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錫市梁溪區圖書館 夏欣妤
當今社會經濟加速發展,物質生活不斷豐富,應著力滿足社會大眾的精神需求。公共文化空間具有帶動生產、恢復往日活力、推動城市發展和構建地方品牌推廣路徑等眾多職能,影響范圍從地方輻射至全國。目前公共文化空間存在系統開發不全面、同質化嚴重和功能不全等問題,本文基于“場景理論”和“地方認同理論”等理論知識,結合已有圖書館成功案例經驗,提出梁溪區圖書館發展對策建議。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特里·尼科爾斯·克拉克教授以后現代消費為導向,以文化和價值觀實踐為表現形式,強調空間體驗的美學意義和地方文化風格。公共文化空間可以體現出一個地方特有的歷史,圖書館場景的功能和意義不斷豐富,借助場景理論,從文化、美學和消費角度建設圖書館公共文化空間,滿足讀者文化、審美、交往、歸屬、消費的需要,有利于整體區域的文商旅共同發展,成為居民和游客選擇的城市文化地標,對自身和全國圖書館建設具有戰略意義。
(一)面向全國彰顯江南美學魅力。江南文化是長三角地帶的基因,各市地緣相近,文化一脈相承。無錫市不斷圍繞工商文化和江南文化,形成了具有小資特色的江南美學城市。本文以區域為單位,聯合建筑學、歷史學、民俗學等多元角度,深度探究崇安寺的江南文化意蘊,建造具有文化內涵的美學建筑,致力于打造全國知名的美學圖書館。
(二)建設美學場景實現文化價值。充分利用無錫崇安寺文化資源,通過場景設計,文化傳播,促進消費者消費,為城市賦予新名片。并廣泛結合群眾需求,為讀者、旅游者、居民提供價值循環鏈。針對讀者,輕松舒適的空間氛圍能夠引導廣大讀者培養閱讀興趣,為城市注入閱讀力量;針對休閑者,保障在閱讀、休閑、游覽各環節的平衡,提供個性化、便利、舒適的公共文化服務。
城市化的擴張和全球化的浪潮帶來城市的無序性增長和流動性的增強,地方認同也逐漸減弱,城市居民之間缺乏互相溝通交流的平臺,具有地方品牌化的新型公共圖書館建設就成為重塑城市居民地方認同感的支點。以地方獨特的自然環境、建筑遺產和多樣性的地方文化為核心,借助新穎的現代建筑和城市設計,能夠有效避免盲目復制的問題。基于地方認同的地方品牌化建設與推廣路徑如下:
(一)進行品牌定位與建設。圖書館建設需要依托文獻資源,對地方的詳細記述發展情況進行分類研究,例如充分重視崇安寺的地域文化,開展主題式建設。無錫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崇安寺是王羲之長期居留地、畫圣顧愷之生長地、樂圣阿炳生活創作地,具備鮮明的群眾文化特征。圍繞“育人”功能,打響“三圣”品牌,構建主客文化認同,生成文化自信,聯合美感、趣味、品味多元體驗價值,持續文化輸出。貫徹文化品牌建設戰略、深度實施文商旅融合、串聯文商旅線路,推動文商旅高質量發展。
(二)多方向多渠道品牌傳播。聚焦“三圣”和“江南美學”品牌傳播,定期開展大型活動,舉辦專題展覽。另外,還要充分呈現江南古鎮中蘊含的民俗文化資源,深度探究古典園林里的江南文化意蘊,并充分發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整合傳播功能,建立潛在參與者與目的地和活動的情感聯結,推進旅游城市品牌傳播,提升官方形象的影響力。
(三)建立評估反饋循環機制。人際傳播對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影響不可忽視,口碑將直接影響到旅游目的地的興衰成敗,而人際口碑和網絡口碑可以說是最好的營銷。為實現良好循環,第一,廣泛聽取群眾建議,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開設崇安寺圖書館官方頻道,要求官方平臺在網絡環境中保持活躍,并定期發布信息,對正負面消息做出及時回應。第二,建立多渠道合作,提高官方形象的信譽度,定期實行口碑更新。第三,實現與目標客戶的共鳴,持續不斷輸送文化信息,形成具有獨特品牌效應的循環機制。
全球范圍內,各地建設了兼具美學與功能的圖書館,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包括:荷蘭LocHal圖書館、芬蘭頌歌圖書館、上海嘉定圖書館、蘇州第二圖書館(如表1所示)。以下通過梳理這四大圖書館在文化美學建設、品牌定位與建設的主要做法及經驗,為梁溪區圖書館相關實踐提供借鑒。
