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源 陳靖宇 葛輝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與健康意識的提升,2016年,中央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旨在提升全民健身意識,促進體育健身運動的發展與推廣。作為東方傳統養生標志的瑜伽與健身氣功,在社會中的發展與推廣愈來愈好,同時在高校課堂中也掀起一波熱度。
眾多高校已經陸續開展瑜伽、健身氣功課程,二者雖在動作風格、運動強度以及養生功效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在高校學生群體的受眾程度卻大不相同。相對于更為傳統,動作相對單一的健身氣功來說,瑜伽的熱度更高,愛好者更多,從而對于我國的傳統體育項目健身氣功在高校中的開展與推廣來說,具有一定的影響。
至此,筆者將瑜伽元素融入到健身氣功的教學之中,旨在通過瑜伽元素與健身氣功教學的融合,激發學生對健身氣功八段錦、五禽戲等課程的興趣與主動性,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優化教學內容結構與模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增強其對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認同。以發揮以教促改、以教促學的作用,落實學練結合、體教融合的措施。全力推進健身氣功項目在高校課堂的開展,為全民健身以及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提供助力。
1 健身氣功在高校中開展的現狀
1.1 教學內容過于單一
健身氣功作為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經過歷史的演變與現代的結合,逐漸發展成為社會、學校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健身項目。動作緩慢、音樂柔和、鍛煉身心是健身氣功的重要價值同時也是其區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的中亞特點。
健身氣功作為高校體育課堂的組成部分之一,在體育育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也在盡力利用健身氣功的內容,發揮以體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在健身氣功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學內容以基本的體適能訓練、健身氣功基本功和成套動作為主,但是在普通的體育課程上,也會設置以體適能訓練為基礎的內容,因此會出現重復教學內容的現象。而健身氣功五禽戲或者八段錦,其技術動作構成較為簡單,學生身體接受程度較高,但如果想提升學生的技術動作與演練水平,便需要反復糾正和練習基本動作,從而導致教學內容單一,學生學習枯燥,學習興趣相對降低,無法最大程度發揮健身氣功在課堂上的育人成效,引起學生對傳統體育的認同。
1.2 教學手段傳統
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效果呈現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教師們來說,健身氣功已經成為年復一年的教學內容,在主題內容不變的情況下會加以新的課程思政內容,但是對于健身氣功基本技術的教學依然是按照固有的教學習慣與教學方式進行,在教學手段上沒有注入新的血液,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學生熟悉自己的教學模式,但也會造成學生逐漸懈怠,積極性降低的情況。
1.3 學生學習情況
學生是高校健身氣功推廣的廣大受眾,了解他們習練健身氣功的基本情況,是本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提出高校健身氣功推廣策略提供基本依據。大部分學生了解健身氣功的途徑為教師講授,少部分是媒體宣傳和同學介紹或其他其他途徑了解健身氣功。因此可認為教師是健身氣功在高校傳播的使者。課堂是學生學習健身氣功的主要途徑,應加大必修課的開課比例,通過訪談了解學生對健身氣功的愛好程度不高,主要是因為學生對健身氣功的了解程度不夠,有多數學生認為學習健身氣功難度不大,非體育專業院校有少部分學生感覺有些吃力。
1.4 健身氣功社團開設不足
對健身氣功開展調查了解,組建健身氣功社團不被高校所重視,不利于健身氣功在高校的普及推廣。研究發現健身氣功社團缺少專門的教師指導,平時開展活動較少,組織管理不健全;另外部分未組建健身氣功社團的高校教師表示,因有關領導對組建此社團不重視,加之學生的學業負擔重,準備考研,有些學生還要參加其他運動項目的訓練等因素,所以學校就沒有組建健身氣功社團;或者也有部分高校依托武術社團舉辦健身氣功活動。
