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美英
(福建省上杭縣第五中學,福建上杭 364200)
詞匯組塊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強調學習主體通過認知和加工等流程,輸入和輸出信息的一種新型英語學習模式,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以詞匯組塊作為基本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準確認知詞匯的語法特征、本質內涵。所以,教師應圍繞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思想,從初中生的記憶規律和學習能力出發,探索情境化、趣味化、思維化和多樣化的詞匯組塊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認識到詞匯的基本特征和不同詞匯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建構起層層連接和多元立體的英語詞匯體系。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應用詞匯組塊教學,其價值和意義十分明顯。對于詞匯教學來說,按照語法規則和含義將固定詞匯組合起來,有助于加強學生的詞匯記憶效果,讓他們能夠以組塊的形式運用詞匯,這樣既方便他們建構詞匯樹,也能讓他們依據不同的情況,及時調動自身詞匯儲備中的素材和資源。而且,在學生的詞匯儲備量不斷增加、辨析詞匯的能力不斷提升的基礎上,他們在閱讀英語文章時能夠準確解讀單詞、詞組等的含義,將文章的上下文串聯起來,了解其指代的實物或者具體的事件,他們還可以在寫作時,通過靈活變換詞匯,增強文章的靈活性和通順度,轉變語句漢語化嚴重的問題,這樣也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英語寫作能力[1]。總之,詞匯組塊教學的有效應用,為英語教學注入了活力,也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明確的目標是強化教學效果的必要元素,在詞匯組塊教學中,教師最主要的任務便是明確教學目標,而如何才能保證目標清晰、明確呢?教師可以利用學情分析的方式,通過課堂檢測、摸排考試、問卷調查、匿名投稿、面對面交談等多種形式,全方位了解學生的詞匯掌握情況和英語整體學習情況,并明確學生的基本訴求,在做好調查工作的基礎上,整合調查中所得的數據和信息,從整體上把握初中生詞匯教學的實情,從而初步確立詞匯組塊教學的整體目標,確保目標能夠與真實學情相對應,按照目標中的各項條例考察和分析學生的實時學習情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調整,使得他們在目標的指向下探索出獨具特色且高效創新的學習模式。而學情分析不是偶然性和短時性的行為和舉措,它應貫穿于詞匯組塊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在預習、課中教學、課后復習或階段性教學中,都應做好學情分析工作,以創建學習檔案、設立反饋信箱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能夠將心中所想、目之所及的信息反饋給教師,并能積極主動地提出自身的訴求和想法,這樣既能使英語教學具備清晰多元的目標,也能使學生了解如何分析和解讀詞匯組塊,從整體的角度分析詞匯之間的關系,為學生創建多元立體的詞匯記憶體系打好基礎。
學生是否能夠從組塊的視角看待英語詞匯和短語,是影響學生詞匯學習和記憶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他們具備組塊的意識和思維,才能真正將英語閱讀文本、特殊語境中的英語知識儲存起來,并認識到它們之間的關系。對此,教師可利用教學情境展開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從組塊的角度看待英語詞匯,確定不同詞匯之間的內在關聯和組合方式[2]。
