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泗洪中學(223900)蔡金芝
傳統應試教育對學生思維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部分學生把歷史當成死記硬背的學科,主動探究的意識不強,學習方法死板,難以構建歷史知識框架。而高中歷史新教材加入了選修內容和文獻資料,學習材料更為廣泛,很多思考題需要學生綜合不同的歷史觀點來解答。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必須不斷改良學習方法,通過多種途徑來學習歷史,從多角度思考歷史事件,培養正確的歷史思維。
學習歷史可以讓學生了解國家的形成、科學技術的演變、制度的更迭等過程。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事件,可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愛國情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但當前高中學生在歷史學習方面還存在較多誤區,部分學生思維膚淺,不能透過歷史現象正確看待歷史問題、把握歷史本質,且自主探索能力較弱,缺乏鉆研精神,對待歷史知識不求甚解。例如,在學習商鞅變法的時候,部分學生只會背誦商鞅變法的背景、經過、內容、結果等,僅關注商鞅變法為秦國帶來的益處,卻忽略了其他知識,如廢除井田制對秦國百姓有什么實際作用,商鞅變法中有哪些思想是進步的,商鞅變法損害了哪個階級的利益,當時國際上是怎樣的局勢……如學生不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是很難進行深度學習的。
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部分學生學習歷史時過度依賴教師,而一些教師通常也會讓學生在課本上標注“背景”“意義”“過程”等字樣,并讓學生先背誦,再將每個歷史事件完整地敘述出來,但一些學生缺乏自主思考,常常混淆背誦內容,學習效果較差。高中歷史問題的答案具有固定化的特點,幾乎所有問題都可以找到標準答案。一些學生過度依賴答案,造成思維懈怠。在課堂教學中,這些學生較少主動學習,對于教師的提問,他們都是直接翻教材或者工具書尋找答案,生搬硬套,并不了解問題的本質。這樣的學習方式比較落后,這些學生沒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更談不上歷史思維的培養。在高考中,歷史題目大多以材料、短文的方式呈現,并不直接提問課本知識,但又與課本知識緊密相關,如果學生缺乏歷史思維,就無法在高考中游刃有余。
高中歷史相對于初中歷史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學生不但要掌握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之間的關系,還要挖掘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微妙聯系,梳理同一時期不同歷史人物之間的關系。當前部分高中學生存在思維狹隘、以偏概全的問題,不能對歷史事件進行系統化分析,所得出的觀點也比較片面。在論述歷史問題時,部分學生難以將同一時期的歷史事件進行融合,只會照抄照搬,不能做到全面且深入地思考。
高中學生的歷史思維問題長期存在,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部分學生早已養成了依賴教師的習慣,學習歷史只有死記硬背這一個方法,沒有養成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習慣,構建歷史知識框架的能力較弱。這些學生難以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解題中看到某個歷史事件的關鍵詞,只會聯想到該事件的發生過程、意義等,然后堆砌所學知識,不會對知識進行加工,對材料信息也不求甚解,甚至存在“字數多得分就高”的錯誤觀點。從這些現象不難看出應試教育對學生思維的禁錮。比如,某歷史材料解析題的材料為:“中國的革命由無數愛國者推動,他們希望看到一個嶄新的中國,社會底層的農民們希望消除舊有的階級差距……”問題為:“中國近代各個階級為救亡圖存所做出的努力有哪些?”有些學生看到“社會底層的農民們”,就直接寫出義和團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等,并展開論述,卻忽略了問題中的“各個階級”這個關鍵詞。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開拓學生的歷史思維,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學生存在思維惰性,只想知道正確答案,不想主動探索,缺乏歷史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歷史教師習慣為學生羅列問題、整理答案,缺乏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使得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較差,難以對歷史問題、歷史事件進行深度剖析,更不會提出質疑。這種學習是被動的、單一的、機械化的,不利于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作業設計等方面進行改進,以逐漸轉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態度,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歷史屬于傳統的文科,它與數學、物理等學科不同,學習過程不必過于嚴苛。教師要打造課堂新形態,營造良好氛圍,促進學生思維開發,并通過課堂討論等方式,讓歷史教學煥然一新。教師要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不打壓學生,鼓勵學生質疑,支持學生的創新性觀點。比如,在學習我國對外開放的相關知識時,學生需要掌握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背景、過程,還需要掌握沿海經濟開發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明確其歷史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讓學生結合歌詞和課本內容開展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梳理對外開放的相關知識。有些小組提出討論問題:經濟特區的建立有什么特殊要求?為什么會選定深圳、珠海等地?學生積極發表意見,有的說沿海地區擁有良好的交通條件,有的說這些地區氣候適宜,有的說這些地區便于開展對外貿易。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具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特點,教師可以在地圖上標注“環渤海”“長三角”“閩三角”“珠三角”等重要的對外開放區域,進而延伸至對外開放城市,讓學生了解內地省會、沿邊、沿江、沿海等開放城市,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經濟開放區,由點到面地理解對外開放的層次性。通過激烈的課堂討論以及地圖引導,對外開放的格局深深印刻在學生腦海里,使學生思維得到了發展。
