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陽
(晉江市陽溪中學,福建 泉州 362241)
初中物理學科涉及知識點比較多且具有一定難度,不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難懂,對于物理學習興趣并不高,導致物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傳統單一的模式,則很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物理水平[1]。物理教學中應用啟發式教學大大改善了這一現狀,其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探索,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探究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掌握物理知識和技能,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因此,探究啟發式教學在初中物理課堂中的具體應用策略十分必要。
啟發式教學是指在教學中利用問題等形式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分析、探究等活動學習知識的新型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重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探索者,這不僅對于學生學習物理具有推動作用,更對學生長遠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具體而言,傳統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學習的主導者,在課堂采用灌輸式方法傳授知識,學生處于被動吸收知識的狀態中,這個過程中學生單純記憶和學習知識,缺少自我思考和自主學習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模式學生無法挖掘深層次知識,更不能對物理知識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傳統物理教學模式對于初中生而言沒有更多吸引力,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物理興趣,這也導致學生學習效率比較低。啟發式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方法中的種種弊端,轉變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態度,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去探索物理知識的奧秘,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同學合作交流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斷提高物理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這也促使學生對物理學習更感興趣,從而逐步形成良性循環。可見,啟發式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給學生未來學習和成長提供了重要助力。
啟發式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教學手段,而學生是學科教育體系的核心要素與學習主體。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啟發式教學,需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從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知水平出發,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創新教學結構與課程模式,重視問題啟發的激趣性與學生參與的自主性,從而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并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如教師可采用問題法、互動法等增強與學生的互動啟發,從而確保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自主思考。
從教育理念上來說學生是具備差異性的,啟發式教學的針對性原則主要體現為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即教師應依據學生實際差異與教學內容合理設計不同層次難度的教學問題,針對學生的學習困惑與薄弱之處設計問題推動學生鞏固學習,從而落實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有針對性、梯度性的促進學生的逐步發展。
初中學生尚處于好奇心旺盛、情緒豐富的青春發育期,且初中物理知識涉及相對較廣,內容也較為抽象難懂,若不注重教學的趣味性則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興趣并導致學生出現無聊困乏、抵觸厭倦的學習情緒,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提升、思維培養與能力發展。因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啟發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問題設計的趣味性,以相關知識內容為基礎,以生活實踐為依據,以趣味性原則為導向合理設計啟發式教學問題與教學活動,從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為高效課堂的質量構建奠定基礎。
初中生一般都是初次接觸物理知識,由于沒有物理學習基礎,物理概念和原理比較難理解,導致不少學生認為物理比較枯燥無味,對于物理學習興趣缺缺。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啟發式教學時,首先應注意興趣的引導,只有讓學生對物理學習充滿熱情和欲望,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積極性,讓學生投入到物理學習中去,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啟發式教學的作用。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之前應綜合分析學生物理學習情況、學生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選擇更具新鮮感和趣味性的教學內容,打造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動力[2]。對此教師可立足教材內容與教學目標,有效結合物理研究話題、實際生活等創設趣味情境,并充分運用先進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資源如圖片、視頻等,從而構建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另外在挖掘趣味性教學內容的同時,應注意給學生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深入學習物理知識。例如,在學習《感受信息》這一內容時,教師為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可以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融入更多關于信息的趣味內容,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信息了解更全面、更深刻,促使學生主動去探索更多關于信息的知識。由于本節課主要介紹信息傳播介質和傳播方式的發展等內容,為幫助學生詳細了解信息傳播歷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在歷史進程中信息傳播方式的發展進程,如關于古代烽火臺、造紙工藝、電話電報、網絡技術等方面圖片,讓學生更直觀認識信息的不同傳播方式。具體到圖片內容教師可以簡單講述與其相關的趣味故事調動學生興趣,如烽火臺相關“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這些趣味內容讓教學氛圍更輕松愉悅,為學生深入學習做好了良好鋪墊。在學習電話和電報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展示不同時代的電話,以開闊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對電話的構造和原理有全新認識。在教師展示圖片過程中,可以適時給學生布置相應任務如“電話是由幾部分組成的?電話的各個部分有什么作用?”等,讓學生帶著思考自然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自主學習與思考交流解決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物理基礎知識的體驗感知、深入學習與應用掌握,科學構建以物理思維為導向的知識結構體系,提高學習效果的同時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要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需要教師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教師與學生利用問題形成互動,讓學生通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斷提升物理水平。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綜合考慮問題本身的引導性和趣味性,還應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同時還應注意問題提出的時機,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問題的啟發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不斷回答問題中快速成長。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和連貫性,應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既讓學生有興趣去自主探究問題,也讓學生在問題中系統掌握相應知識。例如,在學習《電能的產生》這一課程時,由于本節課主要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電池性能和結構、了解發電方式中的能量轉化等方面,教師可以依據教學目標系統設置相應問題,讓學生通過一個個問題逐步掌握課程重難點,對于本節課學習內容有全面把控和掌握。如在課程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知道哪些常見物品與電能有關?這些電能是怎么來的呢?”等,學生日常比較常見手機、電燈、手電筒等物品都與電能有關,但學生可能沒有思考過電能是如何來的,這兩個問題就引起了學生繼續探究電能知識的欲望。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提出“你知道電池的作用和種類嗎?”“你知道電池內部結構嗎?”等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在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實際生活經驗和教材內容全面了解電能知識,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全面掌握相關內容。
教師開展啟發式教學時,不僅應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討論,更應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特別是學生在課堂合作交流的過程,既營造了積極和諧的學習氛圍,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想法,讓教學實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依據教學任務、教學重難點,給學生布置相應學習任務,并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索共同完成任務。學生在激烈的小組討論交流中,與同學交換思路和想法,碰撞出更多新靈感,這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創意意識和探究意識,更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應在學生合作交流中適時給予引導和幫助,促使學生樂于、勇于表達自己想法,從而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例如,在學習《內燃機》相應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講解汽油機和柴油機相關內容之后,給學生提出相應問題“汽油機和柴油機的主要區別是什么?”,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學習。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了解汽油機和柴油機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對本節課內容有深刻理解和學習。
實驗是物理教學中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物理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物理實驗的重要性,借助物理實驗開展啟發式教學,促使學生在自主實驗探究中的分析物理現象、理解物理原理、掌握物理概念。在學生進行物理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物理實驗目標、實驗要求、實驗任務等方面提出啟發性問題,讓學生在物理實驗中思考問題、驗證問題,讓學生利用實驗順利解決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物理實驗時,應積極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從生活現象出發理解實驗,促使學生更喜愛物理實驗,這樣既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實驗,也能充分發揮物理實驗的價值。例如,在學習“浮力”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船漂浮在水上、救生衣可以幫助人浮在水上等案例,激發學生對開展浮力相關實驗的興趣。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乒乓球、氣球等物品來驗證浮力的方向,并提出問題“你知道浮力的大小怎么測量嗎?”讓學生利用物理實驗掌握測量浮力的技巧。實驗過程不僅讓學生深入學習浮力相關知識,讓學生明白物理學習的重要意義,更全面提升學生物理素養和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啟發式教學應用在初中物理課堂中對學生學習物理和高效教學具有積極作用。初中物理教師應重視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性,在課堂中借助趣味內容、設置多樣問題、學生合作學習、物理實驗等多種形式落實啟發式教學,以充分發揮啟發式教學優勢,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思維模式,進一步提高物理教學效率和質量,為學生物理學習和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