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瑾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高中語文教師開始重視對不同教學模塊的專項質量提升,而其中又以對寫作模塊的研究投入最大。基于對這一變革趨勢的客觀認知,筆者結合個人的工作經驗和相關研究成果,以素材積累和運用為切入角度,對高中寫作教學進行初步的探討。
素材是構成一篇作文的“細胞”,沒有豐富真實的素材就不可能誕生有質量的作品。不少高中生作文給讀者帶來千篇一律的感覺,其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沒有積累有質感和應用效果的素材。因此,教師首先要在學生的素材積累上采取更為多元的引導手段,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儲備,讓學生在寫作時言之有物。
生活是文學之母,所有經典的文學作品均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和品讀,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在互聯網文化和智能移動設備日益普及的今天,許多高中生都喜歡通過網絡中的“快餐文化”來了解世界、放松自我,而對自己身邊的人、事、物卻失去了基本的興趣和認知,從而導致他們在寫作時感到“大腦空空”。經過十余年的積累,高中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生活圈”,這就成為開發寫作素材的一座寶庫。據此,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入符合學生生活經歷和趣味取向的生活元素,鼓勵學生多留心觀察、品讀自己身邊有趣的事情、有個性的人物,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和樂趣。如此一來,學生就有了真實的寫作素材,創作出的作品也就能體現出更強的真實感和生活氣息。
比如在《講臺上的引路人》這一類命題作文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幾位老師有哪些性格或外貌上的特點,如,數學老師戴著一副厚厚的眼鏡,英語老師總喜歡穿高跟鞋,體育老師的性格豪爽,等等;而后,教師便可再次引導學生想一想,這幾位老師由于他們的這些特點都發生過哪些有意思的事,如,數學老師因為忘戴眼鏡,把同學當成老師聊了好久的天,英語老師因為走路的“噠噠”聲而有一個“發報機”的綽號,體育老師曾經因為大嗓門嚇哭過剛轉來的女生,等等。這些均可成為作文中描寫部分的絕佳素材。
優秀作文必然有學生自己的獨到見解,然而對于前人優秀成果的繼承和借鑒也是不可或缺的。凡是能夠被傳為經典的文學作品,除了對各種寫作技法的高超運用外,也必然融入了作者的奇思妙想和對自己人生經歷的藝術加工。也許高中生還不能對一部名著的思想形成深度的理解,但必然可以為其中極富感染力和代入感的情節所吸引,而后者就完全可以成為豐富學生寫作素材的寶庫。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積累素材時,一定要充分重視對文學作品內容的挖掘和利用,選擇一些符合學生興趣、理解水平及寫作任務要求的名著,引導學生開展深度閱讀,鼓勵學生其中的故事、人物或手法進行加工和吸收,以便在今后的寫作中靈活運用,為自己的作文增色提質。
例如有關“親情”和“感恩”的作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讀一讀傅雷的《傅雷家書》和森友治的《家庭日記》;涉及人物形象刻畫的寫作,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從魯迅的《吶喊》或高爾基的《我的大學》中尋找思路;對于要求在情節上體現曲折和故事的創新性的作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借鑒莫泊桑的《羊脂球》和卡夫卡的《變形記》里的相關情節;等等。
靈感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奇妙事物,但是它似乎特別青睞于青少年。高中生從來不缺乏奇思妙想,可惜的是,很多高中生并不擅長及時捕捉這些靈感,也鮮有將之融入到自己寫作中去的意識。對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隨時記錄自己奇思妙想的好習慣,為寫作建立起一座不斷更新的“頭腦寶庫”。在遇到相關作文題目時,學生便可以從這座“寶庫”中迅速篩選出合適的靈感并將之轉化為明確的思路。
比如在進行《穿越未來》的寫作指導時,教師不妨先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什么感到不方便的地方,如“家離學校太遠,一不小心就會因堵車而遲到”“回家時間太晚,父母還得給自己做飯,有些于心不忍”“背書太痛苦了,經常熬一個晚上也記不住多少”等等;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大家想一想,未來可以發明哪些新的技術來解決自己的這些煩惱,如“超空間穿梭儀”“一鍵烹飪機”“知識速溶咖啡”等。
積累寫作素材只是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第一步,如果只重積累而不重視對運用的拓展,學生也難免會在寫作中陷入“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的窘境。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積累素材的同時,也要提高學生運用素材的能力。
許多高中生所接觸的閱讀篇目仍以記敘文為主,而日常寫作訓練和高考寫作也大多是為記敘文“量身定做”的。盡管記敘文從寫作能力的鍛煉上看有著較強的應用效率,但并非所有的話題都適合以記敘文這種體裁來應對,完備的寫作素養也由較強的文體駕馭能力組成。所以,教師應當在保證記敘文寫作指導的基礎上,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嘗試更多的文體寫作任務,一方面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另一方面也可針對不同體裁對學生的素材儲備進行更為細致的分類,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
例如對于“父愛”這類比較傳統的寫作命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準備的素材羅列出來,然后調整不同素材的搭配來展開不同體裁的創作。如在素材的敘述中融入大量的修辭成分,省去一些非必要的情節性內容,對文句做精心雕琢,用現代詩歌的形式完成寫作;降低對話在文章中出現的頻率,代之以更多的自我獨白和具有情感烘托效力的環境描寫,讓作品具有散文的韻味;或者將故事情節中一些線索性內容做“淡化”處理,使之成為“伏筆”,使作品呈現出小說的味道;等等。
風格是一種很難用言語詳細解釋的概念,但是它卻可以讓一篇文章呈現出不同的感覺,并給讀者帶來細致而微妙的影響。不少高中生的作文都會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很強的“雷同”性,而這種雷同除了會表現在故事情節的安排和角色形象的刻畫上,還會體現在寫作風格上。如說起“往事”,總是將過去寫得非常美好、質樸,而對現在卻“大倒苦水”;寫“母親”,總是大搞“眼淚文學”,讓母親成為每天吃苦、永遠受累的“苦情女主”;提到“未來”,則又如同“打了雞血”,羅列各種勵志口號,把未來描繪成陽光普照的“圣地”……教師要幫助學生打破這種成規,引導學生針對同一題材有著不同的表達路數,讓學生首先選擇希望表達的事件和人物,而后根據事件、人物的類型來選擇與之匹配的風格,如此方可使學生的作品在具備真實感、感染力的同時,又能彰顯出自己的個性。
以上面提到的“母親”這一話題來舉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用相對輕松、詼諧的文風,讓學生試著寫一寫自己和母親相處時所發生的趣事、奇事,用幽默的筆觸來顯示出母親對自己的關愛。比如,自己的母親似乎是一個“長不大”的“女孩”,特別喜歡看催淚的韓劇,有時甚至會哭到需要自己去哄她;有一天,自己一邊安慰著哭得稀里嘩啦的母親一邊調侃:“媽,你咋還和小女生一樣啊?”而母親則嘆了口氣,笑著說:“媽媽要真是小女生多好呀,這樣就能陪你走得久一點了。”
文學創作是一種對情感的真實流露,更是一次自我抒發的過程,理應具有很強的代入感和觸動力,使作者、讀者獲得同步的情感共鳴和精神洗禮。教師要不斷加大對學生寫作素材積累和運用的指導力度,圍繞寫作素材的多元積累和多向運用等主題強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幫助學生學會寫作、用好寫作、愛上寫作,在訓練和考試中寫出更有情感內涵和情節質感的佳作,從而為他們今后進一步的語文學習和綜合文學修養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