1.5 訓練場地滿足情況
通過了解一部分教師及愛好者認為健身氣功運動隊訓練場地符合基本能滿足,但仍需增加。
2 瑜伽元素融入健身氣功教學的路徑
2.1 基本元素融入體適能教學環節
針對傳統的健身氣功教學內容設置,將瑜伽的基本元素融入到健身氣功教學內容之中,使其與基本體適能部分的內容相融合,在基礎體能練習動作之中加以瑜伽元素,豐富基礎體能訓練的內容。根據課程進度循序漸進地安排瑜伽元素地內容,讓學生始終對課堂中這一部分地內容保持新鮮感,同時得到綜合性的鍛煉,提高基本體適能水平。
2.2 基本動作融入健身氣功技術動作
在瑜伽與健身氣功相關的論文中,不少學者提出兩者在功法特點、技術動作等方面存在相似性,那么兩者動作的結合便能起到相互輔助的作用。在健身氣功基本技術動作的教學中,增設瑜伽相關的基本技術動作,動作選取以健身瑜伽為主。在學習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全國瑜伽運動推廣委員會推行的“108式體位標準”之后會發現,原來參考書目《瑜伽教練》中的一部分體式,包括體式名稱、體式的起始姿勢、體式的做法等,與“108式體位標準”的體式描述有些出入。高校教師應當在實踐課體式教學時,以“108式體位標準”的體式描述為依據,將原來習慣性的做法予以適當調整,當然,這絕不是對原有參考書目的否定,而是與時俱進的一種做法,規范教學,這樣對健身瑜伽的進一步推廣普及有利。
健身瑜伽除了在一部分體式的名稱及做法上給高校瑜伽教學提供了參照之外,也開闊了教師在健身氣功課程上的教學思路。健身瑜伽將體式依據形態特征劃分為前屈、后展、側彎、中正伸展、扭轉、倒置、平衡、坐姿及其他,同時又給出了每個類別體式的完成質量標準,如“后展”類體式要求:髖伸展及背部后展幅度、脊柱均勻延展,骨盆中正,頭部不可過度后仰(例:站立后彎、眼鏡蛇式);這些動作在技術要領和健身機理方面都與健身氣功有相通之處。在健身氣功的教學中增設健身瑜伽108式中的基本動作,根據健身氣功的具體內容與上課環境及設施狀況設置瑜伽動作。在五禽戲的教學中,以108式中的第一級動作為主,在初期以安靜的、坐立的動作為主:坐姿、大拜式、單腿背部伸展、雙腿背部伸展、展臂、人面獅身等動作。通過調理呼吸、閉目養神讓學生找到身心合一的狀態與舒適的呼吸節奏,增強在五禽戲學習過程中的呼吸調節能力。中期以力量型和控制型的動作為主:幻椅式、樹式、摩天式等動作,通過這些動作增強學生的腿部、腳踝肌肉力量,伸展背部、擴展胸腔,提高身體平衡能力和專注度。后期可以通過流瑜伽的形式把健身瑜伽的基本動作串聯成一套完整動作,從而增強學生對動作的掌握,展現出其舒緩、綿延不斷特點,加強動作與音樂的融合。通過基本動作的融入,可從呼吸、動作節奏等方面提升學生健身氣功動作的技術水平與演練水平。
3 瑜伽元素融入健身氣功的教學成效
3.1 豐富內容,優化教學模式
在健身氣功課程中融入健身瑜伽的基本元素與技術動作,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教學內容,從而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保持新鮮感,側面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對于教師來說,將瑜伽地基本元素與基本技術融入到健身氣功地教學之中,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模式地不斷優化,從而來應對教學內容的變化。
3.2 學練結合,強化學生主體性
在教學過程中,以教促學,以學促練,在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在翻轉課堂和分組練習中,增加學生練習密度,提高學生練習質量,充分發揮學練結合的作用。通過增加學生練習次數、設定小組課后練習目標,帶領學生參加健身氣功相關比賽等一些列手段強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升整體教學成效。
3.3 以教促改,提升學生認同感
通過瑜伽元素的融入,學生對于健身氣功課堂的粘性有大幅提升,對于課程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學生學習興趣被有效激發出來,在學習興趣濃厚地基礎上,對于健身氣功地文化內涵以及歷史發展地興趣也隨之增加,從而促進學生對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熱情和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認同感的提升。
3.4 體教融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筆者在課程實施的基礎上,增設了一項簡單的體質健康測試內容,對比之下,融入瑜伽元素的班級與傳統教學的班級在坐位體前屈和仰臥起坐兩項內容上有較大差異。通過簡單的測試發現,融入瑜伽元素的班級,坐位體前屈與仰臥起坐這兩項成績與初始成績相比均有大幅提升。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及綜合素質能力均有所提升。
4 瑜伽元素融入健身氣功的教學反思
