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震 祝子祎 袁牧
胃腸道惡性腫瘤發展至晚期常發生肝轉移,主要是由于消化道血流匯入門靜脈,使得腫瘤細胞可隨血流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并定植,形成肝轉移瘤。因此,肝臟是胃腸道惡性腫瘤早期轉移的主要部位[1]。臨床研究顯示,約10%~25%結腸癌、30%~40%直腸癌在臨床確診時已發生肝轉移,20%~25%直腸癌在術后發生肝轉移,而胃腸道惡性腫瘤的肝轉移率高達50%[2]。而肝轉移的發生常提示胃腸道惡性腫瘤進展迅速,預后較差。目前,臨床尚缺乏特效治療手段,>80%的轉移瘤無法進行手術根治,全身化療仍是臨床首選治療方案,但整體療效不佳,中位生存期<10 個月[3]。近年來,介入治療在肝癌及肝轉移瘤的治療中得到推廣應用,通過微創置管,向肝內腫瘤的供血動脈直接灌注化療藥物,具有創傷小、操作簡便、可重復操作、減輕全身毒副反應等優勢[4]。與全身化療相比,局部介入治療可達到更好的藥代動力學,有助于提高對腫瘤的抑制力[5]。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介入治療胃腸道惡性腫瘤肝轉移瘤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本院治療的60 例胃腸道惡性腫瘤肝轉移瘤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觀察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35~78 歲,平均年齡(54.67±11.25)歲;腫瘤類型:胃癌16 例,結直腸癌14 例;TNM 分期:Ⅲb 期19 例,Ⅳ期11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33~79 歲,平均年齡(55.02±11.73)歲;腫瘤類型:胃癌17 例,結直腸癌13 例;TNM 分期:Ⅲb 期20 例,Ⅳ期10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類型、TNM 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內科腫瘤學》[6]中胃腸道惡性腫瘤肝轉移瘤診斷標準;②手術病理或組織活檢確診為胃腸道惡性腫瘤,經CT、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確診肝臟存在可測量病灶;③肝轉移瘤直徑2~8 cm,轉移灶1~8 個;④TNM 分期在Ⅲb~Ⅳ期;⑤無法進行手術切除;⑥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評分1~2 分;⑦均自愿加入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②無法耐受化療;③嚴重神經系統疾病;④無法配合治療后隨訪。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FOLFOX 方案進行全身化療,奧沙利鉑靜脈滴注130 mg/m2,時間為2 h;亞葉酸鈣靜脈滴注400 mg/m2,時間為2 h;5-氟尿嘧啶2400 mg/m2,持續靜脈滴注46 h,2周為1個化療周期,治療3個周期。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HAIC 進行介入治療,采用Seldinger 法經股動脈穿刺,將導管插入并分別在腹腔干和腸系膜上動脈進行動脈造影檢查;根據腫瘤的動脈供血情況,選擇性地將導管置入腫瘤供血動脈。導管外露部分用無菌醫用紗布、透明敷貼固定在右腹股溝和右下腹的皮膚上。使用微量泵泵入化療藥物,方案為奧沙利鉑130 mg/m2動脈滴注3 h,亞葉酸鈣200 mg/m2動脈滴注2 h,再聯合5-氟尿嘧啶400 mg/m2動脈團注,5-氟尿嘧啶2400 mg/m2動脈滴注46 h。HAIC 常規每3 周重復1 次,治療2 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近期療效、腫瘤標志物、肝功能及其他血生化指標、毒副反應發生情況、生存指標。①測定血清腫標志物,抽取外周靜脈血3 ml,離心3000 r/min,10 min 后獲得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劑試驗(ELISA)法測定CA19-9、CA125、Cyfra21-1、CEA、VEGF;②測定肝功能及其他血生化指標,抽取外周靜脈血3 ml,離心獲取血清,使用貝克曼庫爾特AU580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ALT、AST、TBIL、ALB、Hb、WBC;③統計毒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胃腸道反應、腹瀉、手足綜合征、感覺神經障礙、腎功能異常、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④隨訪1.5 年,記錄無進展生存時間、總生存時間、1 年生存率。
1.4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ECIST)1.1 標準[8]評價近期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進展(PD),靶病灶最長徑之和減少100%為CR;減少21%~99%為PR;減少≤20%或增大<20%為SD;增大≥20%或出現新病灶為PD。治療有效率=(CR+PR)/總例數×100%;臨床控制率=(CR+PR+SD)/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40.00%、臨床控制率為7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3.33%、4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n(%)]
