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水
本文密切結合近幾年來部分中國新聞獎的獲獎作品,以及作者20多年的一線新聞采編經歷,梳理提高新聞質量、打造精品力作的創新性路徑,深入思考和探討如何將“四力”很好地融入到每一篇新聞作品中,以強化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優秀的作品首先要選題重大,體現題材的重要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從部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分析看,選題是否重大,占到總分量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說,有一個含金量高的選題,作者就已經贏得一半的取勝機會。
比如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唯有走在變化之前——從樂凱膠卷停產、泊頭火柴破產說開去》,評論說的是從兩個企業停產破產,來看河北工業企業應當如何面對新的市場競爭形勢,如何轉型升級,以及工業結構如何調整和優化。這個問題在全國都普遍存在,題材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且,這個選題放在全國性的國有企業改革以及經濟發展大潮中去觀察,分量十足,題材獨到,給人印象深刻。
第2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系列報道,全系列共38篇,報道以促進落實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宗旨,發現有代表性的、高素質的鄉村教師,展示甘為人梯的動人事跡和高尚情操,通過到現場、尋典型、講故事的手法,吸引社會各界關注農村教育、支持農村教育。此題材涉及面廣、關注度高、公益性強,牽涉全國廣大農村教師及學生切身利益,所以極易引起人們的共鳴,也因此成為評委關注的重點對象。
要做到抓住重大主題,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準確、全面、深刻地把握黨委的重大決策部署。好的主流報道、重大報道,首先是全局性的、戰略性的。比如在河北省會城市石家莊市,市委的重大決策部署都是牽涉全市全局的。通過深入地研究分析市委的紅頭文件、市委主要領導的講話、調研、市委專題會議等,可以很好地掌握市委近一段時間的中心工作,這對于做好重大報道、深度報道具有重大意義,對于重大報道和深度報道的選題、框架、采訪、編輯,對于深度報道的策劃、組織、編排,均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特別是重大報道或深度報道的選題,應當緊緊圍繞中心工作展開,應該從這些紅頭文件和主要領導的講話中去尋找、挖掘、分析。
而要抓住重大主題,必須善于思考,用腦用心。大腦是人類思考的器官,腦力就是分析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宣傳思想工作者的思考,是主觀意志下能動的思考,是有目的的思考,是為了完成使命和任務的思考,是弘揚主旋律的思考。很多事情不多想,想不清楚;不細想,想不透徹;不深想,想不全面。我們在一些新聞選題等重大問題上,有時候會失之浮淺、失于片面,就是因為沒有練強腦力,沒有多想,而是一想就脫口,一想就落筆。多過腦子,非常有益。這是部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給我們的一些啟迪。
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作品——《17名教師同出一家 40年培養萬名山娃》,此作品由我參與主創。我們選取一個太行山深處教師之家為范本,細致地呈現一個教師之家,堅持幾十年培育上萬山娃的感人故事。這個題材的選取,就是體現了眼力。
當時,河北的多家媒體先后報道了這個教師之家所在的教師村,但無人提及村里這個獨特的教師之家。后來我們了解到,這個村里的李書亭家,40年出了17名教師,孫子正上高三,也希望考個師范類大學,畢業后將續寫李家教師家譜。我們立即研判后認為,把這個教師之家堅持四十年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挖出來,可以折射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事業取得的重大成果,以一個“小家”反映一個國家,有分量感、縱深感。而且,可以完美地破解已經有多家媒體報道了教師村的尷尬局面,從而讓埋在沙里的金子發光。
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作品——《城市規劃“不折騰”開發建設“不濫權”——玉山一張規劃圖“接力”35年》,細看此稿,政治站位高,主題深刻,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可以說,是踐行“四力”的一篇精品力作。玉山是江西有名的“公園城市”,城市建成區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記者在采訪時敏銳地發現,玉山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山水抱城”的精品城市,得益于當地黨委政府對城市規劃的敬畏,35年來,這座城市始終堅守“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留住了城市特有的風格和“基因”,又提升了居民幸福感。這本是個靜態題材,但作者善于觀察、勤于積淀,練就了很好的眼力,能發現現象背后蘊藏的新聞價值,一把“抓”出來,就活了起來、動了起來,非常難能可貴。
