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輝,劉乃榕,任 剛,詹 杰
(遼寧醫藥職業學院健康管理系醫學營養教研室,沈陽 110101)
研究顯示,膳食指導可顯著降低大學生體重、BMI、腰圍、臀圍和體脂率[1],但其對大學生生活質量的影響很少有研究涉及。本研究就膳食指導對超重肥胖大學生生活質量的影響做一探討。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2018—2020年某大專院校大一至大二學生共220名,根據BMI判斷是否屬于超重或肥胖,本研究共檢出80名超重肥胖學生,將這80名超重肥胖學生作為調查對象。調查前向調查對象說明調查目的,并取得書面同意。
將納入的80名大學生隨機分為膳食指導干預組40名例和無干預對照組40例。對照組學生不給予任何干預,僅做問卷調查和體格測量。干預組學生在納入研究日開始,根據飲食行為習慣、體格及健康狀況等因素給予個體化膳食指導,主要依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在谷薯類、蔬菜水果類、肉蛋奶制品、油、鹽、水及體力活動進行指導。每日總能量攝入控制在20~25 kcal/(kg·d);增加水的攝入量,盡量達到1 500~1 700 mL;適當增加體力活動,如慢跑、跳繩、羽毛球等,每次30 min,每周3~4次。本干預共持續4個月,要求學生每月至研究組辦公室進行1次隨訪,及時根據變化進行營養教育和膳食指導,調整飲食方案,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
采用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和腰臀比進行超重肥胖評估。24BMI<27.9為超重、BMI28為肥胖,體重為晨起空腹體重(精確至0.1 kg),身高用身高儀測量,精確至0.1 cm。腰臀比=腰圍(cm):臀圍(cm),腰圍和臀圍由研究組工作人員采用皮尺進行測量,均精確至0.1 cm。
采用3 d 24 h方法記錄兩組學生干預前后膳食攝入情況,比較兩組學生干預前后膳食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水)的攝入量。記錄兩組學生干預前后BMI和腰臀比,比較干預前后變化。
學生生活質量采用簡明生活質量量表(SF-36)進行評估。共調查軀體健康、軀體角色功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精力、社會功能、情緒角色功能和心理健康8個方面,每項獨立計分,分數越高,表明該項內容生活質量越高。問卷及量表均采用自填式,當場收回。
問卷、量表及體格信息回收整理后,采用Epidata3.1建立數據庫錄入數據,用SPSS16.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頻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統計有差異。
由表1可知,本研究共納入48例男生、32例女生,其中干預組男生23例、女生25例,對照組男生17例、女生15例;平均年齡為(19.87±1.248)歲,干預組年齡為(20.09±1.421)歲,對照組年齡為(19.65±1.023)歲;來自農村的學生46名、城市的學生34名,干預組學生生源地為農村者24例、城市者22例,對照組學生農村16例、城市18例;大一、大二學生分別為49、31例;超重者54名、肥胖者26名,干預組超重者25名、肥胖者15名,對照組超重者29名、肥胖者11名;平均腰臀比為(0.95±0.217),干預組為(0.96±0.029),對照組為(0.95±0.201)。2組大學生性別、年齡、生源地、年級、BMI分類及腰臀比間均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大學生基線資料比較
基線調查結果顯示,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相比,兩組大學生均存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攝入量偏高,膳食纖維攝入偏低的現象。干預組在經過個體化的膳食指導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攝入量顯著降低至適宜攝入范圍內,且低于對照組(均有P<0.05);膳食纖維和水攝入量顯著增高,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大學生干預前后膳食營養素攝入比較
由表3可知,干預前2組大學生BMI和腰臀比均高于正常值,干預后,干預組學生BMI[(25.03±2.320)vs(26.54±2.045)]kg/m2和腰臀比[(0.90±0.143)vs(0.96±0.029)]顯著降低,且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2組大學生干預前后BMI及腰臀比比較
如表4所示,干預組學生經為期4個月的個體化膳食指導后,其軀體健康[(94.22±7.029)vs(92.32±6.932)]、軀體角色功能[(88.06±10.393)vs(81.65±9.028)]、總體健康[(76.21±11.023)vs(70.12±10.302)]、精力[(72.92±8.022)vs(69.26±11.022)]、社會功能[(70.48±9.309)vs(64.71±8.932)]、情緒角色功能[(75.27±9.924)vs(68.28±8.391)]和心理健康[(78.93±9.302)vs(67.43±10.399)]方面均得到顯著改善(均有P<0.05),而對照組干預前后均有差異(P>0.05)。

表4 2組大學生干預前后SF-36評分比較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出現體重和BMI增高趨勢,超重肥胖率呈現持續增長,男生出現正常體質量人數下降,超重肥胖者快速增長,低體重者無增加或減少趨勢,女生呈現兩極分化,正常體質量者減少,低體重和超重肥胖者均呈現上升趨勢[2-6]。根據超重肥胖的相關流行病學調查,不良飲食行為和生活方式、學業壓力、社會因素及遺傳因素是大學生超重肥胖的主要因素[7-8]。故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膳食指導和行為心理干預可能是幫助其減脂減重的有效手段。另外,大學生常面臨學業、就業、情感等方面的抉擇與壓力,故高水平的生活質量是必需條件。SF-36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應用結果顯示,在采用項目反映理論對SF-36進行區分度考核時,其選項設置合理,難度合適,且信度和效度均較高,適合用于大學生生活質量的評估,且在實際應用中得到廣泛驗證[9-10]。關于體質指數與生活質量的關系,一項涉及全國9個省市青年學生的研究結果顯示,肥胖者SF-36的生理領域和心理領域評分均出現下降[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超重肥胖大學生進行個體化膳食指導可顯著改善學生膳食營養素攝入狀況,降低BMI及腰臀比,改善生活質量。大學生群體中用于減脂減重的相關研究證實,加上適當運動的減脂減重效果優于單純膳食控制[1]。關于膳食指導改善超重肥胖大學生生活質量的研究甚少,而膳食指導可顯著提高高血壓患者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精力、總體健康狀況評分[12],顯著提高圍絕經期并發慢性病女性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和生活功能[13]。本研究對超重肥胖大學生進行膳食指導,可顯著改善大學生軀體健康、軀體角色功能、總體健康、精力、社會功能、情緒角色功能和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對超重肥胖大學生進行個體化膳食指導,可使大學生膳食結構和攝入量趨于合理,降低BMI和腰臀比,改善生活質量。學校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學習營養相關知識,增加體力活動,以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生活習慣,塑造健康體魄,擁有高水平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