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 鑫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迅速發展,大數據思維給傳統新聞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產生了一種可視化、精確化的新聞形式——數據新聞。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形態,數據新聞指“利用數據挖掘、數據統計分析等技術和手段從海量的數據中發現新聞線索,通過可視化技術呈現新聞故事的新聞報道方式”[1]。放眼全球,美國的《紐約時報》、英國的《衛報》都將數據新聞作為提升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國,新華網自2012年開始探索“數據可視化”新聞,在全國媒體中率先成立數據新聞部,2013年3月推出《數據新聞》專欄,經過兩次改版升級后于2015年獲得全國優秀新聞專欄的最高獎項“中國新聞名專欄”,2017年作品《征程》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因此,該欄目在我國數據新聞欄目中極具代表性和典型性[3]。筆者整理了2021年度新華網《數據新聞》欄目的324篇報道,從數據來源、報道主題、主要內容、呈現形式四個方面著手進行研究和分析,并對其不足之處進行總結,探討我國數據新聞的優化路徑,以期為未來新聞業的發展提供有益啟示。
據學者研究,我國數據新聞的新聞來源長期依賴于傳統媒體。而新華社打破了數據來源單一的困局,經對2021年度《數據新聞》欄目共324篇報道的新聞來源進行統計,可將其數據來源主要分為五類:一是由政府發布的官方數據,如國家統計局、國家版權局、國家體育總局等[4];二是由研究機構、權威學者或知名高校發布的數據,如《2020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2020年直播電商:從眼球秀到新經濟產業發展》等;三是由主流媒體在兩微一端平臺上發布的信息,如人民日報、央視網、四川日報等;四是由新華網平臺的各部分或自身調查所得;五是源自一些企業發布的調查報告,如美團、天貓、京東、飛豬等。對每篇新聞報道的數據來源個數進行統計,發現總數據來源個數為1個和2個的數量最多,均為24%,有3個及以上數據來源個數的總占比高達52%。筆者對2021年度《數據新聞》欄目的新聞按照數據來源進行分類統計發現,由主流媒體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信息作為數據來源所占的比重是最高的,其次是新華網平臺各部分或自身調查所得。由以上數據和信息可以看出,新華網數據新聞欄目的數據來源不僅渠道多樣[5]而且來源權威,提高了作品的可信度和認可度。
新華網《數據新聞》專欄的主題類型極其豐富,共有10個版塊,分別是報道與百姓相關的民生新聞的“數問民生”,主題占比51%;側重于對重大突發事件進行報道的“第一時間”,主題占比11%;科普類型的“漲知識”,主題占比7%;介紹節日節氣等人文社科類的“人文說”,主題占比2%;漫畫形式的“漫動作”,主題占比2%;提供習近平總書記相關活動圖解的“講習所”,主題占比7%;挖掘數據圖解新聞的“數據觀”,主題占比6%;介紹疾病預防與疫情防控信息的“健康解碼”,主題占比6%;分析政治和經濟相關數據的“政經事”,主題占比6%;匯聚前沿科技新聞報道的“新極客”,主題占比2%。由此觀之,新華網《數據新聞》專欄的報道主題以民生類、社會類、政治類、經濟類這種關注人民生活、貼近人民群眾的民生話題為主,以文教類、娛樂類、歷史類、動漫類等新聞類型為輔,選題范圍極其廣泛,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的報道布局。