眼力是什么?就是人的觀察力、發現力。要有準確的眼力,必須有精準的判斷力、辨析力。宣傳思想工作者的眼力,不是站在城頭看風景、站在大街看熱鬧,而是看的一線現場、故事細節、火熱實踐、斗爭風云、國家大局、世界大勢。練眼力的目的,就是要知你我、辨是非、分真假、斷美丑、看遠近。俗話說,心明才能眼亮。殊不知,眼亮也才能心明。眼亮是第一位的。練眼力就是要練到任你亂云飛渡,我仍火眼金睛。眼力不是視力,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后來的鍛煉、磨礪。
是否有好眼力,還有一個標準,就是要學會掂量稿子的分量。要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全市、全省、全國去衡量。也許你的作品在本地區有一定影響力,但是如果拿到全省、全國,和其他相近的作品比較一下,結果就可能不太一樣。換一句話說就是,自己跟自己比,感覺很好很厲害。但和同行比,和全國的同行比,可能就能比出一些問題來。來自全國的評委會用排除法,多中選好,好中選優,優中選精。一句話,沒有好的眼力,很難拿出有競爭力的作品。如果一篇作品沒有強大的競爭力,很難拿到全國性大獎。
用好眼力,關鍵在一個“深”字,表現在有很強的思想性、指導性和啟示性,能帶給人以思考和啟發。關鍵在挖掘到事實背后的事實,表象背后的真相,關鍵在入木三分的基礎上,實現論事入髓的境界。這是我們對新聞眼力的觀察和分析。
來看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農民卞康全一家三代守護五條嶺烈士墓70余載,收集836名烈士資料 替98名烈士找到親人》。文章說,卞康全家不遠處就是鹽南阻擊戰犧牲烈士安葬地——五條嶺。1947年,2000多名指戰員在戰斗中犧牲,由于戰事頻仍,先烈們連姓名都未能留下便被匆匆下葬,堆成五條長嶺。卞家三代人守護五條嶺烈士墓,70多年不曾離開。文章說,卞康全還不圖名利,為無名烈士尋根、為烈士親屬尋墓。
可以看到,作者為了挖掘背后的感人故事,多次趕到卞康全所在的村、鎮,深入一線采訪,掌握大量事實,挖到了很多不為世人所知的珍貴信息,為打磨精品提供了先決條件。記者腳下沾滿泥土,為其作品奪得大獎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作品——《礦工組長的551條短信》,記者來到陽煤集團一礦,從班前會到下井,再到升井,歷時14小時,體驗了煤礦工人的酸甜苦辣。冰冷潮濕的“窯衣”、昏暗悠長的巷道、艱辛苦重的工作,通過深入基層,記者親身感受并深入挖掘了感人的溫暖小事。幾條短信折射出的是家庭溫情,折射出的是一線職工對安全的敬畏。
腳是用來走路的,有路就有方向。宣傳思想工作者要不停步,在路上心里才有時代;要往基層去,到基層心里才有群眾;要在現場,在現場心里才有感動。在路上才能有底氣,到基層才能找到好課堂,在現場才能查實情、動真情。腳是用來站立的,站在哪就是有立場。宣傳思想工作既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更是政治性很強的工作,最根本的是要講政治立場,就是要始終站在黨的立場上。不僅要站住,而且要站穩,就是要保持政治定力。
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見字如面”23 年》,通過一對平凡夫妻23 年共同寫下的“家庭日記”,展現平凡職工情感的“最美留言”,通過記者準確、客觀、樸實的文字,恰到好處地得以呈現,不虛浮、不煽情,平實中飽含感情,用每一個字呈現每一份情,很好地傳遞了社會正能量。
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走近科學家》系列報道,共14篇報道,生動講述科學家絕對忠誠黨的科技事業,踐行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其采編方式和寫作手法的創新,為今后對科學家、科技人物、科技工作者的報道提供了全新的參考藍本。
宣傳思想工作者手中最重要的武器就是筆,練腳力、練眼力、練腦力,最后都要通過筆力來體現。筆力,看起來是一個語言藝術,本質上是個文風問題。文風改到位了,筆下自有千斤力。筆力來自真實,也來自平實;來自真情,也來自鮮活。宣傳思想工作者講也好、寫也好、演也好,都要嚴守真、平、情、活的準則,不虛不假,不冒不夸,不空不泛,不乏不鈍,如此,宣傳思想工作才能更有凝聚力、引領力、感召力和穿透力。
總之,在把“四力”融入作品的策劃、采訪、寫作中時,須立足幾個字:一是“高”字。就是站位高,站在全局的高度來具體操作文章的框架和內容。二是“新”字。就是文章的切入角度要新穎,體現它的新聞性、可讀性。三是“深”字。就是反映的內容和信息,全部是經過精心整理過的、梳理過的、提煉過的,要有思想性,而不是只對現成的材料進行簡單的黏合和增減。好的深度報道不能只是物理黏合,必須經過深度的化學反應、通過記者平時積累的功夫,將報道的核心思想真正體現出來、凸顯出來,給人以思考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