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密沙
在當前產教高度融合的背景下,應用型院校不能總是被動的接受教育改革,如何形成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每個高等院校應該考慮的。筆者結合多年的從教經驗在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就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展開探討,希望對同行教師可以略有啟發。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產教融合作為一種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教育模式,高等院校可通過校企合作來達到資源整合的作用,并通過與企業的溝通反饋優化教學市場和教學資源。
(一)當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滿足不了現有的市場需求。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迅速提升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越來越多的工程出現缺少物流管理人員的現象。據調查,一個普通工程需要2-3名物流管理人員,而一些相對比較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五名以上的物流管理管理人員。據不完全統計,僅是今年我國物流管理人員的缺口就有600萬人之多。“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相應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城鎮建設企業也在飛速發展,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缺乏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經濟發展。
(二)“雙師型”教師建設不完善。我國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起步較晚,“雙師型”教師建設不完善。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部分人對于“雙師型”教師還存在分歧,有人認為只要有教師資格證和職業技能證書就算“雙師型”,也有的人認為除了有教師資格證以外,必須在相關工作崗位從事一到兩年的工作經驗才算“雙師”。從國家角度去看,國家支持“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頒布了一些法律政策,但從具體實施上來看,效果不容樂觀。對于“雙師”的評判標準定位不清,導致各高等院校教師水平良莠不齊,國家應制定相應的衡量標準。盡管近幾年國家大大提高了教師的福利待遇、員工激勵、職位晉升等,但由于我國的教育資金全部是由國家統一下發,一些“雙師型”教師在享受“雙師型”教師待遇時,待遇條件沒有明顯改善,這就導致了教師在自我提升的懶惰性,缺少了學習的積極性,無法真正做到激勵普通教師向“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轉換。另外校區中企業兼職老師較少,且任課時間較短。高等院校對企業兼職老師不夠重視,簡單應付國家政策,只是簡單聘用幾個企業兼職老師到學校開展知識講座,或者是指導學生頂崗實習工作,嚴重忽視了企業兼職教師的重要性。部分企業兼職老師還存在能力偏低的情況,企業兼職教師缺乏課堂教學經驗,在課程的傳授上,對課堂氛圍的把握情況也是良莠不齊,這些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國物流管理專業同樣也是如此,“雙師型”教師隊伍嚴重缺乏,很難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技術支持,嚴重阻礙了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
(三)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落后。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部分高等院校還停留在板書教學的模式上,忽略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枯燥繁多的專業理論知識完全靠教師的板書,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另外,我國工程物流管理專業的相關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不夠完善,難以支撐社會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需要。部分院校還存在部分教師將人才培養理解為簡單的課堂教育,缺少了必要的現場實踐,部分院校還存在場地受限,場地實踐只面向精英,并不能面向全部學生,這就使部分學生體驗不到國家政策所帶來的福利,不能充分掌握所學專業的專業知識。此外,校園與企業之間存在未能及時溝通情況,不能針對學生提供對口的專業崗位。企業各職能部門之間也存在統籌不暢、管理不清的情況,不能為學生提供“雙師型”教學,兼職教師居多,這就使學生得不到專業的理論支持。企業內部也存在管理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不能循序漸進的向前來實習的學生提供有序的技術和理論知識支持。同樣,高等院校存在課程體系不完善的情況,未能及時建立多樣的課程供學生選擇,這就使得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不能融會貫通,不能很好的順應教學理念發展的趨勢。
(四)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制度不夠健全。學校和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之間多半是短時間、淺層次、靠人脈關系來維系的簡單合作模式,缺乏了有效的溝通與制度。學校追求的是人才的培養質量,而企業最求的則是利益最大化,價值追求的差異造成校企合作目標沖突,這種情況自合作以來是一直客觀存在的。在具體運作過程中,學校與企業之間,各自為政,造成了物流管理專業培養人才與市場需要不銜接,甚至出現了培養目標跟不上社會需要的情況。
(五)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清晰。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清晰,專業建設缺乏特色。物流管理專業是一個繁多學科相互交叉的專業,需要將物流專業與工程專業相互融合。部分高等院校在講述物流管理專業相關專業理論知識時沒有將學生該掌握什么技能、這種技能需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標準、畢業后從事什么樣的崗位來告知學生,導致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清晰。
