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萍 趙 軍
“新課標”明確規定了在指定范圍內選擇閱讀一部長篇小說,通讀全書,整體把握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從最使自己感動的故事、人物、場景、語言等方面入手,反復閱讀品味、深入探究。這一教學目標呼喚著高階思維的介入,從而促進深度學習的產生。高階思維是指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即美國學者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中的分析、綜合和評價等思維能力,其后三個指標又被修訂為分析、評價和創造。
在《紅樓夢》的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突出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筆者采用“三讀法”開設了《〈紅樓夢〉人物品評之賈雨村》教學活動。“三讀法”就是指閱讀過程中采用的“批讀”“悟讀”“創讀”三種閱讀策略。“批讀”也就是采用隨機批注的閱讀方法,在閱讀過程中及時批注,寫出自己的初步感受。“悟讀”是指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所知所得進行梳理整合,從而進一步提煉總結,形成新的認識。“創讀”是在前兩個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文本創造性地進行解讀。
批讀紅樓就是讓學生選擇《紅樓夢》中關于賈雨村的重要章節,引導他們對這些文字進行批讀,還原賈雨村的生活情境,分析賈雨村的人物形象,把握他的性格特質。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分析評價人物的高階思維能力。
第一段選文中的賈雨村還是一個清貧的布衣才子,寄居在葫蘆廟內,靠賣文寫字為生。雖然劍眉星目、儀表不俗,但是功名不遂、書劍飄零,偶爾得甄士隱的丫鬟嬌杏回望了三次,便認定她是“巨眼英雄,風塵中的知己”。
對于這段文字,同學們的批注各有不同,有同學認為,“因為一個陌生女子的幾番回眸便狂喜不已,自以為遇到了人生知己,可見賈雨村雖身處落魄,但自視甚高。” 也有同學認為,“賈雨村的行為表明了他極度渴望得到理解賞識,反而表現了他內心的苦悶和脆弱。他的自作多情只是對自己失意落寞的一種慰藉。” 學生沒有沉溺在才子佳人的老故事里,而是深入人物內心,對人物做出了較有深度的分析和評價。
第二段選文中的賈雨村,“已會了進士,選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雖才干優長,未免有些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員側目而視。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尋了一個空隙,作成一本——即批革職——那雨村心中雖十分慚恨,卻面上全無一點怨色,仍是喜悅自若,交代過公事,將歷年做官積的些資本并家小人屬送至原籍,安排妥帖,卻又自己擔風袖月,游覽天下勝跡。”
對于這段文字,學生也是各有各的看法。有人認為,“他皆雖被革職,卻表現得泰然自若、云淡風輕,可見其人心機深沉,城府很深。” 也有同學認為,“他的行為體現了古代知識分子的豁達和通透。”還有學生寫出了誅心之論,“賈雨村的行為,反映了利己主義者的最高境界,真正的利己主義者并不會糾纏于名利,名利終究是身外之物,只要自己活在這個世上,就要想盡一切辦法愉悅自己。”學生總體認為此時的賈雨村雖然受到了官場的熏染,但是還保留了一些文人的本色。
第三段選文就是文章中比較著名的“葫蘆僧亂判葫蘆案”這個情節。對這個情節中的賈雨村,學生則是毫不留情大加鞭撻。有學生寫到:“賈雨村攀附富貴、顛倒是非的樣子讓人覺得十分可惡。” 有學生慨嘆:“賈雨村作為一方父母官,卻無法做到為官公正,他屈服于四大家族,愧對自己所讀的圣賢書。文人本身應該一身傲骨,他卻放棄了自己的氣節,去諂媚權貴,這個曾經有才華有抱負的讀書人終于墮落了!”學生愛憎分明,認為賈雨村的胡亂判案是向當時黑暗的社會交了投名狀。
第四段選文就是文章中賈雨村助紂為虐,幫助賈赦搶奪石呆子扇子的那個情節。學生更是痛斥,“賈雨村心狠手辣,為了得到扇子,不惜抄他人的家,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喪失了最后的底線。”并且有學生預測了賈雨村的結局,“塵網中你越陷越深,最后你也將會被困在那張網上,動彈不得,直至消亡,可悲可悲!”
