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月玲
“群文閱讀”教學理念的出現,對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是一次重要的變革:外在特征上,由“單一文本”到“群文”;形式上,由“單向灌輸”到“共同參與”;在組織教學上,由“個體學習”到“合作探究、互動共享、視域融合、達成共識”。學生的閱讀逐漸具有如溪流之廣度、如蒼崖之深度、如攀峰之高度。當前高中語文古詩詞出現“興趣索然,因循敷衍”“牽襟掣肘,進退維谷”“成績為本,分數至上”的現狀,部分高中生在高一學完2 本必修教材后,仍然讀不懂詩歌,有時甚至對一些淺顯的詩歌的分析也存在障礙,學生詩歌的鑒賞水平僅停留在文字解讀層面上。到了高二,學完3 本選擇性必修教材后,學生的興趣和鑒賞水平并沒有隨著學習的增長而提高。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學生想要感受到富贍絢爛的古詩詞魅力,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多種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參與探究古詩詞的積極性。
筆者通過自己二十多年一線教學對學生的觀察,發現在詩歌教學中,學生對作者、時代背景、具體的歷史故事比較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建立古詩詞的興趣群。歷史變遷、朝代更替、人物悲歡離合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都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無形中接受中華優秀文化的熏陶。在興趣層,我們可以確定“作者”和“時代背景”兩個維度,作為詩歌群文閱讀教學議題的參本。
以作者為議題進行的群文閱讀是最簡單的組文思路。作者在不同的人生歷程中呈現出的創作風格有差異,選取能夠呈現生活境遇、意識形態蛻變、個性特點的代表作品進行群文閱讀,去了解古詩詞背后全面、立體的作者形象,有的同學甚至會從詩人的情懷中找尋情感上的共鳴。
以李清照為例,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年幼時家境優裕,因此在她小時候就奠定了文學基礎,結婚后與丈夫趙明誠鐘情于收藏整理金石古籍。金兵入侵中原后,國破夫亡、顛沛流離。所作的詞,前期多寫閨中生活、浪漫愛情、悠閑自在,代表作品《點絳唇·蹴罷秋千》:“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多么活色生香的行樂圖,我們仿佛看到一位純真爛漫、頑皮羞澀的少女。還可以從其他詞中感受到這一形象,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表現出李清照新婚燕爾,處于花好月圓、盡享溫存甜蜜。后期的詞作多寫蒹葭之思、愁情不斷。《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再如《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兩首詞一改往日俏皮的少女形象,而把一個女人對丈夫的的思念愁苦形容得淋漓盡致。通過李清照前期詞作和后期詞作的對比,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李清照,學生對李清照的人生經歷、悲歡離合的人生故事感興趣,自然會帶著興趣去探究其詞作。
進行詩歌群文閱讀教學時,可以以時間為線索組文。作者所處朝代的國勢、朝政等方面的問題,會在詩人身上打下烙印,選取同時代能夠代表該時代特點的代表作品進行群文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把握該時期詩人的感情基調及詩歌的主旨內容,從而進一步賞析詩歌。
以唐朝為例,初唐時期詩人上官儀,其詩“以綺錯婉媚為本”,追求辭藻華麗;盛唐時期李白的《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既體現樂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又從側面反映了盛唐時期的繁榮景象。安史之亂之后,唐朝由盛轉衰,杜甫的“三吏三別”尤為典型,“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石壕吏》),反映了人民在官吏們殘酷壓迫下的悲慘生活,“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反映了唐玄宗年年進行拓邊戰爭,使人民飽受摧殘,不少人成為了當時戰爭政策的犧牲品,白居易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賣炭翁》)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教學以時間為線索組文,讓學生了解唐朝時代的變遷,從時代的角度分析把握唐朝詩人不同時期的情感和詩歌的內涵。
從語文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領會古詩詞的內在意蘊與語言建構和思維發展的關系密不可分。學生通過對意象、題材、寫作手法等關鍵點的學習,能品味到古詩詞獨特的魅力。意象,是指具有情感伴隨的表象。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表述:意象=表象+情感伴隨。高中語文教材中,不同題材類別的詩歌,會有常見的意象,如田園詩常見意象有郭外、農田、墟落、桑麻、牧童、鄰人、野老、郊外、草屋、柴門、荊扉、炊煙、五谷(黍)、雞、犬、牛、羊、蠶、蛙等;山水詩常見意象有山泉、溪水、石橋、樵夫、漁翁、山客、隱者、松竹、樹林、草木、明月、清風、云霧、霞光、露珠、五柳、南畝、猿啼等;送別懷人詩常見意象有“柳”“酒”“月”“水”“長亭”“短亭”“舟”“灞橋”“古道”等。老師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意象建立意象群,開展古詩詞教學。
