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斌
語文與時代生活息息相關,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從時代生活中來,又到時代生活中去。新高考越來越要求考生在注重個人品質的同時,更要開闊視野、了解社會、關注國家,做一個有時代生活使命感和責任擔當的公民。這就要求學生要學會傾聽時代生活的足音,把握時代生活的脈搏,跟著時代生活的節奏,用心感悟時代生活和體驗時代生活,為時代生活而歌,為時代生活而唱。《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在新的時期,黨的教育方針進一步完善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一方針,加入了“社會實踐”的內容,時代特色鮮明。每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往往都有這樣的特點:時代主旋律鮮明,生活氣息濃郁。所以語文教學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關注時代主題,融入時代生活。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材內容與時代生活顯得相對滯后。當今社會,各個方面都在飛速發展,特別是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學生接受知識的范疇越來越廣,他們接受知識的動態過程也日新月異。而教材作為一個相對穩定的知識庫,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現在的統編版高中語文課本,不能及時反映出時代生活信息,稍顯滯后。在一個信息爆炸的大數據時代面前,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的,現有教材無法滿足現實生活中每個學生的需求。目前學生學習主要的主要資料來源是教材,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教材,學生的學習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如何彌補教材內容的缺陷,更好地讓教材為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服務,讓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發展,非常有必要根據學生實際,適當融入時代生活,關注時代主題。
語文雖然屬于文學范疇,但語文教學與文學創作一樣都會受社會生活的影響。高考評價體系明確將立德樹人作為高考的根本任務,就會有對學生洞察社會生活能力的考查,有對學生社會價值取向的責任引領的考查,而時事政治是屬于時代生活的,所以歷年高考語文試題都關注現實生活,體現時代主旋律,體現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認識。比如: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全國甲卷語文作文以黨史入題,將黨史的學習融入學生的思考和表達,作文材料更是在學黨史傳精神作有為之人的要求中,讓學生思考個人與時代以及國家之間的關系。做一個關心國家大事的人。因此,高中語文教學只有融入時代生活,才能適應新高考形勢的發展。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唐代詩人白居易是這樣說的。要使一篇文章既有文化內涵,又體現出時代特征,學生就要關注身邊所發生的事,以高中生的視角和感受探究事情發生的根源,寫出來的文章才真摯動人,文章才富有時代生活特點——這是近年高考滿分作文給我們的啟示。世界風云,變幻莫測,隨著新聞時事的大量涌現,學生要及時關注時事動態,搜集時事材料,積累時事素材,這樣,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體現他們對時事生活的關注,又讓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文章的時代特點更有鮮明,當代主旋律思想更加凸現。所以高中語文教學只有體現時代主旋律特點,學生富有時代感的作文才會備受老師青睞。
語文教材的相對固定性和滯后性,極大限度地制約了教學內容的質量和時效。現代先進信息迫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做到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教材,極大限度地關注時代生活,與時勢同行,與時代聲音共振,讓學生閱讀內容和學生經驗達成一致,有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感受時代的最強音,感受時代的脈搏,共振時代聲音。比如《寡人之于國也》一課中,孟子在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問時,指出“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斧斤以時”“五畝之宅,樹之于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實”。這些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理念,其實與現代蘊含著豐富內涵的注重自然環境保護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當今,重視和發展三農是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孟子提出的主張雖然比較樸素,但它和現代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治國理念是一致的,與社會發展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在教學中,筆者先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獲得對古代的“入世”思想的第一印象,接著拋出一個問題“古代與現代的治國理念是怎樣融合發展的?”這樣,學生通過積累的現代信息,對兩種治國理政理念做比對分析,既消除了時代的距離感,又深入地理解了課文,而且還從認知上獲得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他們的閱讀、探索、思考的興趣會大大提高,思維品質也得到了提升。可見,富有時代生活特色的、與教材相關的內容,可以彌補教材的某些缺陷,使語文教學永遠保持無限活力。