2021年,新華網《數據新聞》欄目在“數問民生”主題上的報道比例最高,這是新華網注重民生問題、堅持黨性原則的體現。貼近受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報道形式。《數據新聞》欄目采用了文字、圖片、視頻、漫畫相結合的方式,用受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傳達、解讀國家重要議題。針對2021年全國“兩會”,新華網特地推出了“習近平2021‘兩會微鏡頭’”系列報道,用圖文的形式及時準確地向受眾傳達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二是報道內容。數據雖然是冰冷的,但是新華網采用故事化敘事的方式來講述新聞,讓數據有了溫度。《大數據下的“她經濟”:顧家和悅己“一碗水端平”》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該報道從當代女性消費和收入的相關數據入手,講述了一個獨立女性的風采故事,表達了每個女生都有獨立追求美好生活和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能力,展現了更美的“她力量”。三是報道觀念。新華社作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國家級網站集群,應時刻牢記黨性原則,強化黨的觀念,善于傳播主流價值觀,聚焦中國精神、中國夢、中國力量、中國制度,讓受眾在潛移默化中理解、接受、遵循黨的相關政策。如《手繪長圖|一九二七 中國共產黨在武漢》使用長圖漫畫的形式帶領人民群眾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場景,讓人民群眾在回眸歷史中提煉并弘揚中國精神。
數字化傳播時代,受眾的自主意識開始覺醒,從過去被動、消極、強制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如今積極、主動、自愿的主動參與者。這就迫切要求新聞工作者改變傳播思路,改進傳播內容,實現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在保持自身內涵的同時增強品牌的特色,確保網絡媒體時代新聞媒體創新性的發展方向。新華網的《數據新聞》欄目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可視化是數據新聞區別于其他新聞類型最主要的特點。數據新聞的表現形式不再僅有傳統的文字或者圖文形式,而是加入了圖表(包括折線圖、散點圖、雷達圖等)、時間軸、漫畫等元素,為受眾提供了良好的視覺化體驗。根據呈現形式的不同,新華網將數據新聞分為圖文互動、信息圖、數視頻、手機交互、個人計算機或者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PC)交互五類。其中,“PC交互”和“手機交互”欄目不僅實現了可視化的動態性,更是實現了與受眾之間的交互。受眾可以掃描新聞中的二維碼,通過移動端即可隨時隨地進行觀看。如手機交互類數據新聞《【角色扮演創意互動視頻】“鬼先生”和最后的女獵人》采用了當下流行但以前沒有用過的新形式——角色扮演,受眾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進入該互動視頻,視頻會引導觀眾選角色以及學習生活技能,在互動中實現脫貧,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實實在在地讓大眾體會到國家“脫貧攻堅”相關政策的紅利。如此,既實現了新聞媒體傳遞知識、提供信息的基本功能,又實現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娛樂功能,還能在互動中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實現了新聞的正面引導功能。
數據新聞并不意味著只依靠數據進行新聞報道,往往還需要作者對數據進行處理。但新華網《數據新聞》欄目的有些作品只停留在數據分析的第一層——描述性分析,缺乏深度挖掘和預測。數據憑借其直觀性可以讓受眾獲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很多事實和原因都藏于背后,需要作者去探索和挖掘。寫好數據新聞的關鍵在于呈現數據的“廣度”和“深度”,對文字的要求過低往往會導致內容深度不夠,數據和文字應并駕齊驅。
從交互形式上來說,新華網《數據新聞》欄目作品的呈現形式雖然多樣,且運用可視化技術提高了作品的互動性,但統計顯示,2021年五個版塊的新聞占比失調,信息圖的占比高達75%;而交互性強的圖文互動、手機交互、數視頻數量極少,占比僅25%。由于移動化和碎片化的生活場景,2021年該欄目停止了PC互動的新聞生產;而所占比例較高的信息圖幾乎都是靜態類的數據新聞,制作簡單,讀起來單調乏味,互動性和趣味性都遠低于動態互動類新聞。
