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娟
項目式學習是學習者圍繞一個具體的項目,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展開選項、立項、實項、結項等學習活動,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打采用“雙線”單元結構模式,以單篇帶多篇,打破文體局限,注重主題聚合,有效整合學習資源。隨著而來,語文課堂以“整個單元為單位”的“大單元教學”的理念應運而生。它有效地打通了單元內部和單元之間的界限,勾連“個讀”與“群讀”之間的關聯,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基于此,統編版教材的“大單元”教學為項目化學習的運用提供了有力的資源和條件。筆者認為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教材,開展一定學習活動,進行項目化學習,實現學科知識的融通。下面本文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單元“青春的價值”為例,通過項目化學習,讓大單元教學的在解決問題、任務實踐中“活”起來,進而實現學科知識結構化,思維高階化,審美能力創造化。
大單元之所以成為“大”主要是因為它是一個“課程細胞”,具有整體性、綜合性、結構化的特點。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抓大放小”,提煉“大”目標,從而落實單元教學內容。
首先,聚焦“大單元”概念,提煉學習要素。統編版教材每一個單元都對應一定的學習任務群,明確一定的單元學習任務。這為項目化學習提供了有力的基礎和條件。教師需要聚焦“大單元”的整體目標,整合學習資源和方法,將其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學習項目要素。比如,統編版高中教材必修(上)“青春的價值”這一單元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本單元“青春的價值”這一主題,引導學生掌握文學類文本鑒賞與創作的方法。基于此,筆者立足大單元整體的學習目標,提取了以下項目化學習要素:1.精讀《沁園春·長沙》和《七律·長征》兩篇詩歌,領悟毛澤東的“王者之氣”;2.精讀《立在地球邊上》、《紅燭》等現代詩歌,領悟現代詩的“意象和情思”;3.互文聯動《百合花》、《哦,香雪》,欣賞詩化小說的“清新俊雅”和情感沖突;4.吟詠創作,領悟現代詩歌的節奏美、音韻美等,進行詩意化表達。四個學習內容注重“鑒賞”“創作”“記錄”,有效地將本單元學習任務外顯化。同時,項目化學習內容緊緊扣住“青春的價值”主題,不斷地通過聽說讀寫訓練,讓學生去思考的問題和解決問題,充分提升學生綜合語文能力。
其次,整合學習要素,形成“青春價值”的項目化學習鏈。“大單元”教學于單篇教學最大的差異就是以相對獨立的單元為基礎,體現完成的教學過程。無論是大單元教學還是項目化學習,它們最終指向語文學科素養的提升。基于此,在項目化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從語言到構思、從形象到內涵、從情感到意蘊,設計完成的課程項目,進而形成最優化單元教學結構。比如,必修(上)“青春的價值”這一單元,一共由五首詩歌和兩篇小說組成,旨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青春價值觀。其中,五首詩歌現代詩和舊體詩交織,兩篇小說注重不同創作背景,凸顯不同的時代精神。整個單元選材豐富、文體不一、主題聚焦,有效地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性、碎片化。筆者以“編輯‘我為青春代言’詩集”為核心學習任務,層層推進地對學習項目進行分解,幫助學生完成思維進階。具體為:1.吟詠青春:舉辦“我的青春最美”的班級詩歌朗誦會;2.品味青春:舉辦“最美青春”人物訪談會;3.詩歌評論:舉辦“最美青春”詩評論會;4.腳本劇撰寫:圍繞“最美青春”這一主題,將文本改編為劇本;5.創作詩歌:學習現代詩歌的表達方式,吟詠自己最美的青春。五個學習活動緊扣詩歌的語言,引導學生品味詩歌,分析形象,感悟詩歌的形式美和音樂美,最終提升學生的創作力。同時,學習任務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注重培養學生品味語言,感受語言的能力,進而提升思維的創造能力。
“大單元”教學不只是同類知識的組合,還在于將整個學習要素放在“大”的情境進行學習。所謂的“大情境”就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整個單元教學情境,進而讓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索知識、提升素養。
基于具身體驗創設“故事情境”。項目化學習下的“大單元”教學注重綜合育人、合作育人、實踐育人等方式,讓每一個學習者成為故事的體驗者、收獲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依據學生認知和生活經驗,創設具身化體驗的情境,從而讓學生不斷地成為“故事的主角”。比如,學習必修(上)“青春的價值”,教師結合單元學習內容,創設故事情境,不斷地引導由“故事閱讀者”轉化為“具身體驗者”,實現學有所思、讀有所得。筆者依據上述的“最美青春”訪談會這一項目化學習,設計了以下情境:
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為了繼承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的革命精神。市級革命紀念館舉辦了“講黨的故事 跟黨走”的主題宣講活動,并且在本校高一年級選拔優秀的宣講員作為宣講團成為。假如你也想參加請你以必修(上)第一單元為宣講素材,設計宣講活動方內容。
本情境整合了本單元學習內容,融合了個體生活,拉近了作品與生活的距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為了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需要將自己融入到真實的情境之中,形成具身化地體驗,進而有效地進行表達。有的學生轉化為的身份,以小通訊員戰友的的口吻講述小通訊員當年的英雄事跡。還有的同學以小說中新媳婦的身份,給自己的孫輩們講訴當年的革命歲月。可見,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場合,敘述者需要注重運用不同的口吻、人稱,進而提升了大單元教學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的能力。
在語文學習中,任務“大”“群”的教學都需要以“細”為基點,在“小”的支架中落實大單元學習目標。以支架為載體的大單元教學,教師需要注重語文學習要素橫向分布、縱向遞增,進階化地設計學習支架,從而形成大單元的深度學習。比如,圍繞必修(上)第一單元五首詩歌,教師可以創設以下核心項目學習任務:
為了迎接五四青年節,學校文學社舉辦了“我為青春吟首詩”活動。圍繞該活動,請你以必修(上)第一單元中的詩歌為素材,設計朗誦活動方案。
為了有效地完成該項目化任務,教師需要將之細化為小的目標,并且搭建相應的學習支架,從而幫助學生高效完成任務。筆者設計了以下學習支架:1.結合“五四青年節”主題,精心挑選一首詩歌,并且寫上推薦語(注意:詩歌篇幅適中,推薦語100 字左右);2.結合自己挑選的詩歌,制作“詩人檔案卡”(注意:圖文并茂、富有創意);3.觀看方明老師的《沁園春·長沙》的朗誦視頻,寫一寫朗讀與朗讀的區別;4.查閱網上有關《沁園春·長沙》的朗誦腳本,請為其他文本撰寫朗讀腳本(注意:語調、輕重、停留、情感等);5.朗誦比賽,以單人或者多人朗誦的形式(注意:配樂、配背景、解說詞等)
綜上所述,項目化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需要以語文核心知識學習為中心,在真實情境和具體的支架中完成語言實踐任務,最終實現大單元學習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