表1 全球圖書館經典案例分析
(一)選址因地制宜,建造模式多元。四大圖書館選址和建造模式都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荷蘭LocHal圖書館選址在交通運輸業、紡織業和旅游業的發展聚集區,且有效利用原有空間更新建造了特色公共圖書館;芬蘭頌歌圖書館選址在市中心核心地段,周圍分布有大量的藝術空間和公共休閑空間,全新打造了一個城市新地標;蘇州第二圖書館選址在蘇州古城北,周圍分布了大量的蘇州市歷史文化景點,建造模式綜合運用了地方的文脈和地脈。可見,公共圖書館的選址要因地制宜,建造模式要多元共生,即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框架下,在人流量的集散區選取公共圖書館建址,同時根據現有的地方文化、商業和休閑空間布局現狀確定建造模式。
(二)堅持全域理念,區域協同發展。結合已有成功案例,可以分析出新型公共圖書館在區域內并非孤立的存在,在運營上往往會采取區域協調發展的模式。如蘇州第二圖書館以圖書館為中心,設立了書香公園、書香站臺,并開通江蘇省首條“書香文旅公交專線”,與全域旅游發展理念一脈相承,串聯起相城區的商貿區、居民區、地鐵站以及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孫武紀念園等景點。既合理規劃游覽線路和交通專線,串聯新型公共圖書館周邊文化、商業和旅游區域,延伸讀者和游客的體驗空間,滿足其多種需求,同時提升整個區域的吸引力和發展活力,將新型公共圖書館所在的區域打造為公共文化服務綜合體,實現區域協同發展。
(三)勾勒美學空間,打造城市名片。公共圖書館的建設,需要融合地方美學特征,其內部空間構造緊密聯合創新創意美學,為讀者提供輕松氛圍。如頌歌圖書館在地標打造上,充分利用地標建筑思維,成為國家級文化地標之一,同時內部運用大空間營造氛圍,構建輕松寧靜的美學智慧樓層,為所有讀者提供休閑平臺,成為一座具有雕塑感、時尚氣息的現代建筑作品。因此,圖書館的建設需要緊密結合多種資源,融合地方美學特色,提供休閑輕松的閱讀環境,利用建筑地標,打造城市名片。
(四)挖掘歷史基因,融合地方文化。文化是城市的根脈與靈魂,是推動產業升級的主力軍。圖書館作為一個區域的文化記憶,記錄著地方的歷史文化、人物風俗、名勝古跡等內容,呈現一個地方的資源優勢,體現社會氛圍和市民素質。嘉定圖書館充分利用當地的名人文化,潛移默化中熏陶著閱讀者并體現出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又如荷蘭LocHal圖書館的設計師充分利用當地的鐵路文化、紡織業文化和童話主題公園文化,通過視覺元素和氛圍營造,完美凸顯其文化價值。此外,圖書館的另一建設目標在于使讀者和參觀者快速了解城市文化,為城市文化的宣傳提供媒介力量。
(五)多元空間設計,增強互動體驗。空間設計的多元化可以增加使用者的各項沉浸體驗感,提升空間價值,滿足多元化需求,提供閱讀、聚會和多樣化城市體驗的知識場所,配套設施功能化,體現強大的公民服務意識,為公民實現便利。如荷蘭LocHal圖書館不僅有流動的城市咖啡廳,還有室內步行街和在樓梯間的學習交流空間,為來訪者提供了可以交流的平臺,增強了游覽者的互動體驗,吸引居民和游客進入該公共空間,增加了人氣;芬蘭頌歌圖書館設有餐飲、觀影、科技體驗、觀影、歐盟策展空間,甚至有廚房供租用,同時還為兒童打造專屬區域。文化場館建設要借助科技,以科技塑造多感官體驗。因此,消費空間和文創產品開發對圖書館而言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圖書館文化旅游也需要將消費空間和文創產品作為傳播載體和消費牽引。
(六)優質服務體系,推動高效管理。“體量越大,效率越低”“占地面積大”“費時費力”“人工成本高”等成為困擾圖書館多年的問題,公共文化空間需要提供全方位現代化服務,打破人們對傳統圖書館的偏見,打造優質人性化的服務體系。快速適應科技賦能趨勢,以“智慧管理”打造便捷體驗。如蘇州第二圖書館大型智能化集成書庫,利用最前沿的科技,提升資源運轉管理效率;嘉定圖書館運用大量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圖書管理。以優質“公共服務”打造知名度,由嘉定區圖書館及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建設的“我嘉書房”實行24小時開館服務,專門設置一個24小時開放的“自助圖書室”,每一個“我嘉書房”都結合地區特點和文化需求呈現差異化,同時面向社會開展免費文化活動,如劇院演出、烹飪教學等。
