驗。讓學生準備一張紙,拿著畫筆隨便畫幾筆。之后,教師選擇任意一名學生的蠟筆畫,通過多媒體投影放大這個蠟筆畫,學生可以直觀的看到紙張上的筆跡。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這些連接在一起的蠟筆畫放大之后,上面有細小的顆粒,更像是分散開來的。
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這些實際上都是分子熱的知識,這些固體、氣體甚至是液體的擴散,始終都是不停止無規則的運動。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直觀獲取知識,也能對這些知識有更加深刻具體的印象。
在課堂上,教師要增加更多能夠動手操作的實踐內容,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找到生活知識和物理知識的連接點,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理解知識。尤其是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點,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充足的道具,讓學生完成實踐活動。如:“光的折射和反射”相關的知識。就是很多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先給學生引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李白對影成三人呢?讓學生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畫出對影成三人的畫面[5]。同時,教師提前購置了一些簡易的皮影戲材料,讓學生分小組想辦法重新呈現李白月下獨酌的畫面。也可以在此基礎上自己編寫一個與光影相關的故事。學生通過皮影戲實驗能夠發現,所謂的對影成三人,實際上就是詩人、月亮以及影子。月光照射到李白的身上,產生了光的反射,而他的身體又完全把月光遮擋住了,后背照不到月光就會有黑暗的區域,這就是影子。這種方式既能讓學生獨立探究光學知識,又能提高學生動手探究的能力。
學生學習基礎知識點是有一個過程的,剛開始只是短暫的理解記憶,如果不能鞏固,很快就會忘記這些知識。所以教師在詳細講解了新知識點之后,還要在課堂上引入一些鞏固環節。這個過程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競賽游戲,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同時加深對各種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如:“聲音的產生及傳播原理”在講解完這個知識點后,教師立刻在課堂上引入了一個生活競賽游戲。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快速搶答,答對一題積一分,哪名同學的分數最高,就能獲得教師的獎勵。問題包括:我國最早的樂器包括琵琶、編鐘等,這些在生活中也能見到,這些樂器的發聲原理是什么?為什么電視劇中一些士兵會趴在地上聽遠方的聲音,站起來不能聽到嗎?大家在課余時間玩的傳話筒的傳播原理又是什么呢?等。對于學生無法及時回答出來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互相討論,嘗試作答。其中第二個問題,士兵趴地聽聲音是很多學生不理解的。討論過后,學生會發現土地是固體,空氣傳播和固體傳播相比,速度要更慢一些。如果趴在地上,就能把土地當作傳播介質,也就能在第一時間聽見遠方的聲音,及早發現敵人。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十分有趣,學生還能快速掌握學習的難、重點,完成新知識點的鞏固。
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授知識點,還要鼓勵學生在課下積極探尋知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設置一些習題、預留一些作業,讓學生解決與知識點相關的不同類型的試題。當前,很多學生在做題時只是簡單的將其看為物理問題,不會與生活連接在一起,這是因為教師設置的習題與實際生活完全分離。雖然一些題目套用的是生活模板,但可實用性不高,只有生活的外殼卻無法對實際生活產生指導作用。所以教師在設置生活化問題時,既要用生活化語言,又要用生活化情境。將知識和生活化場景完全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突出物理價值,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生活問題中。如:生活中學生也有可能會遭遇家中短路的情況。但在接觸電相關的知識之前,可能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也不知道這是短路。在學完這個知識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短路。同時,要設置自主探究作業:明明搬進了新家,家里裝了新電路,帶有自動控制系統,如果用電負荷較大,就會短路,此時會自動切斷電路。明明發現家里有一個三孔插座,于是直接買了個插銷板連接這個三孔插座。之后用電視機連接這個插銷板,結果家里斷電了。閉合電源總開關后,更換了插銷板,但還是自行斷電的表現。但把這個插銷板放在其他插孔里,連接其他電器就沒有問題。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教師之所以要進行生活化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明白,學習物理知識不僅僅是為了提升成績、取得好成績,還是為了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并把枯燥的理論知識以生活化的方式展現出來,讓這些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符合學生生活認知的具象知識,教師更要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間,更多自我發展的機會,這樣學生才能在探究過程中,解決各種學習上的難點、發展自身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