高中學生對歷史缺乏興趣,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死板無趣造成的。教師應設法改變這一局面,用鮮活生動的教學內容打破課堂的沉寂,有效提高學生思維層次,推動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學習興趣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熱衷于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進行思考,從而提高歷史評價能力,增強學習記憶力。比如,教師在講解“兩極世界的形成”時,可以播放動畫片《那年那兔那些事》,讓學生借此了解世界格局,并對不同國家產生印象。該動畫片形象生動,賦予了國家動物的形象,其中很多動物的名字也頗有深意。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很多歷史內容,了解“冷戰”的形成,掌握這一格局對世界造成的影響。“冷戰”是超級大國之間的力量權衡;“冷戰”當中也有局部的熱戰,比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很多局部熱戰的背后是兩個超級大國的較量。通過動畫片播放和教師的講解,學生可以了解“冷戰”的作用,比如避免德國和日本再成法西斯戰爭的策源地,美國和蘇聯勢均力敵,整個世界的緊張局勢得以緩解,但是矛盾依然存在。此外教師結合現實生活,為學生呈現科技發展最前沿的動態,并將當下的技術與歷史相結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繼承性,以及“冷戰”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促進作用。
高中歷史教學從問題入手,并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確保問題難度的適中性,既可刺激學生深入思考探究,又不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最終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化接受為探索。如在學習美國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羅斯福,并思考:面對金融、工業和農業危機,可以采取哪些改革措施?人民的失業問題該怎么解決?學生結合我國歷史上的變法改革,綜合美國當時的發展危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建議。有學生從企業的角度去考慮,認為可以減免企業的稅收,降低貸款條件,促進自主創業,增加就業崗位。有學生從原材料的角度去考慮,認為可以對原材料價格進行管控,減少企業的生產成本,推動企業發展,從而增加就業崗位。還有學生系統論述了羅斯福興辦公共工程的做法,闡明了這一政策對國家發展、人民就業的好處。通過課堂討論,學生變得異常活躍,開始學會從不同方面考慮問題,思維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問題情境能夠幫助學生全方位理解歷史知識,搭建新知識和舊知識間的橋梁。教師在提問時需要注意問題的啟發性,減少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暢所欲言,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當學生提出的意見存在錯誤時,教師要及時予以糾正,并說明原因。這樣,學生才能恍然大悟,獲得思維的提升,避免在以后出現類似的錯誤。
想象是一種知識的加工方法,學生經過想象,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歷史知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加工和創造。如運用表格、圖片、動畫模型、人物故事等,激發學生聯想,讓歷史知識變得更加立體。比如,在教學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清明上河圖》,讓學生結合這一氣勢恢宏的藝術著作,充分展開聯想,進而了解中國古代大城市的發展狀況。教材當中也有相關的表格和插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這些表格和插圖,進一步總結古代城市商業發展和演變的特點。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可以引入商業祖師爺陶朱公的故事:他具有非凡的商業才能,他的經商事跡受到后人的廣泛歌頌。在商業被當作末流的古代社會,他卻成為人們口中的“圣”。通過人物故事,學生可以了解古代商業的發展歷程,同時形象思維得到有效拓展。為了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應引導學生透過歷史現象探索問題的本質,從多角度思考以下問題:重農抑商的社會形勢下,商業是怎么發展的?同一時期世界的發展狀況如何?“朝貢貿易”是否能夠促進民間商業的發展?學生只有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才能對歷史有更加深刻的把握,進而形成獨到的見解。
高中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如果僅依靠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學生則難以提升歷史思維,所接觸的歷史知識也只能是片面的,學習效果也將受到影響。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整合課堂內外資源,幫助學生提高思維活力,不斷開闊學生的眼界。在互聯網背景下,很多現代化的歷史學習資料被開發出來,這些資料融合了視頻、講解、現場表演、人物對話、文物展示等,并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可以讓學生跨越時間的洪流更加深入地學習歷史,從不同渠道了解歷史知識,對歷史事件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家事》是一檔以名人家庭傳奇為主的現場故事講述型節目,若將其與高中歷史教學相結合,便能讓歷史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全面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思維的活力。比如,在教學與秦始皇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從《家事》中提取《秦始皇的靈魂導師:李斯》的片段,將其作為課下作業讓學生觀看,滿足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需求,豐富歷史教學的形式。除了《家事》,教師還可以從《國家相冊》等紀錄片中選取視頻內容,或結合歷史教學網站,讓學生廣泛涉獵,了解更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而從名人的傳奇故事中體會百態人生,從神秘的歷史事件中感受社會的發展演變,不斷豐富歷史感悟,提高鉆研歷史、思考歷史的興趣。通過整合課堂內外資源,使學生可以從以往背誦歷史、抄寫歷史的狀態中解脫出來,采用更加靈活的學習方式,客觀地評價歷史事件、講解歷史人物,不斷增強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綜上,高中歷史新教材對學生和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部分學生歷史思維的弱點逐漸暴露出來,如思維懈怠、不求甚解、以偏概全等。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教學亟待改革。高中歷史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利用圖表、視頻等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啟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不斷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對教材進行延伸和拓展,注重整合課堂內外資源,搭建歷史和現實生活的橋梁,讓歷史學習更加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