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銀銀 劉澤山 胡椿杭
分析了高原高寒地區野戰輸油管線的運用場景,研究了制約高原高寒地區野戰輸油管線運用的因素,針對性提出了提升高原高寒地區野戰輸油管線運用效能的五條對策措施。高原高寒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交通道路質量差,戰時油料就地籌措難度非常大,所需的油料主要依靠后方輸送而來,油料輸送一直是影響戰時高原高寒地區油料保障的重點問題。野戰輸油管線是我軍戰時油料輸送的重要方式,具有輸油量大、效率高、安全隱蔽等特點,能夠承擔從戰略戰役后方向作戰前沿部隊輸送油料的任務。高原高寒地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對野戰輸油管線在高原高寒地區的運用產生了不利因素,影響了保障效能的發揮。分析高原高寒地區野戰輸油管線的運用環境,查找影響保障能力發揮的制約因素,探索提升保障能力的對策措施,對提高戰時條件下高原高寒地區油料保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前,高原高寒地區油料儲備布局存在“一線弱、二線空、三線遠”的問題,未來高原高寒地區作戰保障所需的油料,將主要來自于三線、儲備于二線、消耗于一線。由于高原高寒地區多高山,山脈之間溝壑縱橫,交通主要依賴山脈之間有限寬度的通道,通道之間橫向交通非常困難。因此,高原高寒地區的儲油布局,決定了未來戰場油料保障,只能多點線性布局的形式,后方依托戰役油庫,前方依托戰術油庫或加油站,相互通過各種運輸方式進行串聯,組織實施劃區供應。野戰輸油管線,主要承擔戰役油庫和戰術油庫的連接作用。因此,在配置上,硬質管線主要串聯后方油庫到基地油庫,連接距離可能有幾百公里。軟質管線主要串聯基地油庫到戰術油庫或者大型加油站,輸送距離只有幾十公里。
一是高原高寒環境容易造成裝備損壞。高原高寒地區日照時間長、紫外線強烈、晝夜溫差變化大、低溫時間長,對橡膠制品和金屬制品產生較大影響。橡膠制品在低溫下變硬、變脆,彎曲困難、容易折斷,軟質輸油管線展開、撤收困難,容易發生油料滲漏。管件連接處的密封用膠圈易龜裂或折斷,影響管路密封性,造成油料泄漏,溫度越低,該現象越嚴重。金屬材料沖擊韌性和冷脆性降低,表面涂層容易老化變質,使得管件和輸油泵機組中金屬制品強度減弱,受撞擊后易損壞,管路系統整體使用壽命降低,尤其是露天鋪設的管線和泵機組損壞更為嚴重。此外,高原部分地區風沙較大,容易進入到油泵、油箱、發動機等部件,造成磨損增加,進而導致輸油系統各組件壽命減少或損壞。二是低壓缺氧條件降低人員作業效能。據統計,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氣壓力下降約5mm汞柱。以海平面為參照標準,海拔為3000米時,大氣壓下降30.26%,空氣中氧分壓力下降30.82%,人體肺氣泡中氧分壓力下降50%。以西藏地區為例,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氣中含氧氣只相當于平原地區的60-65%。初上高原人員普遍難以適應高原特殊環境,極易引發“高原綜合癥”,出現頭痛、頭暈、胸悶、呼吸困難、食欲減退、疲乏無力等癥狀,嚴重影響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甚至出現非戰斗減員。據統計,一般人需要1-2周時間才能較好地適應高原環境。同時,低溫環境也會造成人員體能消耗大、行動緩慢、操作精細度降低,進而降低作業能力。據統計,即使適應高原高寒環境后,人的行動能力也要下降10-20%。由于野戰輸油管線在展開、撤收等環節需要大量人工作業,高原高寒環境將直接影響野戰輸油管線鋪設、運行和撤收速度,進而降低輸油保障效率。三是社會經濟發展不足缺乏充裕穩定油源。野戰輸油管線鋪設展開裝備多、鋪設時間長、技術要求高,一般以長時間連續輸送為主,不會輕易停止輸送。由于輸送流量大、持續時間長,這就要求野戰輸油管線的使用應具有穩定的油源。通常情況下,野戰輸油管線的油源應當選擇煉油企業、儲備油庫等。目前,高原高寒地區缺乏煉油企業和大型儲備油庫,所需的油料全部需要通過內地輸送,可選擇的油源只有一些周轉速度快、儲備量不大的油庫。戰時環境下,當油料輸入渠道受到安全威脅時,就難以保證油源的充裕穩定,進而影響野戰輸油管線的使用。四是裝備就地維修補給能力偏弱。高原高寒環境下管線裝備損壞率比較高,要求具有較強的裝備維修能力,包括各類維修部件生產、庫存能力,以及裝備維修機構和人員。高原高寒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較差,缺乏大型制造和維修企業,現有地方可用的裝備維修部件主要依靠內地輸入且庫存較少,維修企業數量少、維修能力比較弱,管線裝備發生故障后難以就地找到足夠的維修部件和維修機構,只能依靠軍隊自有儲備部件和維修力量,制約了野戰輸油管線的運用和效能發揮。
