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俊燕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更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但仍有部分教師傾向于采用傳統方式,即教師領讀、學生跟讀的方式完成閱讀教學任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引領提高閱讀水平是廣大教師的工作重點。將群文閱讀應用于初中語文課堂,向學生推薦優秀文章,可以引領學生對比寫作特點,總結各類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進行群文閱讀教學呢?
群文閱讀可將多篇關聯性較強的文本提供給學生,其相比于單篇文章可提供更多信息,拓展學生視野,豐富知識儲備。隨著初中生積累越來越多的知識,也可活躍思維,深刻領悟文章內涵,在交流探討中碰撞思維火花并產生獨到見解。相應地,教師也應緊抓教學契機,給予學生鼓勵與表揚,讓學生分享成功喜悅與獨特感悟,隨著興趣種子茁壯成長,碩果累累,枝繁葉茂。在此基礎上,學生也可自主閱讀,收獲成功的喜悅,更加熱愛閱讀。
新課標明確指出,在三年的時間內,初中生要閱讀超過260 萬字的課外文字,至少每年閱讀兩部名著。為達成上述目標,教師可引入課外素材。但是,初中生已開始面臨較為繁重的學習任務,多數學生只能將精力與時間集中于課本,其知識面相對狹窄。而群文閱讀恰恰可解決該類問題。群文閱讀既涵蓋教材文本,也吸納大量課外拓展讀物,有助于學生以一帶多地閱讀關聯性較強的文章,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開闊學生的眼界。
傳統的閱讀教學僅僅設計相對單一的問題,雖有助于訓練思維能力,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群文閱讀可以提供一組文章,充分呈現多篇文章的特點。同時,教師可從多角度設計問題,增強問題的挑戰性;不但要引導學生縱向思考,還應橫向對比,探索問題的答案。簡而言之,群文閱讀可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注重選擇具有較強關聯性的文本。教師應精挑細選閱讀素材,為群文閱讀課堂注入生機和活力。同時,教師還應深入分析學生閱讀的實際情況,明確教學目標,考慮閱讀篇幅、閱讀題材等因素。換言之,教師應把控群文閱讀的層次性、目的性,借助分析、對比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比如,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各單元均有明確的主題。如七年級上冊選取了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圍繞該文本,教師可將《麥琪的禮物》《變色龍》等經典小說提供給學生,鼓勵學生找尋文本內容的主題思想與共同線索。再如,九年級上冊的《鄉愁》表現的是思鄉主題,那么,教師也可推薦學生閱讀魯迅先生的《故鄉》,有機結合課內課外文本,深化學生的認知。通過創建行之有效的群文閱讀課堂,幫助學生溫故知新。
為保障群文閱讀的實施效果,教師應做好議題選擇。議題主要是指群文的主題或討論的話題。每組文章均涵蓋一個或多個議題。優質的議題可以強化學生的體驗,調動其閱讀興趣。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文本內容的角度。如,在閱讀七年級上冊的《紀念白求恩》時,教師可將諸葛亮的《誡子書》,讓·喬諾的《植樹的牧羊人》,莫頓·亨特美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提供給學生。這些文章均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不但總結了人生哲理,也贊揚了人物的美好德行,蘊含著大量與修身養性密切相關的內容。將這些文本放在一起,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高尚品格,塑造其人生觀與價值觀。
現行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都是以主題來劃分單元的,這也為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巨大便利。在人世間的情感中,親情最普遍,也最美好。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的《荷葉母親》《金色花》《秋天的懷念》時,教師可立足這些文本,從多種角度向學生講解親情的動人與真摯之處。有些課文采用了鮮明、直白的情感表達方式,而有些課文則相對深沉含蓄,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認真閱讀品味。圍繞上述文本創建群文閱讀課堂時,教師應注重帶領學生朗讀,深化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讓學生逐步體會文本的思想情感,深化其對于親情的感受與認知。
七年級教材將《秋天》《濟南的冬天》《春》編選到一起,上述文本由何其芳、老舍與朱自清三位先生所著,三篇文本均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在創建群文閱讀課堂時,教師可立足于《春》帶領學生了解如何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創作文本。在完成講解任務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對其他文章進行閱讀,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回答下列問題:“課文采用情景交融方法闡述了何種思想情感?課文將情景交融方法應用到哪些地方?”上述問題有助于學生學習如何運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再結合所學的情景交融方法了解文章內涵,以強化群文閱讀的效果。再比如,在文章創作中,欲揚先抑是常見的寫法,其主要特征在于先貶低再褒揚。欲揚先抑的手法可增加文章的波瀾性,讓故事情節起伏并形成鮮明對比。在閱讀過程中,欲揚先抑也有助于讓讀者產生恍然大悟之感,深化讀者的認知。例如,七年級下冊的《阿長與〈山海經〉》,即運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為進一步引領學生學會如何運用欲揚先抑的方法創作文本,教師在完成《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任務后,可組織學生對比閱讀楊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楊禮贊》及賈平凹的《丑石》,上述多篇文本均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方式。通過引領學生對比閱讀,可深化學生的認知,幫助學生清晰地理解文本的寫作手法。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偉大作家,其文章大多意蘊深刻、憂憤深廣、用筆犀利,塑造了許多悲劇人物形象。如《孔乙己》塑造了落魄書生的形象,表現了他自命清高,死要面子,迂腐麻木,高人一等,又好吃懶做的性格特征。文章還描繪了生活清苦的“短衣幫”,這些人對身處底層的孔乙己毫無同情與憐憫,反而處處嘲弄。魯迅用簡單的筆觸表達了自身對于兩類人物的情感;既哀其不幸,也怒其不爭。在完成《孔乙己》的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將魯迅先生的其他文本合并在一起創建群文閱讀教學課堂。如教師可以選擇《祝福》《阿Q 正傳》《示眾》《藥》等小說。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鼓勵學生分析上述小說均描繪了哪些人物形象,他們都擁有何種特征?同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深入思考文章為什么要描繪這些人物,其創作意圖何在?在群文閱讀中,教師還可帶領學生深入討論小說中的看客所擁有的冷漠、無聊、麻木、愚昧、庸俗的心理共性,他們對于弱者冷嘲熱諷,極盡挖苦之能事,毫無同理心與同情心。看客的表現無疑是將鹽撒在弱者的傷口上,從他人的痛苦中獲取快樂,在無聊的現實生活中尋求刺激,滿足好奇心。在創作小說時,魯迅先生并沒有花過多的筆墨去描繪看客的形象,卻使看客的形象深入其靈魂內核。通過創建群文閱讀課堂,帶領學生閱讀文本并分析探討,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理解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強化其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教師應深刻了解群文閱讀教學對于初中語文的積極意義,通過選擇關聯性較強的群文閱讀文本,從作品內容的角度開展趣味閱讀教學,立足于情感主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針對寫作手法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從作家的角度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通過這些具體的措施,可以強化閱讀教學的效果,充分發揮群文閱讀教學的優勢,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