例如,酒文化在中國古詩詞中品醇味久,詩人用“酒”這一意象表達出的情感各不相同,如失意、思念、慷慨豪邁等,“酒”在這里就是意象群。李白的《月下獨酌》以韻味取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獨”字寫出詩人內心以及環境的冷清,李白不甘落寞,把天上的明月、地上的影子一起舉杯暢飲,月下人影、酒中人影以及詩人,便成了三人,更加襯托出李白的清高孤傲。再如李白的《行路難》寫出了詩人在憤慨中雄豪奔放氣魄不減:“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對于朋友的深厚友情,對于友人被棄置的惋惜,不惜萬兩的金錢,設下盛宴。到后面的“行路難!行路難!”發出前路崎嶇艱難的感嘆,直至最后李白終于堅定了“直掛云帆濟滄海”,唱出了高昂樂觀的曲調,詩人內心雖憤郁不平,但仍然對理想充滿自信與樂觀。酒亦有清新恬靜之意,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是淳樸舒適田園生活的代表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綠樹環繞,青山橫斜、場院菜地、飲酒言歡,一幅淳樸自然的田園風景圖映入眼簾,“桑麻”描繪出詩人與朋友不勸酒、不拘束的氛圍,寫出了自然天成的美感。邊塞酒更為豪放豁達,王翰的《涼州詞》堪稱優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不正面描寫戰場,卻通過戰前飲酒表現出戰士們對戰爭的厭惡以及視死如歸的悲壯情懷。憂郁哀怨的酒當屬杜甫的《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悲”字是整首詩的核心,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自己年老多病、憂國傷時,感情更加深沉了。詩人本登高臨眺,現如今徒添悲傷,憂國憂民的情感躍然紙上。酒與古詩詞的結合,釀造出更加醇香的意蘊,有著更加深刻的意象。因此,把握好意象所象征的意義,則古詩詞的意境便惟妙惟肖,教師通過群文閱讀中的古詩詞意象進行教學,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詩詞鑒賞水平的提高,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提升審美情趣、增強審美體驗,這也是語文核心素養提出的要求。學生們對古詩詞產生濃厚的興趣、理解古詩詞的涵義、進一步感受古詩詞的內在美。教師可以建立古詩詞的審美群,與學生共同暢游在中國古詩詞的海洋中,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水平。
意境是古詩詞的靈魂,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外界的客觀景觀統一的產物。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可以根據同一題材類型的詩歌所營造的意境建立意境群,開展古詩詞教學。
以山水田園詩為例,王維的《山居秋暝》、黃庭堅的《題竹石牧牛》、謝靈運的《登永嘉綠嶂山》,可以讓學生對這三首山水田園詩進行群文閱讀,找出異同點。王維《山居秋暝》中一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描繪了一幅雨后的群山、皎潔的明月灑下清冷的月光,山泉叮咚,淙淙有聲,給人明鏡清幽的感受,詩人于詩情畫意中寄慨言志以及對田園生活潔凈淳樸的喜愛。黃庭堅的《題竹石牧牛》“子瞻畫叢竹怪石”與“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形成鮮明對比,石與竹是他所喜愛的,代表作者心中的田園生活,而礪角和斗牛都對竹子有破壞,且有輕重之分,詩人要以此為戒,寄寓自己對現實政治的觀感。謝靈運《登永嘉綠嶂山》“裹糧杖輕策,懷遲上幽室”,“裹糧”和“杖策”二詞表明此次行程山高路遠,道路險阻,詩人沿著逶迤的山路興致勃勃,要去攀巖泛流,流露出詩人的欣喜之情。每一首詩詞都有自己獨特的意境,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所描繪的意境,同時融入自己的情感,學生以景入情,獲得自己獨特的意境體驗。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發展和教育理念革新,教學組織形式也發生改變,群文閱讀促使閱讀議題由單項輸入走向集體建構,由簡單讀記走向共享智慧,由沉悶無聊走向趣味盎然,這樣的變革具有積極的意義。“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古詩詞具有簡潔性和跳躍性,相比于現代漢語,學生不易理解,學生經常“談古色變”,古詩詞課堂狀況令人咋舌,群文閱讀與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相結合,注入新的教學理念,促使高中語文課堂煥發活力,提升學生古詩詞閱讀水平,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核心素養,開拓閱讀視野,顯著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同時能夠豐富閱讀教學形態,提高課堂效率以及教師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