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雅
目前,在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中,“1+X”證書制度之所以很難滲透、深入,原因主要有:“傳統的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原有的實踐教學不夠突出”、“考核機制難以適應新形式”等。作為新時期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師,既要意識到專業設置中的不足,也要充滿信心、加強執行力,緊跟“1+X”證書制度精神,循序漸進地推動物流管理專業改革,在改革之路上,尋求優化方案,實現課程創新、教學創新、考核創新。
“1+X證書制度”指的是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一種引導學生全方面發展的制度體系。“1”指的是專業所對應的學歷證書,將本專業學習視作基礎性學習,主張學生要抓基礎,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習。“X”指的是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將跨專業學習視作拓展性學習,強調學生要多了解跨專業信息,主動地尋求進步。“1”與“X”的結合,并不是知識體系、技術技能的簡單疊加,而是要構建跨學科之間的正確關系[1],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學習素質。現階段,“1+X”證書制度的主要特點為:第一,強調跨學科知識體系。結合“1+X”證書制度內涵來分析,不同的知識體系之間,各自獨立,也各自影響。盡管這種影響,有時不易察覺,但高職教師不能完全割裂地分析、應用。第二,強調多種技能要領。透過“1+X”證書制度內涵,高職院校要意識到人才培育工作已經進入新階段,需要適應新要求。作為技能型人才培育的重要陣地,高職院校要主動地肩負起教育改革、技能創新的責任,朝著多種技能方向,優化學科設置,帶領高職學生鉆研技能、應用技能[2]。第三,強調社會適應能力。“1+X”證書制度的產生與推廣,其實是一種社會發展趨勢。正是因為社會在發展、企業在發展,高職院校的教學體系、人才培育體系需要進行重塑,不斷地向前發展。積極推行“1+X”證書制度的過程中,無論是知識整合、知識延伸,還是技能方向的拓展,高職教師都要緊密結合社會動態,思考什么是社會導向,并適當增加社會導向內容,關注高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利用社會環境來培育高職學生,而不是將高職學生局限于教室、校園[3]。
緊跟“1+X”證書制度,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可以設置“1+X教育方案”,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體系,引導高職學生全方面進步。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院校與物流企業之間的聯系也更緊密,可以為不同的物流企業輸送精準化人才。具體來分析:
1.推動教育教學不斷進步。在“1+X”證書制度的引導下,高職教師可以圍繞“X”,分析與物流管理專業相關聯的教育資源,多渠道構建“物流管理專業資源庫”,通過優質、豐富的資源庫,重新構建教學方案,向學生傳達新穎、前沿的物流管理信息,進一步提升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水平[4]。除此之外,受到“1+X”證書制度的影響,高職教師將意識到“理論融合”、“技能融合”的重要性,可以從融合視角,改進物流管理專業設置。比如說,將“電子商務理論”、“市場營銷理論”等與物流管理理論聯系起來,納入物流管理專業教學體系,保障該專業教育教學質量。
2.引導學生全方面發展。“1+X”證書制度內涵與素質教育內涵,具有許多一致性,均強調全方面發展。具體來說:一方面,引導學生關注相關領域。基于“1+X”證書制度,高職學生不再封閉化地探究物流管理專業知識,而是打開視角,關注市場、關注物流企業、關注社會趨勢,通過物流管理與其它領域之間的聯系,開放化地學習物流管理方向的知識、技能。這樣的學習模式,有利于高職學生接觸不同領域,掌握綜合應用型知識體系,靈活地處理物流管理領域問題,走向全方面發展之路;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關注綜合素質。在“1+X”證書制度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認知更成熟、目標更成熟,不再單一地追求知識、技能[5],而是在綜合素質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提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3.為物流企業輸送優秀人才。“1+X”證書制度中的“X”,可以理解為職業技能的補充、提升。以“1+X”證書制度為導向,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可以主動地研究“X”方向技能,多實踐、多積累,不斷加強自己的綜合技能,從就業出發,提前儲備職場經驗和職業技能。當學生學習與企業需求達成匹配,不僅有利于高職學生就業,還可以幫助物流企業解決許多實際問題[6]。除此之外,實施“1+X”證書制度的過程中,為了更加準確地把握“X”方向,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團隊不能“閉門造車”,要積極地走出去,與物流管理行業多對接、多交流,及時獲取行業內部資訊。基于雙方之間的信息對接,高職學生在認知與能力上,更加理解物流行業,更加適應物流行業。等到高職學生正式步入物流行業,可以很快做到“學以致用”,將知識與技能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客戶需要的服務、社會需要的價值。
