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小花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閱讀與寫作是其重要的教學內容,賞析是連接二者的重要橋梁。學生通過閱讀實現對文本信息的吸收與提煉,經過賞析可以實現對文章語言風格、寫作手法、主旨立意等的深入探究,最后再利用寫作抒發出自己內心中的感悟與想法,整個學習過程可以用吸收、內化與表達三個詞進行概括。語文教師將閱讀、賞析與寫作進行融合,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學習更多的知識、技能,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首先,閱讀可以為寫作提供素材”,大量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還可以培養學生寫作方面的技能。其次,賞析是對閱讀學習的深化,能夠讓學生更加細致地對作品的語言風格、寫作手法等進行深入探究,讓學生深入感受體會作品的藝術價值,實現對知識的內化,增加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感悟與體驗,進而催生出一些新的寫作靈感。
總而言之,閱讀與寫作兩者之間密不可分,而賞析就是介于二者之間的橋梁,將三者進行有機結合起來,有助于實現課堂教學質效的進一步提升與突破。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也是傳授學生知識、提升學生技能及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載體。學生在學習教材的時候,需要先進行閱讀,然后根據自己的認知與經驗進行賞析,最后再抒發內心的感悟。由此可見,閱讀、賞析及寫作三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順序,教師在實施“讀—賞—寫”教學模式時,可以從自主閱讀、探究賞析及提取應用三個方面著手。在此,筆者以《聲聲慢·尋尋覓覓》(以下簡稱《聲聲慢》)的教學為例,做詳細闡述。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及發揮空間,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閱讀,讓學生閱讀中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對文章產生整體性的了解與認知。
首先,情景創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選擇合適的情景創設方式,將學生帶入到文本情境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流行音樂人崔開潮在歌曲《聲聲慢》中選用了著名的詞牌名做歌名,同時在歌詞內容中也摘取了李清照作品中的經典句子,這首歌具有朗朗上口的旋律,深受青少年的喜愛。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歌曲,然后引導學生:“同學們,從這首歌中,我們看到作者對李清照的《聲聲慢》情有獨鐘,下面我們就開始學習這篇宋詞。”通過這種方式將學生的思緒引入到課堂,讓學生在適宜的情境中體會《聲聲慢》的文化內涵。
其次,情感朗讀,提升對文章的整體感知。眾所周知,古代詩詞具有音樂性,是用來吟唱的。在閱讀《聲聲慢》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朗讀的語速、語調、情感等做出一定的要求,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朗讀,進而更好地展現詞作的內涵和意蘊。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然后點名學生進行朗讀,其他同學進行點評或討論。最后,教師可以播放名家的范讀錄音,讓學生進行跟讀練習。
再次,任務引導,精準把握文章內容。詩詞中有“詩眼”“詞眼”之說,“眼”,傳神之所。“詞眼”就是最能傳達詞人內心情感的字詞。在學生閱讀《聲聲慢》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尋找該詞的“詞眼”及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情感,進而總結出文章的主旨。教師可以采取群文閱讀的方式,將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作品整合到一起,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找出其中的區別,并體會其共同之處,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寄托了作者的生命感悟與人生態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豪邁悲壯,體現了詩人老而彌堅的愛國主義情懷;《聲聲慢》與之前兩詞絕然不同,表現了國破家亡的憂愁苦悶。通過群文閱讀比較,學生對整首詞的主題意蘊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古詩詞語言凝練,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字詞進行深入的分析鑒賞,通過細致入微的探究方式,來實現對作品內涵的充分理解。對于《聲聲慢》這首詞,教師可以采取以下賞析教學方式。
初賞,賞愁景。詞中運用了大量的筆墨進行景物描寫,作者采取了寄情于景的描寫手法,要想體會作品的深刻內涵,學生就要對詞中的景物與意象進行鑒賞。如詞中的“淡酒”指的并不是酒太淡,而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晚風”渲染了愁情,襯托作者的心境凄涼;“過雁”給人一種物是人非、懷鄉懷人之感;“黃花”更是描繪了詞人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梧桐細雨”則營造出一種雨滴敲碎人心,襯托環境之靜。將詞中出現的物與景串聯起來,形成一種動態的畫面,凸顯出作者悲苦、孤寂、迷茫的心境。
再賞,賞愁心。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寄托著作者的內心情感,其中描寫的景物都是在襯托作者的心情,學生在賞析作品時,除了要分析文字內容呈現出的表象之外,更要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及人生經歷,細細品味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聲聲慢》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愁情深廣,“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一些與作者相關的背景知識,讓學生明白作者的人生遭遇對其作品的影響,讓學生學會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對作品進行深入賞析。
細賞,賞手法。文學創作者往往采取多樣化的手法與技巧,來提升作品的藝術表達效果。從鑒賞的角度對作品的寫作方式進行分析,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寫作提供更多的借鑒,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聲聲慢》詞中疊詞的運用效果非常突出,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在文章開頭就奠定了全詞哀婉、凄涼、愁苦的感情基調。除此之外,詞中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縱觀全篇,“乍暖還寒”的天氣,晚來的急風,南去的大雁,滿地的菊花,梧桐細雨,句句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獨凄涼的內心境況。
當學生閱讀并賞析完作品之后,內心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想法與感悟,教師可以趁熱打鐵,為學生布置一些相關的寫作訓練,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遷移。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內心的聯想出發,并訴諸于書面語言,由鑒賞古人的惜別之情轉為讀者自己的現實離別,然后借鑒作者的寫作方式,按照《聲聲慢》的格式,創作一篇全新的《聲聲慢》。很多喜歡古詩詞的學生寫出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如“點點滴滴,分分秒秒,迷迷惘惘年年,時光彈指穿梭,永不停息。看窗外正午時,稍不慎,斜陽殘照……”另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設計一些其他類型的作業,如要求學生結合作品內容及作者的生平經歷,寫一篇讀后感。對于一些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對作品進行擴寫。通過多樣化的寫作任務,幫助學生夯實在閱讀及賞析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與技能,不斷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集讀、賞、寫為一體的高中語文課堂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一種優化與創新,它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更具系統性,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并實現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從自主閱讀、探究賞析及提取應用三個方面著手,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與研究,從而幫助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