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 丁卓
隨氣候變遷,愈多國家將碳中和、碳達峰上升到國家戰略,提出無碳未來愿景。基于綜合考量,中國提出雙碳目標愿景。國家編制印發《關于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穩重推進央企在奉行國家雙碳目標中產生示范帶動效應。將綠色創新作為企業響應雙碳目標的方法,展現出傳統企業綠色創新所不具備的各種外部性特征。與一般企業綠色行為相較,綠色創新能夠減輕企業環境負擔,或在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目標發揮作用,順應政府環保導向[1]。因此,本文結合雙碳目標這一背景,依據新制度壓力理論,就政策規制與企業綠色創新的關系展開研究。
近些年,國內外學者關于影響企業綠色創新的因素的研究,集中在環境技術創新與企業綠色創新的關系、外部壓力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因素上。可將現有綠色創新驅動因素歸為:制度層次、組織層次和個體層次[2]。
首先,制度理論從制度層次出發,從外部視角認為制度壓力是驅策企業創新的重點因素,利于分析企業綠色創新驅動因素[2]。制度壓力源于利益相關者,一般分為規制、規范和模仿壓力。對企業而言,規制壓力多源于政府,規范壓力多源于消費者,模仿壓力多源于競爭企業[3]。
其次,資源基礎觀從組織層次出發,從內部視角認為組織基本特征、組織資源與能力等是驅動綠色創新的要素[4]。
最后,個體層次主要是基于高階理論,從內部視角認為高管認知等個體因素,即領導者個體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5]。
即便如此,上述研究仍有不足。第一,雖然考慮了內外部因素對企業綠色創新的驅動作用,但對來自政府層面的制度壓力的研究不夠細化。第二,經濟繁榮國家多成為國外學者的研究目標,但關于經濟落后國家的研究較少。國內學者雖然有對中國展開研究,但關于實現“雙碳目標”的中國下的企業綠色創新行為的研究較少,尤其在面臨強外部制度壓力的情況下。
因此,本文以中國正極力實現的“雙碳目標”為背景,基于新制度理論,從外部制度層次闡述來自政府的制度壓力,即政府環保導向下的政策規制與企業綠色創新的關系。
政府環保執政的重要任務體現在環保導向上,利用環保指標評估企業合法性和聲譽,以形成規制合法性壓力。政府在其轄區有承認或否定組織存在的權力以施加規制合法性壓力,企業通過綠色創新應對政府外部制度壓力,順應政府環保導向,減輕社會環境體制壓力,得到利益相關者認可。
首先,強制型制度壓力是政府環保導向鞭策企業綠色創新以產生綠色績效的手段。第一,事前控制體現在中央聯合地方政府將企業綠色創新行為上升至法律層面,制定行業標準等強制性法律規制,將政府環保導向納入企業評價體系,強制要求企業發展目標緊隨政府環保導向。第二,事中控制體現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嚴格規定企業碳排放量、能源消耗量。企業為符合強制性政策規定將適時調整企業戰略安排。第三,事后控制體現在政府行使監督檢查權力,執行環保法律法規,依規處罰違規違法企業,增加違法違規成本,企業為降低綠色違規成本而選擇綠色創新。
其次,政府環保導向利用激勵型制度壓力鼓勵企業進行綠色創新以承擔社會責任。政府通過財政環保支出、財政專項基金支出、環保稅立法、政府綠色采購和投資[6]等政策形式補償企業綠色創新行為增加的成本。激勵企業跳出“舒適圈”,利于企業超越環境規制,從自身出發多方式實現綠色創新[7]。
最后,政府環保導向利用扶持型制度壓力吸引企業進行綠色創新實現自身發展。政府通過政策導向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支持技術、管理創新等知識資源在行業內部流通,開展行業兼并重組行動,優化產業布局。
來自政府環保導向的政策壓力是企業綠色創新的主要驅動力。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H1:政策規制與企業綠色創新具有正向作用。

圖1 概念框架示意圖
本文選取滬深交易所A股上市的國有企業為研究對象,選擇2019-2020年期間國有企業的綠色創新專利申請量作為代理變量衡量企業綠色創新績效,并對初始樣本進行如下篩選:⑴剔除選擇期內帶有ST、*ST的樣本;⑵剔除關鍵變量缺失的樣本;⑶剔除控制變量缺失的樣本;⑷剔除非重污染行業,依據《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的相關規定和行業分類標準進行鑒別,《指南》規定火電、鋼鐵、水泥、電解鋁等14種行業為重污染行業。本文數據來源如下:⑴企業綠色創新。企業綠色創新的數據是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及手工分析網站檢索所得,源于國泰安數據庫。⑵政策規制。依據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的社會環境項目數量來衡量企業受到政策規制的壓力。企業數據源于國泰安數據庫企業社會責任報告。⑶控制變量??刂谱兞堪ㄆ髽I規模、企業人數、上市年限、現金流量水平,數據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傆嫷玫綐颖?17個。
