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英
(石城縣人民醫院外三科,江西 石城 342700)
隨著剖宮產技術的日益成熟,剖宮產率不斷上升[1]。初產婦剖宮產術后存在出血風險,且因機體受到創傷,身體較為虛弱,加之部分初產婦對剖宮產分娩相關知識認知不足,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母乳喂養率、泌乳量[2]。母乳是新生兒最天然、營養價值最高的食物,也是新生兒獲取部分抗體的重要途徑[3]。因此,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促進初產婦剖宮產術后母乳喂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常規護理具有局限性,注重基礎護理,尤其是受個體差異的影響,護理效果不甚理想[4]。早期協同式護理干預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由護理人員與家屬早期協同式進行干預,以促進母乳喂養的順利實施[5]。但目前關于早期協同式護理干預對初產婦剖宮產術后母乳喂養情況及負面情緒影響的研究存在差異[6]。本研究結合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我院行剖宮產術的70 例初產婦臨床資料,觀察早期協同式護理干預對初產婦剖宮產術后母乳喂養情況及負面情緒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石城縣人民醫院行剖宮產術的70 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 例。對照組年齡21~37 歲,平均年齡(26.43±5.10)歲。觀察組年齡22~36 歲,平均年齡(27.01±3.78)歲。兩組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所有初產婦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剖宮產指征[7];②均為初產婦;③足月分娩產婦。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心、腦血管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②合并妊娠期并發癥[8];③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護理干預者;④隨訪資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①遵醫囑觀察產后出血情況,并給予基礎產后護理[8];②告知母乳喂養時間,講解母乳喂養方法,指導產婦進行1 次母乳喂養[9];③告知合理飲食對母乳喂養的重要性;④對于煩躁、不安等負面情緒患者,做好安撫和開導。
1.3.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早期協同式護理干預:①產前:產婦家屬協商確定責任產婦家屬,護理人員對責任家屬進行培訓,告知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和重要性,并使其熟練掌握哺乳的技巧、方法;②產后2 h:護理人員主動與責任家屬溝通、交流,重點講解產后健康知識、乳房護理方法、哺乳知識以及母乳喂養的益處,取得責任產婦家屬的積極配合,同時責任家屬注意觀察產婦心理狀態,并告知護理人員,護理人員可給予針對性的疏導,以減輕負面情緒的影響;③產后第2 天開始,設定家庭課堂,每天定時給產婦和產婦責任家屬講解母乳喂養知識,鼓勵產婦記錄,責任家屬監督,每天以日記的方式記錄母乳喂養情況,泌乳情況,以促進護理人員與產婦和責任家屬的有效溝通;術后8 h 責任家屬督促產婦取臥位哺乳,并依據產婦實際情況調整半臥位或半坐位,對母乳喂養過程中存在的錯誤,責任家屬應及時糾正;④產后第3 天開始,每天組織產婦和家屬觀察母乳喂養視頻,觀察母乳喂養姿勢和技巧,同時要求責任家屬每天定時督促產婦進行母乳喂養,并通過鼓勵、支持等方式,提高產婦母乳喂養積極配合度,促進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⑤護理人員每天定時與責任產婦家屬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哺乳情況,詢問母乳喂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產婦母乳困難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同時鼓勵責任家屬及時反映產婦母乳喂養存在的問題,及時解答產婦和責任家屬的問題;⑥護理人員依據產婦泌乳具體情況,與責任家屬溝通,并共同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并要求責任家屬嚴格執行飲食計劃,以確保母乳喂養充足的營養需求;⑦護理人員指導與協助產婦及其家屬進行乳房按摩,并向家屬講解按摩技巧,每天哺乳前產婦取坐位或平臥位,責任家屬指導產婦進行乳房按摩,以促進乳汁的分泌。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母乳喂養率、開始泌乳時間、產后3 d 泌乳量、每天哺乳次數、母乳喂養效能感評分、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
1.4.1 母乳喂養率[10,11]母乳喂養:純母乳喂養;部分母乳喂養:母乳與人工混合喂養;非母乳喂養:完全輔助人工喂養(如奶粉、牛奶等);喂養率=(母乳喂養+部分母乳喂養)/總例數×100%。
1.4.2 母乳喂養效能感[12]采用母乳喂養自我效能量表(BSES)評估,包括喂養技巧、心理活動2 個維度,每個維度15~75 分,評分越高表明母乳喂養技巧、效能感越優。
1.4.3 焦慮、抑郁評分[13,14]焦慮:采用廣泛性焦慮自評量表(GAD-7),總分0~80 分,評分越高表明焦慮越嚴重;抑郁:采用抑郁度自評量表,抑郁度自評量≥53 分為篩查陽性,評分越高表明抑郁越嚴重.