首先,報道主題分配不夠均衡。從上文的數據中可以看出新華網《數據新聞》欄目的報道主題主要集中在“數問民生”和“第一時間”版塊,而“人文說”“漫動作”“新極客”版塊的報道數量僅是個位數,總占比不超過10%。新華網應在考慮受眾喜愛度和新聞價值的基礎上,適當加大部分主題的報道。其次,部分版塊的作品更新速度遲緩。“講習所”版塊的最近發布時間在2021年3月12日,“漫動作”版塊的最新更新時間停留在2021年9月30日,由此可以看出欄目對新聞事件的挖掘不夠深入,缺乏新聞敏感度。
數據新聞的驅動力是數據,但是其背后蘊含的特征和意義才是其價值所在。所以,新華網應從數據抓取這一環節開始,嚴格進行數據提純。過去,由于數據處理技術不成熟,數據往往都是作為補充或輔助性的材料出現在新聞中。為避免內容的淺層化,應進行數據新聞的深度報道,挖掘事件背后的因果關系,以揭示其實質并探索其發展趨勢。經分析,筆者發現新華網的《數據新聞》欄目之所以內容深度不夠,主要是因為新聞選題的深度不夠。如《這才是冬季滑雪的正確姿勢,你get了嗎?》《叮!您有一份冬季鍛煉指南,請查收!》等新聞多是描述性的,難以挖掘其背后的意義。因此,新華網的《數據新聞》欄目應多學習國內其他媒體平臺的優秀數據新聞作品,增強自身能力,提升發展水平,才能制作出更有深度的作品。
新聞業界應重視人才培養方法的多樣性,可以采取三種方式對新聞采編人員進行培訓。第一種是自主學習,新聞工作者可以自己查閱關于數據分析方面的書籍和學習資料,在各大視頻網站上自主查閱由行業協會、高校和行業權威人士制作的數據分析系列教程。第二種是集中培訓。新聞機構可以和高校或行業機構合作,如復旦大學開設的“大數據與信息傳播”課程。新聞工作者可以從學習數據收集、分析、統計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入手,逐步深入到數據分析相關軟件的學習中。與高校進行合作,為新聞采編人員提供了一個能夠學以致用,通過實踐檢驗、提高協同創新能力的平臺。第三種是引進兼具計算機技術和新聞專業知識的跨學科背景的人才,與新聞科班的采編人員一起組建專業團隊,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從數據可以看出,新華網《數據新聞》欄目不足之一是靜態類的新聞太多,而受眾的信息獲取方式早已從過去的被動接受變為現在的主動參與、注重互動性和體驗感。因此,新華網的《數據新聞》欄目應加強交互型動態類新聞的創作,在新聞中既要報道事實、傳播知識、引導輿論,也要增強受眾的可視化交互體驗,提高受眾參與度,打造具有藝術性、獨特性和趣味性的數據新聞作品。可以借助一些新興技術,如傳感器技術、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無人機航拍技術等,或加入一些成熟的可視化元素,如時間軸、地圖、互動圖表等,提升新聞的趣味性和體驗感。例如,財新網的數據新聞《通向留學offer的54條路》,將獲得目標院校錄用通知的一系列選擇和相應的準備工作制作成了動畫的形式,用戶在閱讀完每一步操作后都會以一個留學生動漫人物的視角進行選擇,在與作品的互動中了解如何申請留學。
新華網《數據新聞》欄目各大版塊的數量嚴重失衡,這不利于開闊受眾的視野。新聞采編人員應該根據每個板塊的主題內容將新聞進行合理的分配和設置。如“數問民生”版塊的新聞《“國家交通安全日”:數說中國道路交通安全發展現狀》里富含大量的可視化數據分析,更適合“數據觀”這個版塊。“數據觀”版塊也發布過很多“數據會說話”系列的文章。統一相同調性和主題的文章有助于實現平臺的專業化、整體化、統一化。新聞應注重時效性,目前新華網《數據新聞》欄目很多版塊新聞更新的時間都不太及時。尤其是“第一時間”版塊,本應第一時間發布重大的新聞事件,但2021年最新的新聞只停留在11月份,12月份發生的“‘天宮課堂’第一課開講”“2022屆考研”等事件都是值得記錄的重要事件,應及時更新版塊內容。
新聞與數據的結合使新聞業呈現出蓬勃生機,它不僅集合了傳統新聞的優點,又增加了可視化這一獨特的報道方式。新華網的《數據新聞》欄目既反映了數據新聞在我國媒體探索下的前景無限,又反映了在嘗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媒體工作者應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不斷優化數據新聞的可視化,通過跨界合作彌補團隊自身的短板,致力于打造受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新聞作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