1.以生活情境為基礎。英語詞匯依托于現實生活中的實物、場景等要素而存在,它不是獨立于人們生活的知識體系。因此,在英語學科的詞匯組塊教學中,教師應關注現實生活與詞匯之間的關聯,以生活情境為基礎,直觀地呈現詞匯的具體含義和它們在不同語境下的差異,促使學生能夠依據語境的變化而靈活解讀詞匯的具體含義,也能因不同的詞匯組塊方式,對其含義展開正確解讀分析。如在仁愛版七年級下冊Unit 6 Our Local Area 的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辨析和記憶詞匯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floor(地板)”,指引他們將單詞放在特殊的語境中展開分析,結合本單元閱讀文本的上下文語境,明確其真實的含義為“層(樓房的層數)”。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從組塊的角度入手,創建詞匯組塊,為學生講解“the first floor”的實際內涵,讓他們認識到“the first floor”這一詞匯組塊在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中分別指代“一層”和“二層”,如此,在生活情境中,學生既能加深對基本詞匯的印象,也能從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了解其隱藏含義。以此類推,教師也要指導學生在閱讀材料中尋找同類詞匯,讓他們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場景、物品和現象等與詞匯關聯起來,并對同一個詞匯組塊的不同含義或者同一詞匯的不同組塊展開細致分析,以此幫助學生將英語詞匯串聯起來,增加其英語知識儲備。
2.以故事情境為載體。對于我國初中生來說,英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在學習時難免會存在記憶效果差、理解深度不足的情況,尤其表現在學生因不了解詞匯和詞組真實含義而產生理解偏差。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將故事情境作為教學的載體,以生動形象的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或者笑話等,展現不同類型的詞匯組塊,讓學生在情境中分析和理解詞匯的內涵,促使他們在理解表層含義的基礎上,也能確定其深層的隱藏含義,這樣既能使他們習得和掌握基本的詞匯知識,也能驅使他們正確解讀英語閱讀文本和聽力素材等。而在故事情境中,為加強學生對詞匯組塊的理解程度,教師在講述故事、呈現故事文本的過程中,要通過重輕音的變換、重點標記符號等,將學生應重點掌握的詞匯標記出來,讓他們結合故事的上下文,解析其具體含義和擔當的語法職責。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能了解同一詞匯在不同組合方式內的詞義和語法變化。另外,基于培養學生詞匯運用能力的要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指定特殊的詞匯組塊,以其為中心,利用英語語言要素編創簡單的英語故事文本,促使他們將已然習得的內容應用于實踐中,鍛煉其英語語言掌控能力。
游戲化的課程教學方法有助于增強英語課堂的活躍性,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學習隊伍。以此為切入點,教師可以利用趣味化的英語游戲,指導學生在游戲中創建詞匯組塊,讓他們在創建的過程中了解不同詞匯之間的結構和意義關聯,能夠靈活地組合和拆解詞組,并能根據具體的情況臨時組建詞匯組塊,以此完成學習任務。根據初中英語詞匯的實際要求,在游戲化的詞匯組塊教學中,教師要做好游戲準備工作,將常見的介詞、動詞、名詞、形容詞等制作成游戲卡片,將其打亂順序,投入到英語課堂的游戲區域內,以此作為游戲活動的素材。待正式開始游戲活動后,教師于多媒體屏幕中出示一個單詞,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快速從卡片中找尋2 到3 個卡片,與該單詞組成詞匯組塊,并將反應速度最快、組塊合理的小組視為勝利的小組,如此類推,于課堂上鍛煉學生的組塊技能,讓他們以游戲活動為載體,明晰不同詞匯之間的關聯。借此方式,學生辨析英語詞匯的能力逐漸提高,也能明確英語詞匯的語法要點[3]。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猜想和搶答游戲,以班級為單位,要求學生合理推測詞匯組塊空白處應填寫的單詞,以此創建學生踴躍參與、師生高效互動的英語教學模式。
從過往的教學經歷中不難看出,默寫、背誦是詞匯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從接觸單詞知識時便開始了機械式記憶之旅,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單詞儲備,但就長遠來說,學生記憶單詞的效果不夠扎實,也難以將其運用在閱讀和寫作活動中。為有效規避傳統教學中的弊端,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將思維導圖作為詞匯教學的主要工具,以導圖的中心、主干和枝干作為解析詞匯組塊的載體,通過符號、文字、線條和簡潔的圖形表示組塊中語言單位的不同要素,以箭頭的行進方向和枝干的邏輯層次展現詞匯組塊的框架結構,讓學生習得解析組塊的具體方法,并準確解讀組塊內部的邏輯關系。如此,初中生不僅理清了英語文本素材中的內在結構,還習得了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另外,為激活初中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思維,教師也可以給定一個詞匯組塊群,要求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找出群組的中心、枝干,靈活地運用各種符號和簡圖,體現出不同詞匯組塊間的關系。這樣既有助于學生辨析它們之間的異同點,也能擴展學生的認知儲備。