2.2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CA19-9、CA125、Cyfra21-1、CEA、VEGF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CA19-9、CA125、Cyfra21-1、CEA、VEGF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表2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肝功能及其他血生化指標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ALT、AST、TBIL、ALB、Hb、WBC 水平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肝功能及其他血生化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肝功能及其他血生化指標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
2.4 兩組毒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胃腸道反應、腹瀉、手足綜合征、感覺神經障礙、腎功能異常、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毒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5 兩組生存指標比較 觀察組無進展生存時間、總生存時間長于對照組,1 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生存指標比較[ ,n(%)]

表5 兩組生存指標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胃腸道惡性腫瘤是臨床難治性惡性腫瘤類型,早期手術根治是改善預后的關鍵。但臨床實踐顯示,部分胃腸道惡性腫瘤術后復發率及轉移率高,加之部分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發生轉移的幾率更高[9]。由于胃腸道惡性腫瘤血液循環均需通過門靜脈,導致腫瘤細胞可經門靜脈進入肝臟,造成肝轉移。
胃腸道惡性腫瘤肝轉移瘤治療困難,臨床缺乏高效治療方法,總體預后差,死亡率高。目前,全身化療仍是首選治療方法[10]。研究顯示,FOLFOX 化療方案對胃腸道惡性腫瘤的敏感性較高,對于胃腸道惡性腫瘤肝轉移瘤亦有一定治療效果,可提高局部控制率,使小部分肝轉移瘤從不可切除縮小至可切除,從而提高整體療效[11,12]。奧沙利鉑為第三代鉑類,通過抑制腫瘤細胞DNA 的復制,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達到抗腫瘤作用[13]。但單一全身化療的作用有限,無法明顯延長總生存時間。
臨床研究顯示,全身化療聯合介入治療能提高對肝轉移灶的控制效果,提升局部緩解率[10]。HAIC 是主要的肝內介入治療方式,通過股動脈穿刺置入導管至肝動脈內,直接灌注化療藥物,達到局部治療目的[14]。研究證實,通過肝動脈給藥明顯提高肝轉移瘤內藥物濃度,其藥物濃度是靜脈給藥的100~400 倍,達到提升了抗腫瘤效果,也避免了全身用藥嚴重的毒副反應[14]。一項臨床研究顯示,HAIC 通過注入氟尿嘧啶脫氧核苷治療無法切除的肝轉移瘤病灶,其有效率為41%~62%,優于單純靜脈化療的9%~27%[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40.00%、臨床控制率為7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3.33%、4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介入治療聯合全身化療能提高胃腸道惡性腫瘤肝轉移瘤臨床獲益,提高肝轉移灶控制率。而在毒副反應方面,兩組胃腸道反應、腹瀉、手足綜合征、感覺神經障礙、腎功能異常、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介入治療總體的安全性較高,灌注進入肝轉移灶的化療藥物作用較為局限,對全身的影響相對較小。
腫瘤標志物是評估腫瘤病情及預后的重要指標。VEGF 在腫瘤內呈高表達,可促進腫瘤新生血管的無序、大量增殖,并提高腫瘤的侵襲和轉移能力[16]。CA19-9、CA125 等均是常用的腫瘤標志物,均在腫瘤發展過程中保持高度特異性,與腫瘤增殖情況呈正相關[17]。Cyfra21-1 也在腫瘤組織內呈高表達,存在于腫瘤上皮細胞中,隨腫瘤進展而升高。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血清CA19-9、CA125、Cyfra21-1、CEA、VEGF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介入治療能更好地發揮腫瘤抑制作用,降低腫瘤標志物的表達。而在肝功能及其他血生化指標方面,治療前后,兩組血清ALT、AST、TBIL、ALB、Hb、WBC 水平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介入治療對肝臟的損傷較小,也不增加對造血功能的抑制。觀察組無進展生存時間(7.24±2.75)個月、總生存時間(15.43±3.87)個月長于對照組的(5.03±2.32)、(11.76±3.01)個月,1 年生存率56.67%高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介入治療能提高胃腸道惡性腫瘤肝轉移瘤患者的生存率,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生存時間。隨著靶向治療藥物的開發及應用,胃腸道惡性腫瘤肝轉移瘤有望進一步提升療效并延長生存時間[18]。
綜上所述,介入治療胃腸道惡性腫瘤肝轉移瘤的效果良好,能明顯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生存獲益更多,不增加毒副反應,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