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姿詢,李洪喜
(1.佳木斯市中醫醫院麻醉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2.樺南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婦產科,黑龍江 樺南 154499)
剖宮產(cesarean section)是一種有效的分娩方式,可減輕產婦分娩疼痛,也是挽救母嬰生命的重要治療手段[1]。麻醉與手術安全密切相關,腰-硬聯合麻醉是剖宮產常用麻醉方式,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2,3]。羅哌卡因屬于常用麻醉藥物,對心臟、神經中樞影響較小,且具有感覺和運動阻滯分離的特點,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4]。但是羅哌卡因的應用劑量臨床無統一標準,不同劑量羅哌卡因可能對孕產婦血流動力學、麻醉質量產生不同影響,如何科學、合理的選擇至關重要[5]?;诖?,本研究選取2020 年5 月-2021年6 月在我院行剖宮產的70 例孕婦,觀察不同劑量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對剖腹產孕婦血流動力學及麻醉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5 月-2021 年6 月在佳木斯市中醫醫院行剖宮產的70 例孕婦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 例。對照組年齡22~39 歲,平均年齡(26.29±2.10)歲;孕周38~41 周,平均孕周(40.33±0.24)周。觀察組年齡23~38 歲,平均年齡(25.98±1.43)歲;孕周38~42 周,平均孕周(40.12±0.35)周。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剖宮產指征[6];②均行腰-硬聯合麻醉[7];③無麻醉禁忌癥[8]。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心腦血管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②合并嚴重妊娠并發癥[9];③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10];④隨訪資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兩組產婦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協助產婦取右側臥位,給予常規吸氧,采用阻滯麻醉針刺入L3-4間隙,確認穿刺針進入硬膜外腔,通過穿刺針放置25G 腰穿針芯,進入蛛網膜下腔,直至腦脊液流出,穿刺完成。然后注射配置羅哌卡因(陜西博森生物制藥股份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238,規格:75 mg)。對照組用2 ml 0.75%的羅哌卡因加入1 ml 生理鹽水配置,觀察組用1 ml 0.75%的羅哌卡因與2 ml 生理鹽水配置,注射結束后拔除腰穿針,向患者頭側放置長度3 cm 的硬膜外導管,協助產婦取平臥位,每2 min 評估1 次阻滯平面,若腰麻不理想,手術中酌情給予0.25%羅哌卡因維持麻醉效果。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不同時間(麻醉15 min、分娩后、手術結束)血流動力學指標[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血氧飽和度(SpO2)]、麻醉恢復指標(麻醉消退、自主排尿時間)、麻醉質量指標(感覺阻滯、麻醉阻滯、麻醉平面維持時間)、新生兒1 min Apgar 評分及不良反應(惡心、嘔吐、低血壓)發生率。新生兒Apgar 評分[11]:8~10 分為正常新生兒,4~7 分為新生兒輕度窒息,0~3 分為新生兒重度窒息。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包SPSS 21.0 版本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時間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麻醉15 min,兩組HR、MAP、Sp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娩后、手術結束后觀察組HR 低于對照組,MAP、SpO2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1 兩組不同時間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2.2 兩組麻醉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麻醉消退時間、自主排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麻醉恢復指標比較()

表2 兩組麻醉恢復指標比較()
2.3 兩組麻醉質量比較 觀察組感覺阻滯、麻醉阻滯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麻醉平面維持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麻醉質量比較()

表3 兩組麻醉質量比較()
2.4 兩組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分娩1 min Apgar 評分為(8.89±0.20)分,與對照組的(8.46±0.24)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49,P>0.05)。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剖宮產手術麻醉需要確保良好的麻醉效果,有效保證母嬰安全,這無疑對麻醉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13]。臨床常規剖宮產采用恥骨上橫切口方法,手術時間相對較短,腰-硬聯合麻醉方式在剖宮產術中廣泛應用[14]。但是麻醉方式多種多樣,不同麻醉藥物的麻醉效果不同[15]。相同麻醉藥物不同劑量也會產生不同的麻醉效果[16]。羅哌卡因屬于酰胺類局麻藥物,可能會通過胎盤對胎兒產生影響[17]。因此,其麻醉劑量的選擇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麻醉15 min HR、MAP、Sp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分娩后和手術結束后,觀察組HR 低于對照組,MAP、SpO2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不同劑量羅哌卡因均會對血流動力學指標產生影響,但是小劑量羅哌卡因的影響相對較小,可使產婦血流動力更穩定,從而有效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分析認為可能是由于腰-硬聯合麻醉通過硬膜外注入藥物,藥效發揮速度較慢,可加強機體代謝,從而促進產婦血流動力學穩定[18]。本研究顯示,觀察組麻醉消退時間、自主排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小劑量羅哌卡因產婦麻醉消退時間短,可較早恢復自主排尿功能。同時研究顯示,觀察組感覺阻滯、麻醉阻滯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麻醉平面維持時間基本一致(P>0.05),表明1 ml 羅哌卡因可實現與2 ml 羅哌卡因基本相同的麻醉平面維持時間,進一步提示小劑量羅哌卡因可實現良好的麻醉效果,且麻醉起效快速,具有一定的應用優勢。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新生兒1 min Apgar 評分與對照組接近(P>0.05),提示不同劑量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對新生兒無顯著影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此外,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小劑量羅哌卡因不良反應更少,安全性更高。分析認為可能是由于小劑量羅哌卡因對中樞系統的毒性較低,且不會通過胎盤屏障,從而有效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19,20]。
綜上所述,小劑量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對剖腹產孕婦血流動力學及麻醉質量均具有積極的影響,可減小血流動力學波動,縮短麻醉恢復時間和起效時間,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且不會對新生兒產生不良影響,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