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中存在的問題,逐漸被突顯出來,具體表現在:
1.課程設置不夠合理。關于物流管理專業設置的課程,有些高職院校只注重“1”,沒有響應“1+X”證書制度,突顯“X”方向的課程。比如說,有些高職院校還未設置“融合型課程”,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主要接觸物流管理方向的專業課程,難以通過融合型課程,認識:“物流管理與企業管理之間的關系”、“物流管理與營銷管理之間的關系”、“物流管理與電子商務管理之間的關系”[7]。再比如說,有些高職院校只設置“統一型課程”,沒有根據學生興趣,以及校內獨特的資源優勢,構建校本化課程。基于課程設置的不合理,高職學生的學習狀態,很難從“1”階段,真正邁向“X”階段。
2.實踐教學不夠突出。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顯得更加重要,屬于核心版塊之一。那么,實踐教學版塊為什么不突出?一方面,實踐項目類別有限。有些高職教師設計的實踐項目,出發點和落腳點,都立足物流管理專業,只涵蓋物流管理專業的理論體系,只考驗學生在物流管理方向的技能;另一方面,實踐項目過于簡單。有些高職教師組織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時,沒有分層次,沒有考慮到“挑戰性”、“提升性”,設置的實踐項目過于簡單。基本上,只要參與實踐項目,學生便能輕松完成,完成率非常高[8]。從“1+X”證書制度來分析,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項目要科學、有層次,可以鍛煉學生,將學生不易展現的潛力激發出來,而不是簡單地走形式。
3.考核機制難以適應新形式。從“考核主體”來分析,在“1+X”證書制度中,鼓勵多主體聯合考核,不過度放大某個主體的權力,提倡多視角、全方面、立體化考核,而高職院校傳統的物流管理專業考核機制,主要由教學團隊牽頭,教學團隊擁有很強的主導權,可以獨立地設置考題,策劃考核形式,并給出最終的考核結果。從“考核角度”來分析,“1+X”證書制度倡導全方面育人、全方面考核,不能僅僅考核學生某一個角度的表現。但在實際情況中,有些高職院校建立的物流管理專業考核機制,角度還是很單一,無論是考題,還是考核形式,都傾向于考核學生專業成績。尤其在學生素質表現上,高職院校并沒有將素質考核,滲透到各個考題中。以上現象,說明傳統的物流管理專業考核機制,已經很難跟上新形式。
“1+X”證書制度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更多支持。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可以借助“1+X”證書制度,改進原有的專業設置,使課程設置合理化、科學化,使實踐教學環節更突出,成為一項重點,使考核機制更完善。本文結合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1+X”證書制度實施3年的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從中得出結論,希望給學生、用人單位以及學校,帶來更多啟示。具體來分析:
1.基于“1+X”證書制度背景有利于調整課程設置。基于“1+X”證書制度背景,高職院校要積極地調整課程設置,使“X”方向的課程更突出。舉例來說,高職院校可以設置“融合型課程”,以物流管理應用為導向,整合大量應用型案例,將不同領域的知識納入融合型課程,揭示物流管理與各個領域之間的關系,鍛煉高職學生思維,指導高職學生獨立解決生活中的物流管理問題。再比如說,高職院校可以設置“校本化課程”,將物流管理、學生興趣與校內資源巧妙結合起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機會,進行深入的物流管理研究和探索,打造物流管理專業特色課程體系。總體來說,通過“融合型課程”與“校本化課程”,高職學生可以從“1”學習階段,很順利地走向“X”學習階段。
2.依據“1+X”證書制度內涵有利于強化實踐教學。依據“1+X”證書制度內涵,高職院校要強化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版塊。具體來說:一方面,豐富實踐項目類別。高職教師設計實踐項目時,既要圍繞“1”展開,也要合理地體現“X”特點,要讓實踐項目的類別豐富起來。比如說,設計“物流管理與信息化技術實踐項目”、“物流管理與人工智能實踐項目”、“物流管理與營銷策劃實踐項目”等,讓實踐項目達到“1+X”證書制度的標準,適應物流管理行業趨勢;另一方面,分層設置實踐項目難度。組織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時,高職教師可以結合“1+X”證書制度,分層設置實踐項目難度,例如:“物流管理基礎型實踐項目”、“物流管理提升型實踐項目”、“物流管理拓展型實踐項目”、“物流管理創新型實踐項目”等,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生也可以從“基礎型實踐項目”逐漸過渡到“創新型實踐項目”,不斷挖掘自身潛力。
3.結合“1+X”證書制度要求有利于完善考核機制。結合“1+X”證書制度中的理念和要求,高職院校如何優化物流管理專業考核機制?從“考核主體”來分析,“X”對應的領域不同,考核的內容不同,涉及的考核主體,也應該有區別。高職院校可以根據物流管理專業的“X”方向,邀請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組建成“多主體考核團隊”,對學生“X”方面的表現,進行細致地考核。從“考核角度”來分析,“1+X”證書制度強調全方面考核,多角度設置考題。這里的多角度,主要包含“專業理論考核”、“綜合技能考核”,以及“整體素質考核”。以“整體素質考核”為例,高職院校教師可以將素質教育理念,滲透到物流管理專業考題中,如:“物流人員與客戶發生糾紛時,如何第一時間緩解矛盾、解決矛盾?”對于這道試題的分析,學生不僅要運用專業知識,還要表達個人觀點,向社會展示一種健康的價值觀。
