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艷華
在學科教改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學引導的有效性,助力學生開展高效學習,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學習能力、學科素養,是現階段一線教育教學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這一問題也是本文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現階段,高中語文教師應用問題教學法開展閱讀教學,應轉變教學觀念,通過對問題教學法的系統分析,側重于優化教學實踐的各個過程,總結出一套具備可操作性的問題教學法實施策略,用以更好的指導閱讀教學實踐。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問題教學法,教師若想提高問題對學生學習的驅動性,則需要將分散的知識整合成為一個系統,并在此基礎上去設計問題,從而提升問題的探索價值與綜合性。本文認為教師在整合知識的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其一,篇章結構。教師根據篇章的結構思路進行問題的設計,基于此角度所設計的問題能夠使學生在高處俯瞰文章,達到一個整體感知的目的。其二,篇章主旨。教師結合文章的主題進行問題的設計,基于此角度所設計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情感,使學生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進而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洞悉能力。其三,篇章語言。如果將篇章結構視為“骨架”,將篇章主旨視為“思想”,那么則可將篇章語言視為“血肉”,教師根據篇章的語言內容進行問題的設計,基于此角度所設計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例如在《勸學》的教學實踐中,基于篇章結構教師可設計“文本內容概括”的教學問題;基于篇章主旨教師可設計“在原文中找出中心論點”的教學問題;基于篇章語言教師可設計“課文第四段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的教學問題。通過三輪教學問題的引導,學生不僅明確《勸學》表述了學習的意義、方法、作用與態度,“學不可以已”的主旨,還理解了“騏驥”、“駑馬”與“朽木”、“金石”對比的內在含義。
語文課堂應是自然生成的,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問題教學法應將學生“學”的活動作為基礎,合理的把握閱讀教學內容進行問題的設計。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其一,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問題,在備課環節中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探究學生在學習本節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升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其二,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應盡可能多的貼合生活,并利用問題將學生的目標從關注文本過渡到關注生活,激發學生對社會現象與人事物的思考,從而增強文本主旨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例如在《拿來主義》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關注學生的問題設計“為什么拿來?什么是拿來?以及怎樣拿來?”三個問題,而后貼合生活實際的設計“大宅子比喻生活中的什么?我們怎樣正確的對待大宅子?”的問題,激發學生對文化遺產的深度思考。
在語文閱讀教學深化改革的進程中,不少優秀教師創設了幽默而又緊張的問題情境,其中課前一分鐘閱讀問題的實施效果較為理想,本節將就課前一分鐘閱讀問題情境進行簡要概述。所謂的“課前一分鐘閱讀問題情境”主要是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之前利用課堂的一分鐘時間提出教學問題,而后師生就教學問題展開互動。如第一節閱讀課,教師下達課前一分鐘的活動規劃,本次活動主題為“一目十行訓練時間”,而后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情境,打開課本朗讀一分鐘,并計算讀了多少字;第二節閱讀課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情境,打開課本快速讀一分鐘,并計算讀了多少字;第三節,打開課本默讀一分鐘,并計算讀了多少字;第四節,打開課本跳讀一分鐘……通過幾輪的訓練,學生能夠發現每一節課程自己一分鐘內所讀的字數在持續提升,從最初的一分鐘1000 字,到后來的一分鐘3000 字,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提升。在本次活動主題中,快速讀的一分鐘具備極強的趣味性,在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下,班級學生為了在短暫的時間內閱讀更多的字數紛紛將自己的語速提到了極限,待學生閱讀活動結束后學生之間可交談快速讀的樂趣,而后教師再進入常態化的閱讀教學。
課堂提問應對學生學習具備積極作用。那么在“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下,教師如果將提問的機會讓給學生,并將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作為本節閱讀教學中的主要問題,輔以適當的教學引導與語言加工,那么學生在閱讀課程中的主人翁地位將會得到有效凸顯,從而使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左轉》“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標題并提出問題,絕大多數學生的疑問均指向了“燭之武一個人是如何擊退秦師的”,教師在接到這一問題時,需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簡單做解答,用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答“燭之武臨危受命以使者的身份出使秦國,通過自己三寸不爛之舌讓秦國退兵”,在教師含糊的解答下,學生更想了解燭之武擊退秦師的細節。通過此環節,一方面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調動,另一方面本篇閱讀課程的主旨也得到了揭示。
受教學時間與教學任務限制,教師在限定的時間內必須要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導致以往的問題教學法忽略了候答,甚至在班級學生并未解決問題時,教師就已經為班級學生公布了問題的答案,此種形式下的問題教學法偏離了問題提出的初衷,更傾向于教師的自問自答,學生的參與度較低。但是在語文閱讀教改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板書設計為PPT,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所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于候答。還存在一種教學情況,即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若學生回答錯誤或回答不清楚時,教師將會立即打斷學生,或教師直接給出正確的答案,并要求班級全體學生將正確答案記錄在課本中,此種形式的問題教學法無形之中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長此以往學生將會抵觸參與課堂問答。所以,本文建議,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嘗試性地去等待,在合理規劃候答時間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的耐心與時間。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應用教師需關注學生的有效參與,與此同時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需通過適時適度的引導幫助學生有意義的、高效的去探究問題。對此筆者提出建議: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夠促進學生高效解決問題,在具體操作中教師需從思考問題的角度入手利用教學引導拉回學生跑偏的思維,繼而驅動學生能夠自己找到正確的方法。例如在《諫逐客書》的閱讀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會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李斯是如何勸告秦王不要逐客卿的?”,那么基于這一問題教師則可立足于文本,引導學生從秦國對物的泛取、以及四君取士的角度上思考,進而使學生既解決了問題又懂得了客卿強國的道理。
總之,一線教師若想充分地發揮出問題教學法對于高中語文閱讀“教”與“學”的驅動作用,教師不僅要重視問題的科學設計,還需在問題候答與問題引導兩個層面作出進一步的改善。總體來看問題教學法對“教”與“學”的驅動作用毋庸置疑,所以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還應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應用策略助力高中語文閱讀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