一是加強預置,減少戰時臨時部署的規模和難度。野戰輸油管線開設技術要求高,勘察、選線、設計、鋪設的難度大,時間長,為減少戰時作業量,提高開設速度,可以采取預置的方式。一方面,對可能的作戰方向、所需的油料數量等進行研判,預先規劃好管線布置路線。由于高原高寒地區山高陡峭,且春冬季容易出現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在線路規劃上還應考慮備用線路和迂回線路。另一方面,由于高原高寒地區特殊的自然條件使得管件器材壽命相較其地域更短,為提高軍事經濟效益,預置時應重點預置管線鋪設的各類基礎設施,包括泵站、涵道、穿越設施等。在一些關鍵地域,也可以適當預置一定的泵機組等。二是多點建庫,縮減野戰輸油管線鋪設長度。野戰輸油管線的鋪設時間非常長,即便是采用鋪管機的方式,完成管線鋪設也非常耗時。例如,美軍工程兵管線鋪設連每天大約只能鋪設3-5公里的管線;使用軟質管線一天也只能達到30公里左右。所以,即使美軍聯合散裝油料條例規定管線輸油是陸上油料輸送的首要方式,并且配備了短、中、長各種長度的管線和管線部隊,但是美軍野戰輸油管線部隊主要還是以短距離和少數中距離管線為主。盡管野戰輸油管線可以輸送長達上千公里,但是輸送距離越長,所需要的泵站、裝備和操作人員也越多,技術難度也越高,線路穩定性也越差,受敵打擊后的影響也越大。通過多點建庫,然后用短距離輸油管線將各油庫串聯起來,可以降低單條管路鋪設長度和難度、減少作業人員,同時還能夠降低調度運行技術要求,提高線路穩定性,增強抗打擊能力。三是持續改進,提高野戰輸油管線技術水平。首先,采用適應高寒、低壓和強紫外線的新材料,提高野戰輸油管線的高原高寒環境適應水平,降低裝備損壞率。其次,提高管件器材的集裝化水平,通過集裝化提高裝載器具的通用化程度,減少專用車輛裝備的使用,最終提高管線系統的運輸效能。這在高原高寒地區戰時交通擁堵的情況下尤為重要。第三,提高管線的智能調度水平。野戰輸油管線整個運行過程,除了前期勘察、選線外,大量時間要用于運行調度上,尤其是當工況、環境等出現異常的時候,需要頻繁進行調度,對技術要求非常高,同時還減少了正常運行時間。提高管線智能調度水平,使其可以自動適應各種異常環境,有利于降低調度技術要求,提高線路正常運行時間,提升輸油能力。四是多措并舉,減少環境對人員隊伍影響。首先,提高人員對高原高寒環境的適應性。定期組織野戰輸油管線部隊人員到高原高寒環境開展訓練,幫助人員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應,盡量縮短不應期,減少環境對行動能力的影響。其次,加強防護器材配備,增加制氧、防寒、取暖等裝備器材,減少高原高寒環境對個人的影響。第三,加強訓練以適應高原高寒作業環境。通過訓練,使作業人員掌握高原高寒環境下裝備性能變化特點,及時調整操作的流程、方法。五是軍民融合,有效發揮地方專業力量作用。我軍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野戰輸油管線部隊建設,但是從編配的人員數量來看,距離有效履行戰時條件下管線輸油任務還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管線裝備運輸、鋪設和技術保障人員缺口還比較明顯。利用地方民力鋪設、運行野戰輸油管線系統,是世界軍事強國的通行做法。例如,“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就動員了大量的地方人員在戰場上鋪設輸油管線,有的時候甚至超過軍隊人員。隨著我國工業和經濟發展,利用地方專業力量開展野戰管線的鋪設具備了較好的條件。無論是輸油管線裝備器材,還是泵機組操作、管線輸油調度的專業人員,亦或是管線裝備維修,地方石化、消防等都比較豐富,能夠快速轉化為可用的資源,從而緩解人員和技術壓力。
引用出處
[1].穆祥靜,李興龍,張軍.訓練與科技[J].重慶:后勤工程學院.2015(1):9-11
[2].張富強,李尚松,陸思錫.訓練與科技[J].重慶:陸軍勤務學院.201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