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可以對研究內容進行客觀、系統量化并加以描述,是一種被廣泛應用于研究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綠色創新實踐等相關問題的方法。本文通過內容分析法挖掘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內容,以獲取企業綠色創新、政策規制等變量的信息,并通過相關研究標準將信息量化。
戰時的沂蒙山區,還有許多優秀的戰斗、支前群體:威震敵膽的徐敏山游擊隊、英勇機智的高金大隊、敢打必勝的張秀海民兵連、爭雄華東的朱富勝擔架團、譽滿魯中的隨軍劇團等等優秀戰斗、支前群體,他們用手中特殊的“武器”,支撐著勝利的希望,演繹了報國的決心,換取了戰士的生命,贏得了革命的勝利。
1.自變量:政府規制
于飛等研究表明企業實施綠色創新的主要驅動力源于政府規制,通過綠色創新滿足政府頒布的相關環保法規,從而獲取合法性和規避風險[8]。郭莉等人表明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項目與其在遵守環境法規上具有的自信和合法性地位正相關[13]。
2.因變量:企業綠色創新
本文借鑒于連超等的研究,從企業綠色產出創新的角度進行研究,使用(企業綠色專利申請數量+1)的自然對數衡量企業綠色創新。[9]陶鋒等的研究表明,較于企業綠色專利授權數量,企業綠色專利申請數量能更好地反映企業綠色創新績效和戰略導向[10]。
3.控制變量
鑒于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因素繁多,本文選取以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⑴企業規模。據徐建中等研究,采用企業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衡量[2]。⑵企業人數。據郭海等研究,采用企業總員工的自然對數衡量[11]。⑶上市年限。據賈興平等的研究,采用公司上市年份至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公布年份的年數衡量[12]。⑷現金流量水平。據郭莉等研究,采用現金凈流量/營業收入衡量[13]。
依據各變量的皮爾森相關系數:政策規制與企業綠色創新的相關系數為0.224,且在1%的顯著水平上顯著,這表明政策規制與企業綠色創新呈顯著正相關,假設H1成立。已知:除企業人數與企業規模的相關系數超過0.5,呈現高度相關外,其余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較小,部分變量間呈現負相關關系。
“雙碳目標”作為國家提出的重要發展愿景,對企業有方向標性質的指導作用?!吨笇б庖姟犯且幹坪图顕衅髽I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做好減碳工作、開展綠色創新,推動各行業尤其是重污染企業實現綠色安全生產,助力我國制造業實現“雙碳”目標。
本研究發現:“雙碳目標”和《指導意見》向國企施加了政策壓力。國企環境信息披露數量表明其取得的政策合法性地位程度,環境信息披露項目與受到的政策壓力、政策合法性正相關,研究證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項目越多,所受到的政策規制越嚴重,越傾向于進行綠色產出創新,即政策規制與企業綠色創新具有正向關系。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得到如下啟示:
第一,政策規制是政府實現環保導向的手段,是對企業的硬要求。從構念階段出發,政府應對國內市場具有充分認知,深入了解重污染行業,采用規范標準、科學思想構想政策規制的具體內容,包括違規行為的評判標準和指標、懲處和檢驗方式等及對綠色生產的激勵措施,使政策規制具有科學性、可行性。從執行階段出發,政府應將壓力施加各層各組織,層層落實,嚴格執行要求,使重污染企業逃無可逃。同時,實行政府對于綠色生產企業的激勵、扶持政策,真正發展綠色生產企業,激發綠色生產主動性。從反饋階段出發,政策規制應是有計劃、有步驟的長期長效行為,不僅關注執行和懲處階段,更需關注監管、復查階段,包括重污染企業改造成果、后續生產行為和福利支持等。故,政府需將政策規制一以貫之,轉化為壓力和動力,幫助企業綠色生產和承擔社會責任,獲取綠色生產紅利,改善績效,實現良性循環發展。
第二,政策規制是政府環保導向對企業施加的規制合法性壓力,是外部制度壓力。企業對于政策規制壓力的感知程度受到企業自身因素如管理者觀念等的影響,不同企業面對同種外部壓力表現出不同生產行為。故,企業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潛在政策規制風險做好預測和應對工作和加減法,采取遵守政策要求、引進綠色生產設備、申請綠色專利等措施,由資源密集型、代工生產向技術導向型、自主創新轉變,響應政府環保導向。杜絕“漂綠”行為,不以綠色創新為噱頭,不觸碰環保紅線,爭做綠色創新“領頭羊”。
第三,把握全球綠色生產、發展契機,順應“新全球化主題——綠色”發展潮流,督促“雙碳目標”實現,實現綠色制造和低碳經濟發展,取得全球化競爭優勢。
本文針對政策規制與企業綠色創新行為研究仍有不足,亟待解決。首先,本文沒有深入考慮在同一制度壓力下產生不同程度企業綠色創新行為的背后原因,缺乏對其他潛在影響變量的思考。其次,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為受“雙碳目標”直接影響的國有企業,可以將范圍擴展至重污染行業的其他企業乃至其他行業的綠色創新行為。最后,本文以重污染制造業企業為研究重心,但其他利益相關者同樣會受政策規制影響,如企業綠色生產行為對供應商發展路徑的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