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麗梅
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中有明確闡述:“能夠辨識、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的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并能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現;運用基本的語言規律和邏輯規則,判別語言運用的正誤,準確、生動、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認識;提出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文字作品,探究和發現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從以上文字來看,批判性思維是語文課程目標基本構成,是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的重要思維品質。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理性的、主動的、反思性思維。它有兩個特征:一是善于對通常已被接受的結論提出疑問和挑戰,不是無條件地接受專家和權威的結論;二是用分析性和建設性的論理方式對疑問和挑戰提出解釋和判斷,不是接受不同解釋和判斷。
文本細讀最初是由英美新批評派應用于歐美詩歌研究文學批評的一種基本方式,但隨著陳思和、孫紹振等專家的相關著作出版,文本細讀漸漸走入中學語文教學。孫紹振主張文本細讀要深入挖掘鉆研文本的內部邏輯關系和深層的文化內涵,主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此改變語文課堂上缺乏微觀基礎的空話、套話、大話、胡話乃至黑話現狀。由此可知,文本細讀要與思維結合起來,在具體語境中引領學生學會質疑與批判,避免因文本細讀而產生過度解讀、隨意解讀、刻板解讀等問題。
下面筆者就結合《鴻門宴》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文本細讀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一點思考。
《鴻門宴》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是一篇史傳類文言文。本篇文章被編入統編本教材必修下冊第一單元,從屬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本文無論是詞語釋義、情節安排,還是人物形象都極具思辨性。因此,在本課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引領學生細析關鍵詞句、細品留白、細讀矛盾等學習任務,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句蘊意豐富,是準確解讀文本、揣摩作者情感、領悟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徑。而文言文的關鍵詞句除蘊意豐富外,更是在社會性、時代性、歷史性方面特色鮮明。因此,結合語境細讀關鍵詞句就顯得更為重要。如《鴻門宴》文中的“道芷陽間行”中“間”的解釋,書下注釋是“秘密地”,而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間”解釋為“秘密地”,“間行”解釋為“抄小路”。到底哪一種解釋更合理呢?我們不妨看看“間”這個字所處的具體語境。“間”在《鴻門宴》所處語段中有這樣一句話“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而在文章開頭也有關于霸上和鴻門兩地距離的語言信息,“當是時,項王在鴻門下,沛公軍霸上,相去四十里”。從這兩處語言表述中可知,“間”在文中翻譯為“抄小路”更好一些。一方面是因為“道芷陽間行”路程有所縮短,一方面“抄小路”也隱含劉邦秘密歸營這一情狀。再如《鴻門宴》中關于“義”字的理解。項伯從沛公處歸來,言于項羽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這個“義”字從此處語境來看,可以理解為項羽要感念劉邦先行入關之恩。但是如果聯系樊噲闖帳時的言辭,我們會發現這個“義”字還有另一重意思,即楚懷王的“先入關者為王”的道義之約。一個“義”字,看似簡單,但對把握項羽重情重義性格這一作用不可小覷。
留白本是我國國畫和書法藝術的一種手法,借鑒到文學創作中,可以達到“言已盡意無窮”的表達效果。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詩句作為音樂描寫的結語,既引發了讀者的情感共鳴,又展現了琵琶女高超的演技;再如在《項鏈》中莫泊桑用“唉,可憐的瑪蒂爾德,不過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頂多值五百金法郎!……”作者用出人意料的情節作為小說結尾,激發了讀者對瑪蒂爾德未來生活的豐富聯想,讓故事結局充滿了不確定性。在《鴻門宴》中,類似這樣的留白有很多,如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沒有緣由地就將劉邦“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財寶盡有之”這樣重要的軍事情報使人言于項羽,而項羽又出乎意料地將曹無傷告密一事隨口告訴了前來謝罪的劉邦;再如項羽的季父伯,聽說項羽要攻打劉邦,為了報答張良的救命之恩,夜訪張良,將項羽的軍事計劃和盤托出。項伯此行,不但沒有勸走張良,反而成為劉邦使者,替劉邦在項羽面前表功。項羽面對項伯的教導,不但不追究,反而許諾項伯放棄攻打劉邦的想法。針對這些留白,可謂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背后到底隱含著怎樣的內情,我們不妨組織學生尋找文中不合常理的情節,并在閱讀史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做出合理解釋,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和合理推斷的能力。
針對《鴻門宴》曹無傷告密一事,在《史記·高祖本紀》中也有相關記載:
十二月中,(項羽軍)遂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
從以上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曹無傷告密的動機是欲以求封,并非是項羽有意安插在劉邦身邊的奸細。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項羽為何將曹無傷告密一事告訴劉邦了。項羽楚國貴族,重情尚義,對于曹無傷這樣的卑劣小人是不能容忍的,借劉邦之手殺掉這樣的不義之人才是項羽的真實想法,并非如《鴻門宴》中呈現出的那個“簡單粗爆、政治幼稚”的項羽。