在初中英語的詞匯組塊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替換技巧,激活學生的認知思維、強化其詞匯組塊的能力,促使他們在替換單詞的過程中,完成詞義和語法轉換任務。教師可依據不同詞匯之間的語法關系和詞義聯系,從教學內容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讓學生在填充和替換單詞的過程中了解詞匯組塊在不同情況下的特殊含義。以“a little”為例,教師可在課堂上設置填空題,讓學生填充“a little______”橫線上的內容,學生從自身的單詞和知識儲備庫中選取適當的內容,可填入“girl”,組建為“a little girl”;也可以填入介詞“of”,組建為“a little of”,并在替換單詞的過程中明確“a little”在語法和詞義上的變化。另外,教師也可開展替換詞組的專項訓練,從初中階段英語教材中出現的不同詞匯組塊出發,設計詞匯組塊專項練習題,讓學生根據不同的組合單位,在原有基礎上合理地替換單詞,以符合學生記憶規律的方式帶動學生展開訓練,使得他們能夠熟練地拆解和組合不同的英語單詞。在學生的技能愈漸嫻熟時,他們也能在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過程中穩步提升英語語言能力。
在活動型課程受到關注的背景下,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改變傳統詞匯教學的單一性有助于提升學生詞匯組塊的水平,也能讓他們在腦海中搭建認知網絡。如此,學生便可增強記憶、遷移和運用單詞、短語和句子的能力。
1.以競賽活動為途徑。初中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好勝心,在詞匯組塊的活動型課程中,教師可以將競賽活動作為教學途徑,利用英語課程教學內容中常見的詞匯組塊展開專題競賽,讓學生在競賽中根據已經習得的知識,辨析、解讀和運用單詞,以此增強其思維的靈活性。而為了確保競賽活動取得預期的成果,教師也要對競賽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優化,從形式上來講,應通過布置外部環境、豐富競賽素材等方式,帶給學生一種緊張感,讓他們產生如臨其境之感,從而在緊張感的驅使下,形成強烈的好奇心和好勝心,進而在競賽活動中超乎尋常地發揮自身詞匯組塊能力[4]。另外,從內容上來說,教師選取的題目,也要涵蓋閱讀、聽力和口語交際等多個層面,以多種類型的題目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促使他們能夠從多個角度應用和組建詞匯組塊。如此,學生便會邁向多元發展之路。
2.以演繹活動為依據。在多元活動模式中,教師也可以利用演繹活動,為學生創建不同的交際場景,讓他們在環境的渲染、對話的啟示下,明確不同詞匯組塊在含義、語用上的差異,提升他們甄別、比較和運用英語詞匯的能力,以此提升初中生的知識理解和應用水平。以初中生的真實經歷和認知經驗為準,教師應圍繞初中生在校園、家庭和社會生活等多個場域內所經歷的事件,引導學生利用英語語言展開演繹活動,還原交際場景,讓他們針對不同的場景精準地應用不同的詞匯組塊,并能根據語言環境的變換評判學生是否應用了正確的表達方式。在學生完成演繹任務后,教師于課后集中討論會中指出和糾正學生的錯誤,使得學生能夠在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提升詞匯組塊的能力,并能在學習實踐中有效運用詞匯表達思想、傳達情感。
在初中英語學科的詞匯教學中,教師可在分析詞匯組塊教學應用價值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學情、創建情境、組織游戲、繪制導圖等多元化的教學對策,讓學生主動地將詞匯建構為不同的組合,并找準它們之間的異同點,以此明確英語詞匯的結構、語法等特征,并能掌握獨特的詞匯記憶和運用技巧。歷經此過程,初中生的詞匯儲備量會明顯增加,他們也會將創新化的學習方法遷移和使用到其他學習板塊中,進而從整體上提升英語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