(一)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將專業教育與企業教育有機的融合到一起,并歸納到人才培養方案中。以教務部門為主導,聯合各專業的專家和校內專業骨干教師,堅持以學生為本,針對各專業的學生制訂不同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修訂、更新人才的培養方案。具體包括:第一,高職學校淡化學科,強化專業,著重突出現場實踐的環節,以培養創物流管理人才為出發點,圍繞立德樹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專業課程有序的貫穿到企業的實踐當中。第二,壓縮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課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提供相對應的技術及崗位支持,提供相應的專業選修課程,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在畢業之前熟練掌握相對應的專業知識,實現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
(二)創立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創立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是指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提供相應的實訓場地,通過引進企業到學校指導,共同建設實訓場地的模式,可以提供給學生一個相對穩定的實習崗位,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接觸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有一個相對便捷接觸實踐場地的機會。實訓場地的建設能夠有效彌補當前社會對于物流管理專業實訓機會的不足,這種培養模式有利于培養出懂技術,知理論的專業性人才。在參加實訓前,教師可通過課程設計,將課題的難點、重點提煉出來,并將這些重難點設計成課程實訓,在實訓過程供通過老師指導課題小組的方法,以保證學生完全掌握課題內容。在模式創立的過程中,校園與企業之間應以平等的地位和身份為基礎參與到學生的課程培訓中,堅決杜絕出現在傳統培養模式中校企之間管理松散、管理不清的情況,充分發揮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校園與企業之間的領導性、創造性和積極性。在創立校企合作共建模式的同時,校園與企業之間應逐漸建立并完善人才培養數據平臺,就學生在參加實訓過程中的課程數據進行客觀評價統計,針對不同學生的培訓數據制訂相對應的培訓方案,以便實現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
(三)突出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突出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緊密連接畢業后的專業崗位,實現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改革是實現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特色培養模式的重要載體和途徑。當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對于好奇心強、渴望學習的學生,長期運用一種教學模式難免會讓其產生厭煩抵觸情緒,所以進行專業的特色培養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也是實現人才特色培養的難點和重點。結合物流管理專業進行人才特色培養模式主要途徑有三:第一,完善公共基礎課體系。公共基礎課是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溝通能力等技巧的非專業課程,在詞基礎上學生還要熟練掌握辦公軟件等一些基礎軟件的應用。第二,完善職業證書體系。國家職業證書是對一個學生技能能力的肯定,掌握一種或多種職業證書可以在畢業后有一個更好的競爭基礎。當下,國家對于物流管理專業有很多的職業證書,學校應制定相應的獎勵制度積極支持學生對國家職業證書的獲得。第三,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作為高等院校繁多學科的重中之重,是一個學生能夠立身社會的根本。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學校要以學生為主體,針對不同學生安排頂崗實習的機會。通過具體的實習操作,學生能夠更熟練的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為日后融入工作做好準備。
(四)政府深度推進校企合作。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的培養少不了政府的支持。政府作為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推動者,政府應在晚上相關法律政策的同時充分利用自身的職能優勢,積極推進校園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和合作,使得效果和利益最大化。不僅如此,政府應與校企之間共同合作,為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保駕護航。通過制定政府扶持項目,減少稅收等方式,積極主動鼓勵企業走進校區,與學校展開技術性合作。
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高等院校通過與企業之間開展合作的培養模式,是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極度符合社會企業的需求標準,極大程度上彌補了社會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空缺,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畢業難就業,企業難招人的問題。這種培養模式真正做到了人才的“按需培養”,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在生產實踐中鍛煉了學生的意志,掌握了學科知識。同時,這種教育模式將社會融入到校園,真正做到了按需培養的目的,為學生畢業后盡快融入企業和社會做好了準備。
引用出處
[1]祝靜靜.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長效運行機制研究——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0,36(08):95-97.
[2]劉崢,蔣偉娜.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探討——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0,36(01):1-5.
[3]王姣姣.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中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建設探究——以四川建院中丹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19(3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