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的時代性、人文性和知識的系統性,必修二有一個單元是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所以要引進時代生活,把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時事、熱點用到教學上,另外,由于教材中課文所透露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學生需要一個獲得知識的大環境,這就需要我們把語文放在一個時代大背景下,對現有的教材進行挖掘、引申和拓展,通過一些有效的途徑,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比如教《蘇武傳》,由于年代久遠,學生歷史意識不夠強,為了讓學生理解英雄的內涵和意義,先把蘇武界定為英雄。在講《蘇武傳》這篇文言文之前,先讓學生觀看戰爭主旋律作品《長津湖——水門橋》,讓學生明白,一個國家要有意氣,一個軍隊要有士氣,一個人要有志氣。國家需要英雄,生活需要英雄,但凡英雄人物,他們可以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而舍棄一切的,偉大的中華民族至今不屈不撓、勇立世界,靠的就是偉大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氣概。哪怕在和平年代,英雄的精神對我們仍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看完影片后,學生的感觸特別深,他們明白,不管是戰火紛飛還是歲月靜好,還有英雄在為我們負重前行。所以,學習課文《蘇武傳》的時候特別的認真,學習效果也特別好。所以,要使學生獲得對一篇文章以及一個人物的認同感,我們先從情感上進行感染和熏陶。要達到預想的教學目標,教師就需要精準聯系時代生活,多角度挖掘教材新意,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獲得不同的認知。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從2018 年全國卷三卷《改革開放三部曲》、2019 年全國三卷漫畫作文《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到2020 年全國三卷《如何為自己畫好像》、全國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再到2021 年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等,它們共同的一個特點,就是緊貼社會社會,積極反映國家主題,引導學生以參與者的身份體驗歷史,感受時代,思考未來有。而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關注熱點,進行廣泛閱讀的時間不多,進入社會實踐的機會也少,這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寫起作文時總找不到或者找不準符合材料的能夠證明觀點的典型性事例。由于新鮮材料缺乏,創作空間極為狹窄,缺少鮮明的時代特色,學生難以寫出富有創造力和個性特點的文章。因此寫作教學,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寫“真作文”,讓學生融入到真情景中,做時代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放眼世界,盡可能多地利用周末、節假日接觸社會,體驗生活;通過多種渠道,關注生活,把握熱點,了解現代社會,探索時代價值觀,把掌握的寫作素材巧妙地融進作文中,讓強烈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作文中體現出來,樹立正確的三觀。針對“五項管理、雙減”政策,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作文題:
2021 年,教育部提出重點加強中小學生的“五大管理”,即“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有人說,真是小題大做;有人說,管也沒用,“減負”喊了這么多年,結果不減反增;有人說,早就該嚴管了,不僅影響了學生的生命成長,而且阻礙了國家發展。對此,你怎么看?
請結合生活實際發表你的體驗或感悟,寫一篇字數不少于800 字的作文。
時事政治具有高度的時代敏感性,它在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家國情懷等方面起著引領的作用。高考是最大的政治,命題必須反映國家意志,弘揚時代精神,教師應該以富有時代特色的思想情感去觸動學生,引時政清風進入教學,讓學生寫出血肉豐滿、思想深刻、個性鮮明的文章。
當前高考,時代生活情境融入到試卷中。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強,希望能在語文教學中跟上時代的節奏,感受鮮活的生活氣息,與時代同進步、共發展。比如,智能手機讓微信走入了千家萬戶;網絡購物與人們的生活緊密關聯。人們常常在過年過節發微信表達自己的祝福,微信中包含著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它滲透在社會、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語文教學要與時代生活相結合,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這樣的社會實踐:給自己的親人、朋友、老師、同學發微信,然后收集優秀的微信,接著交流、最后分享。這個事關學生生活學習的活動,理所當然地得到學生的青睞,因為學生在微信既感受到的獨特魅力,又傳達了可貴的親情,溫暖的真情。可見,新形勢下,時代生活情境會更巧妙地融入到高考試題中,反映時代的特征,彰顯時代的主題。
教師可以搜集、整理一些時政專題素材,印發給學生閱讀,讓學生了解身邊發生的重要時事,學會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比如元旦后印發《習近平總書記2022 新年賀詞》,觀看微視頻《這是2021 我們的共同記憶》、《我眼中的2021》、《再見2021,你好2022》。2021 年東京奧運會結束觀看《人民日報》新媒體的微視頻短片《聽!奧運賽場“少年中國說”》,印發最新刊登人民日報的時事評論文章,及時發布2022 年冬奧會的新聞等等,增加學生作文觀點的時效性、現場感,讓學生多聞窗外事,心系國與家。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高考形勢的發展,語文應該與時代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有意識地把時代生活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做時代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親近時代,貼近生活,關注國家,使語文更有魅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