在“批讀紅樓”的這個環節中,學生的評價語言很個性化;對賈雨村的墮落人生經歷有了很明晰的認識;對其行為背后的人性,甚至是造成這樣人性扭曲的深層次的原因都有了比較深入的探討。這一活動,有效提升了學生分析評價等方面的高階思維能力。
悟讀紅樓,就是在“批讀紅樓”的基礎上,讓學生把自己關于《紅樓夢》的所知所得進行整合提煉,從而對《紅樓夢》的諸多方面形成相對深入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當賈雨村的形象特征在學生眼前逐漸豐滿起來的時候,筆者追問曹雪芹為什么要塑造賈雨村這個人物形象?這個形象的意義何在?相較于“批讀紅樓”,“悟讀”這一環節強調的是學生綜合探究的思維能力。
有同學指出,賈雨村雖然不是書中的主要人物,但是他引出了《紅樓夢》的故事,最后賈府的敗落也和他有關,所以他是一個線索性的人物。而且學生認為用次要人物來做線索,更顯匠心。
有同學認為賈雨村是封建時代讀書人的典型代表。他們寒窗苦讀,才高中舉,又在官場中迷失了自我,最終淪為一個心狠手辣、自私自利、不擇手段的政客。這個人物形象很具有代表性。
也有同學悲天憫人,認為賈雨村的悲劇是由當時的黑暗現實決定的,賈雨村開始做官時,由于不懂人情世故,所以得罪了同僚和上司,最后被革職。當他再次被起用時,就喪失了他的底線,徹底地和當時的社會同流合污,而忘了他年輕時讀的圣賢書,忘了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儒家理想,所以他也是個悲劇人物。對此觀點有同學表示不同意見,認為賈雨村的悲劇雖然有外界環境的因素,但是他自己本身心術不正、野心勃勃、忘恩負義,自私自利,這些主觀因素是他人生最后滑向深淵的重要原因。
有同學在進一步追問中指出,“賈雨村就像一面鏡子,他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社會的面貌——官場黑暗腐敗;讀書人追名逐利;地主豪強欺男霸女,橫行不法;底層百姓,飽受摧殘卻無處控訴。”通過討論,學生進一步明白:因賈雨村與林、賈兩家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他聯系了外部社會和大觀園這兩個空間維度,是一個提綱挈領式的人物,可以全景式地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能夠讓我們看到當時的市井生活及官場面貌,使《紅樓夢》體現出沉沉的厚重感。
在“悟讀紅樓”這個環節,我們在前一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對賈雨村的人物形象進行了一個綜合探究,探討了這個人物形象的意義所在。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人物,指出賈雨村墮落的社會原因和主觀原因。學生也能發揮批判性思維,勇敢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思維火花的碰撞,讓他們的思維有了更深層次的發展。
創讀紅樓,就是鼓勵學生對這樣一部古典文學名著進行創造性閱讀,畢竟《紅樓夢》未完,留下了太多未解之謎,有太多讓人神往想象的地方。余黨緒老師指出:“批判性理解的關鍵,在于找到具有生發性與整合性的問題,以問題切入作品,以‘問題解決’來引導和推動整本書的理解和思辨。”錦瑟流年,花開花落,當“食盡鳥投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的時候,賈雨村又有怎樣的結局呢?對《紅樓夢》人物結局的猜想是百年來經久不衰的課題,筆者讓學生運用創新思維,大膽想象,去寫一段文字,想象一下賈雨村最后的結局。
有學生寫道:“賈雨村深諳為官之道,在賈府沒落的時候,他落井下石讓自己能夠全身而退。很快他又找到了新的靠山,在官場上如魚得水,游刃有余,官做得越來越大,從一個底層的讀書人,變成了一個當權者,實現了他年輕時候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理想。”
也有同學找到《紅樓夢》中的甄士隱對《好了歌》的解讀,其中有幾句“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他認為:“在斗爭復雜的官場里,即便是像賈雨村這樣的老油條,也無法完全預料到自己的結局,賈雨村貪贓枉法、欺壓百姓,又背信棄義、落井下石,可以說是惡行累累,早已被官場同僚所不齒,最終他的罪行還是被揭發出來,帶上了枷鎖,被遠遠地流放了。”
還有同學更是充分發揮了想象,他寫道:“賈雨村一心追名逐利,攀附權貴,結黨謀私,最后卷入了朝廷的黨爭之中,得罪了權勢更大的人,被革職關進了監獄,后來遇到了大赦,被釋放成了一介平民,又回到了人生的起點。榮華富貴,如過眼云煙,由于賈雨村行為卑劣,被世人看作是無恥小人,最后郁郁而終。”
同學們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依據對賈雨村人物形象的了解,依據《紅樓夢》文本做出了很多合理的而又有趣的聯想和想象,而這些想象其實都是創新思維的體現。
《紅樓夢》以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但是自從《紅樓夢》進入閱讀課程以來,教學的重點主要還是放在了解文本內容上。了解內容當然是我們整本書閱讀學習的第一步,但是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這一步,要在批讀文本的基礎上,進一步悟讀和創讀,培養他們分析、綜合、評價、創造的高階思維能力,引領學生走向思維的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