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小平
初中語文教材是開展語文教學的重要依托,教師要帶領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挖掘,做到“帶著課本走向學生”,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課本”,讓學生圍繞文本的核心價值進行解讀。
王榮生教授曾經說過:“文本在選入教材之前,僅僅是作為信息交流的載體,或者是傳達一種事實的信息,或者是傳達一種思想情感的信息,是作為一種社會閱讀客體而存在的。”由此可見,選入教材的文本與生俱來的價值就是為社會傳播信息,其本來面目是迎合人們閱讀需求、獲取信息的社會文本,其價值可以進行更為精確的分類:(1)知識傳播價值;(2)情意交流價值;(3)消閑價值,以上三者共同構成了文本的原生價值。
文本的教材價值主要體現在文本在入選課本時,需要經過編者對其進行信息、內容的二次加工,編者按現行的教育方針政策,結合當前青少年的心智、語言發展水平,為文本的內容和課程設置進行總體規劃,對文本的原生價值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以使其適合初中學生的學習與理解。
文本的教學價值來自于學生閱讀能力的起點,它與語文核心素養息息相關,學生要通過基礎的閱讀活動將自己的學習目標擴展到語言文學的建構層面、思維層面、審美層面、創造層面、文化層面上來,通過提升文本解讀的能力有序地實現學習目標的逐步躍遷。文本的教學價值就是在這些目標的具體體現。
阿道爾夫·第斯多惠說:“一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老師教人發現真理。”新課標中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要求初中學生學習語文應該掌握文本解讀能力,準確地從漢語言文學中汲取營養,準確分析文本中的話語形式,從話語表層之下洞察作者的真實意圖;在運用語言方面,學生能夠準確、恰當地傳情達意、溝通交流。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穿透話語的表層意義,教導學生培養觸摸文本、體味語言并發掘文本內蘊的探究性閱讀能力。
科學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提升學生的體驗感,學生從熟悉文本內容入手,循序漸進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通過傳授圈點、勾畫、批注等學習方法,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掌握正確的解讀方法,獲得閱讀的感受與體驗,激發學生深入揣摩文理的興趣。
提取文本價值是歸納總結的思維過程,它將原生價值與教學價值建立統一關系,通過文本解讀領會蘊藏在其中的教學價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文本為基礎,以課標為指南,以學情為依據,建構文本解讀的具體思維過程,提高學生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品質。
教師要讓學生學會體會文本的環境描寫,在特定背景下理解文本語言,分析思想內涵,從而走進作者的感情世界。例如《偉大的悲劇》:“當初,他們一想到自己所進行的探險是人類的不朽事業時,就有超人的力量。而現在,他們僅僅是為了使自己的皮膚不受損傷、為了自己終將死去的肉體的生存、為了沒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爭。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與其說盼望著回家,毋寧說更害怕回家。”這樣的敘事性描寫,表現了在大雪紛飛的環境中,達成了目標的探險家們卻沒有感到勝利的喜悅,沮喪之情溢于言表,一種悲劇性氣氛被烘托出來。
文本探究是在學生在初步閱讀后進行的實踐性活動,通過細節來挖掘隱藏在文本中的文字魅力,學生關注這些細節就是融入語境的開始,也是發展閱讀思維的生發點。例如《偉大的悲劇》中描述的威爾遜博士,“在臨死的時候,雪橇上裝載的不是食物而是用于科學研究的礦石,臨死的時候還不忘記科學研究任務。”這段文本從一個探險隊成員的身上截取事例,使整個探險隊的精神力量躍然紙上。
讓學生把自己轉化成作者的角度,體會作者的心情,例如《太空一日》中開篇寫道:“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死亡是離初中學生生活很遙遠的事情,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課文中楊利偉的心情變化,從“我全身用力,肌肉緊張,整個人收縮得像一塊鐵”入手,讓學生體會這種巨大的精神壓力,從而完成與文本環境的情感融合,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涵。
自讀是文本解讀的起始,也是基礎。初中生的心理發展很不平衡,即使是一個班級的學生也會出現在知識、習慣、領悟等方面的差異性,因此,一些學生常常會偏離教師推薦的自讀方式,轉而選擇適合自身的自讀方式,這是教學實踐中的常見現象。對于此種現象,教師要理解并加以尊重。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逐漸掌握和形成適合自己的獨特的自主閱讀方式,不要追求千篇一律。
引導是文本解讀教學的前提條件,要將教師的“引”與學生的“學”安排好適當的教學強度。“引”的成分多了,就變成了霸權式的講授,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束縛,“引”的成分少了,學生就會產生漫無目標之感,影響文本解讀的效率。所以教師的引導應該嵌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在學生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時適時地出現,針對學生的自讀基礎和學習狀態進行點撥,起到解惑的作用。
拓展訓練是文本解讀教學的關鍵,在拓展與遷移過程中學生能夠完成必要的知識積累,對新舊知識與單元間的文本關聯知識進行整合,從而豐富解讀文本可用的信息資源。學生解讀的文本在初期屬于孤立文本,從中所獲取的信息一般是單線式的,而拓展訓練中包含了比較文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學生的文本比較研究能力相對較弱,這時教師的輔助作用就彰顯出來了,要幫助學生解決知識整合方面的問題。
運用是檢驗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標尺,也是檢驗學生文本解讀效果的一面鏡子,因此它適合作為文本解讀教學的核心目標。檢驗學生文本解讀與運用能力可以從口語表述和運用文字兩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價。教師重點要在學生的運用過程中觀察學生對文本信息的梳理與抽象能力,觀察學生解析文本是否出自自己的主觀意志,如果學生真正掌握了解析文本的能力,就會為他們日后探究性地解讀文本積累一定的經驗。長此以往,就會為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初中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抓住文本解讀的本質。許多初中學生的生活閱歷、認知水平、閱讀能力還不是很成熟,因此初中學生不能完全離開教師的指導而獨立進行文本解讀。教師作為文本解讀教學的主要引導者,最適合的教學環境還是課堂,教師要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文本解讀方法與技能的啟發、指導等,貫徹授之以漁的教學原則,幫助學生掌握熟練的文本解讀方法,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