(一)秉承全域發展,構建文商旅綜合體。公共圖書館選址確立在崇安寺一帶,依托優越的文商旅資源稟賦進行開發,更重要的目標在于把公共圖書館打造為區域核心,以此為抓手,通過開通閱讀文旅公交專線和整合營銷宣傳的方式,推動環城河與古運河區域內各個空間全域發展,串聯起崇安寺、公花園、阿炳故居、崇安寺步行街、恒隆廣場、錫劇藝術中心、東林書院等文化、商業和休閑空間,將整個區域打造成為文商旅綜合體。文商旅綜合體有助于打響地方品牌,提高區域吸引力,同時加快區域內讀者、游客、消費者集散,多重身份的多種需求能在該區域內得到充分的滿足。
(二)探索美學價值,打造城市文化地標。現代圖書館建設需要融入地區建筑特色和現代化元素兩點,力爭景觀與閱讀空間的完美結合,保障外部建設與周邊環境的相互協調。第一,以文化美學為內核,充分聯結無錫的商業文明、江南文脈與現代元素,打造具有無錫特色的江南美學文化,將小橋流水等江南元素結合于五感體驗,將現代科技文化融合于氛圍建設,極致發揮美學價值。第二,以地理位置來看,崇安寺是梁溪區的“文核”與“商核”。因此,整合文商旅多元空間,建設文化地標,能夠增強圖書館的品牌傳播。同時,形成多綜合共同體,有利于整體區域的文商旅共同發展,成為居民和游客選擇的城市新地標。
(三)挖掘文化基因,建設精神文明重地。文化是地方發展的核心,充分挖掘圖書館建筑空間的文化價值,結合本地優質文化審美精神,共同構建精神文明重地。首先,發揮圖書館文化載體的作用,實現地方資源“育人”功能,通過相關主題的讀書沙龍、教育活動,分享無錫書法家、畫家的珍品,引起讀者和游覽者的共鳴,并在圖書館延續文明,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提供優質的服務環境,打造閱讀、交流、活動、展覽為一體的公共文化休閑空間,提高復合空間利用率和提升文化傳播力。其次,打破圖書館文化地理局限,充分考慮地區總體規劃和文化設施網點構成等元素,以點帶面,將崇安寺的文化內核與無錫文化形成整體聯動,實現區域文化與整體文化的交流,充分體現文化品質以達到地方文化傳播效率最大化。
(四)復合功能空間,重構空間體驗價值。充分結合現有文商旅融合的公共文化空間結構,集聚技術與科技、藝術與審美、休閑與社會等多元價值,在有限的空間里打造不同特色類型的館區,力爭觀景與閱讀、科技與智慧、人文關懷與公共空間的完美結合,增加公共圖書館的活力和吸引力,實現可讀、可觀、可休閑的多元目標。第一,充分利用崇安寺的“三圣”文化打造“聲樂”體驗空間、“書法”體驗空間和“繪畫”體驗空間,建設特色體驗區,圍繞上述主題建設專門的研學場地,設計青少年素質培養系列課程。第二,打造自由交流空間,為讀者打造茶舍、咖啡舍等交流空間,打造舉辦讀者活動、開講座以及音樂會和演出活動的特色空間,加以開發特色文創產品,保持空間活力。第三,打造科技沉浸式體驗空間,靈活運用現代科技,為讀者打造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再現書中的世界。
(五)優質管理服務,發揮區域智慧功能。閱讀是圖書館的首要目標,而智慧管理是維持圖書館生生不息的現代要求。在圖書管理與傳送中,一是要最大程度減少閱讀障礙,發揮智慧管理優勢。應用智慧管理進行圖書記錄、傳送與歸還等步驟,從而節約時間,為讀者提供便利體驗,增強口碑。同時,依據讀者需求及時更新館藏書籍。二是要最大程度優化區域功能,滿足讀者多元需求。在圖書館固定區域設立24小時自助圖書館、少年兒童圖書館、視障閱覽室、試聽服務等區域,為使用者提供方便,實現資源全透明、服務全預約、讀者全開放的管理模式。三是要最大程度實施區域推廣,發揮智慧品牌宣傳作用。與區域設施相結合,在提升旅游文化服務品質的同時,將“智慧+”內涵跨界延伸到智慧城市、全域旅游宣傳等多個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在梁溪區的公共交通和公共場所提供電子圖書資源,起到宣傳引流的作用,并積極宣傳讀書益處等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