細讀留白不僅是細讀語言,更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查閱文獻,在引導學生理解留白背后豐富意蘊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人物形象,避免貼標簽式的人物評價,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矛盾是文學創作中較為普遍的創作手法,運用矛盾,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展現人物命運,凸顯文章主題,傳達作者意圖。在《鴻門宴》中項羽這個人物就是一個充滿矛盾色彩的形象。項羽聽聞劉邦“欲王關中”,于是號令三軍“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又聽項伯曰“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時,決定收回號令。如何理解項羽的矛盾言行,成為正確解讀項羽人物形象的關鍵。針對項羽“殺劉”還是“保劉”這個問題,前人先賢有過許多看法,其中典型的觀點有“優柔寡斷說”和“婦人之仁說”,這兩種觀點到底孰是孰非呢?我們不妨引導學生細讀項羽矛盾的言行,通過質疑思辨,辨偽存真。
其一,關于優柔寡斷說。所謂優柔寡斷是指做事猶豫,缺乏決斷。項羽在鴻門宴上真的是因為優柔寡斷才不殺劉邦嗎?我們看一下項羽在鴻門宴上面對范增多次舉玦示意殺掉劉邦的暗示時,其態度是“默然不應”;面對樊噲持盾闖帳,他賜酒賜肉;面對樊噲斥責,他“未有以應”,并留樊噲坐在帳內。這一系列舉動不僅不能體現項羽優柔寡斷的性格,反而體現出項羽在“保劉”問題上的堅定態度。由此可知,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并非因為優柔寡斷的性格。
其二,關于婦人之仁說。所謂婦人之仁是指婦女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形容處事和認識事物時缺乏理性思維。那么項羽是否因為婦人之仁的性格而不殺劉邦呢?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細讀一下項羽許諾項伯不殺劉邦的背景。項伯夜訪張良后,帶著劉邦的使命回報項羽:“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由此得之,項羽為追求一個“義”字,已然決定不殺劉邦。另外,文章又借樊噲之口說出懷王與諸將的約定,即“先破秦入咸陽者為王”。由此可知,劉邦稱王合情合理,更何況劉邦此行是為消除誤會謝罪而來,此時殺掉劉邦當屬“不義”。通過細讀項羽矛盾言行的背景可知,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并非因為他的婦人之仁。
綜上所述,細讀矛盾不僅是引導學生有理有據闡述自己的觀點,更是鼓勵學生敢于向已有結論提出質疑,學會在具體語境中分析問題,用批判性思維思考問題。
文體特征是文本細讀的基礎和前提,它指引著學生的閱讀方向,是讀懂文本、讀懂作者、讀出自己的關鍵。如《鴻門宴》是一篇史傳類文章,在細讀文本時,我們要關注言與文。細讀言,即關注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不迷信已有結論,能夠有理有據解釋文言詞語;細讀文,即關注傳記的基本特征和人物形象。既然是傳記,就要細讀傳主的基本信息,教師通過設置“鴻門宴故事發生地、鴻門宴的東道主、圍繞殺劉還是保劉核心問題發生的主要事件、事件結果等問題引領學生準確把握本文的基本信息。通過細讀項羽的典型動作,引領學生思考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幫助學生理解優柔寡斷和婦人之仁并非是項羽在鴻門宴上的典型性格。總之,引領學生在明辨文體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文本細讀,在具體語境中引導學生釋疑、質疑,假想推論,幫助學生找到閱讀路徑,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能用批判性思維反觀文章結構、反思現實生活,提升學生生活感悟力。
文本的獨特價值是細讀文本的關鍵,它是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結構、突破教學難點、促進學生思維與發展的基礎。細讀不等于細讀細枝末節,細讀要為準確理解文本服務。如《鴻門宴》一文“殺劉”還是“保劉”是本文的核心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項氏集團矛盾重重,這里既有項羽與劉邦之間的矛盾,又有項羽自身決策的前后矛盾,還有項羽與范增之間的矛盾。通過矛盾,展現了兩大軍事集團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因此,細讀《鴻門宴》要抓住矛盾這一關鍵點,引領學生深入思考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不全是優柔寡斷、婦人之仁的性格,而是因為項羽所處的時代與自身處境。關于項羽自身處境在《史紀·項羽本紀》中有記載:
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在上面文中,司馬遷用了一個“恐”字,注釋了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的原因。其實也就點明了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根本原因。可謂殺劉邦事小,招致諸侯反叛事大。因此,關注文本獨特價值是細讀文本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關鍵。
大膽質疑和反思是批判性思維的典型特征,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而現實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質疑反思方面都存有一定問題。很多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拘泥于已有結論,缺少獨特見解。學生則一味接受教師的觀點,缺少思辨性,缺少課堂交鋒。因此,基于文本細讀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是培養師生大膽質疑與反思的一種有效途徑。如《鴻門宴》中項伯夜訪張良的真實原因、劉邦謝罪前是否已知曹無傷向項羽泄露了自己的軍事秘密等,這些問題都極具探究價值。因此,通過細讀文本引領師生大膽質疑與反思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