1.4.4 護理滿意度[15]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90 分以上為滿意,60~90 分為基本滿意,60 分以下為不滿意,滿分為100 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包SPSS 21.0 版本對本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母乳喂養率比較 觀察組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母乳喂養率比較[n(%)]
2.2 兩組乳汁分泌、泌乳情況比較 觀察組開始泌乳時間短于對照組,產后3 d 泌乳量、每天哺乳次數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乳汁分泌、泌乳情況比較()

表2 兩組乳汁分泌、泌乳情況比較()
2.3 兩組母乳喂養效能感評分比較 觀察組喂養技能、心理活動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母乳喂養效能感評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母乳喂養效能感評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觀察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研究顯示[16],情緒與產婦乳汁泌乳密切相關,情緒穩定有利于加強機體的調節功能,促進乳汁分泌。而負面情緒的影響會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從而減少乳腺血流量,阻礙相關激素、營養物質進入乳房,從而導致乳汁分泌減少[17],可通過護理干預改善產婦負面情緒,進一步促進乳汁分泌、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但剖宮產術初產婦因產后受麻醉、疼痛等影響,恢復較慢,均會影響母乳喂養率[18]。研究顯示[19],早期協同式護理干預通過1 名責任家屬與護理人員的早期協同配合,可實現多途徑引導、干預、鼓勵,很大程度上改善初產婦剖宮產術后母乳喂養情況及負面情緒,但具體應用效果還需臨床進一步研究證實。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早期協同式護理干預可提高母乳喂養率,促進初產婦剖宮產術后母乳喂養的開展,是一種有效的護理模式。觀察組開始泌乳時間短于對照組,產后3 d 泌乳量、每天哺乳次數均大于對照組(P<0.05),表明該護理模式可促進乳汁分泌,縮短開始泌乳時間,增加產后3 d 乳汁分泌量和每天哺乳次數,該結論與邱文慧[20]的報道相似,分析認為是因早期協同式護理可提高產婦和家屬對母乳喂養的認知,進一步提高其積極配合度,且家屬的監督作用,提升了母乳喂養的依從性,實現產后有效吮吸,進而可促進乳汁分泌。觀察組母乳喂養效能感評分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應用該護理模式可提高產婦母乳喂養技巧和母乳喂養初體驗,進而增強母乳喂養的自信心,積極配合相關護理,促進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觀察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該護理方法可減輕患者負面情緒,避免或減小不良情緒對乳汁分泌的影響,分析認為可能是由于該護理模式可使無母乳喂養經驗的初產婦保持正確的喂養姿勢,并掌握喂養技巧,加之護理人員和家屬的協同作用,使產婦獲得家庭支持,從而提高情感互動,減輕不良心理,避免負面情緒對母乳喂養的影響。此外,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該護理模式可促進和諧護患關系,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早期協同式護理干預對初產婦剖宮產術后母乳喂養情況及負面情緒具有積極的影響,可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減輕負面情緒,提高母乳喂養效能感,縮短初始泌乳時間,增加泌乳量,提升患護理滿意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