實施“1+X”證書制度的過程中,形式上的變革并不難,難的是本質上的變革。為了更好地推行“1+X”證書制度,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要意識到什么是保障性工作,比如說,“保障校企合作質量”、“保障相關評價體系”、“保障教學團隊進步”……具體來分析:
1.提升校企合作質量。“1+X”證書制度的滲透,不能只依靠高職院校單方面的力量,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要主動尋求合作伙伴。在這個過程中,“校企合作”的模式,值得進一步開發。為了更好地提升校企合作質量,高職院校可以建立“物流管理1+X校企合作制度”,具體包含:(1)多種合作項目。與不同的物流產業建立合作關系,設計豐富、新穎的校企合作項目;(2)多個合作領域。與物流管理相關產業展開合作,突出“X”版塊教育內容;(3)多主體合作模式。邀請物流領域專業人士進校園,分享一線資訊、專業觀點;(4)多互動合作模式。帶領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團隊走訪各個企業,在友好互動中推進改革,不斷地進行認知理念更新、教學方案更新。
2.建立相關評價體系。落實“1+X”證書制度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每一項細節,都可以不斷優化,高職院校要建立相關評價體系,在評價中進行優化。一方面,對學生的評價。以“1+X”證書制度為導向,高職學生是否涉及“X”方向內容?學習態度如何?學習成果如何?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可以圍繞這幾點,展開“1+X學生評價”,關注學生在“X”方向的學習情況,對于學生遇到的困難,以及心理危機,給予精準幫扶;另一方面,對教師的評價。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教師是否調整課程設置、教學設計?學生群體反饋如何?教學成果如何?這些問題,可以納入“1+X教師評價”之中。對教師的評價,可以傳遞積極理念,彰顯學校風采,推動“1+X”證書制度的落實。
3.重視教學團隊進步。高職學生探索“X”相關領域時,離不開教師的指導,高職院校領導要投入更多精力,關注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團隊的進步情況。比如說,高職院校可以定期組織“物流管理1+X證書制度教師研討會”,在不同階段,探討不同問題,深入分析1+X證書制度的落實情況,以及改進方案,保持教學團隊對相關工作的重視,并傳遞一些科學方法,加強“1”版塊與“X”版塊之間的互動、配合,逐步完善物流管理專業1+X教學體系。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可以組織一些活動,例如:“認知1+X證書制度-物流管理演講活動”、“1+X證書制度研究-物流管理征文活動”等,激勵教學團隊深入探索1+X證書制度,從中總結新觀點,創造新成果。
綜上所述,對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來說,“1+X”證書制度的實施,是一項積極舉措,將帶來深刻影響。為了更好地體現“1+X”證書制度的優勢,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要認真展開行動。具體來說:(1)基于“1+X”證書制度背景,增加融合型課程,科學調整課程設置;(2)依據“1+X”證書制度內涵,將更多資源用于實踐,強化實踐教學;(3)結合“1+X”證書制度要求,優化考核設置,完善考核機制。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要落實相關保障性工作,比如說,“抓好校企合作質量”、“抓好相關評價體系”、“抓好教學團隊進步”等。
引用出處
[1]李政.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背景、定位與試點策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解讀》[J].職教通訊,2019(3):36-37.
[2]王寧.物流管理專業校企融通課崗對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探索[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1,43(02):155-156+165.
[3]郭湖斌,王曉光,鄒仲海.新商科背景下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物流科技,2019,42(4):166-169.
[4]張.“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課程改革的對策探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5):9-12.
[5]蔣菲.基于產教融合的物流管理專業“1+X”雙證制人才培養模式[J].廣西教育,2019(6):25-27.
[6]李明.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4):239-240.
[7]王麗惜.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探討[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12):110.
[8]李學斌.現代學徒制下高職物流人才與企業無縫對接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3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