目前乃至未來,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各行業的引導者和主力軍,健身氣功在高校良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高校開設健身氣功的課程狀況已是很普遍,健身氣功融入校園是必然發展。
伴隨著健身氣功發展與推廣的新形勢,健身氣功教學應當做出一些相應的調整,以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通過前輩學習及自身學習經歷,結合多年從教學的實踐經驗,得出如下教學反思
4.1 教師要加強學習,把握發展新形勢
雖然健身氣功自開設為我國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以來,受到了眾多學生以的喜愛。絕大部分高校均為學生開設了健身氣功課程,開課形式也從最初的公共體育的選修,至現在體育專業的選修、必修等,甚至個別專業體育院校已為學生開設了健身氣功專修課程。
高校從事健身氣功教學的教師,不能滿足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當主動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把握當前國內健身氣功發展新形勢,了解什么是“健身氣功”,什么是“健身氣功的種類”,“健身氣功的三調合一”,領悟“健身瑜氣功”是傳統中華養生文化融合的內涵,更新知識體系與教學理念,以更好地服務于健身氣功的教學,不斷完善高校健身氣功的課程建設。
同時,肩負起做一名高校教師傳播者的職責,教授學生正確的、科學的健身氣功的習練方法,傳達健康的生活理念,使學生真正從課堂教學中受益,為學生的終生體育做好前期鋪墊。
4.2 應重視理論課,拓展相關內容
當前高校健身氣功課,尤其是公共體育幾乎沒有給學生安排單獨的理論課,健身氣功的理論基本是在實踐課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健身氣功師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悠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底蘊非常深厚。讓學生了解健身氣功的相關基礎理論,如起源、定義、發展歷程、習練功效、健身原理、技術特點、注意事項等,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健身氣功的認知,能更深入地理解其本原,讓學生明白健身氣功絕不僅僅只局限于體式,而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體系,是通過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僅靠實踐課的教學,難以讓學生全面地認知這一民主傳統項目,這顯然對教學很不利,所以給學生安排專門的理論課很有必要。
健身氣功理論課的內容除了以上提到的健身氣功基本理論之外,在當前在中國傳統文化發揚的新時期,理論課的內容也應當隨之加以拓展。健身氣功教師在進行理論課教學時,應當拓展健身氣功的內容,讓學生對國內健身氣功發展新動態有所了解和把握,在未來學生可將中國民族傳統項目發揚傳播更為遠大。而體育專業的理論更是不可或缺,因為體育專業的學生將來主要是從事體育教學或指導的專門人才,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體育專業的健身氣功理論課,應當更加深入并重視運用,可以給學生擴展一些中華傳統養生的知識,對學生弄懂健身氣功的健身原理、如何進行個性化的調理提供了依據,也提供了新思路,甚至可能會對未來學生的就業選擇帶來積極的影響。
4.3 注重課后成效
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起到的傳遞知識與技能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只是一個知識輸入的過程,缺乏對所學知識的轉化能力。因此,教師需要進一步強化課后練習與實踐部分在教學中所占的比例,注重課后實效,有目的有機會地去制定并發布課后任務,如課后練習、小組競賽、健身氣功技能比賽等活動。通過形式多樣地活動促進學生知識轉化與輸出地能力,讓學生真正實現學有所用,實現以學促教、以賽促教,綜合提升健身氣功教學成效。
5 結語
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要基地,健身氣功在高校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而成為眾多高校開設的課程之一。能促進師生身心健康發展,而且能夠更好地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對促進社會的和諧、提高師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意義重大。
健身氣功、瑜伽作二者雖有不同卻可以相輔相成。在健身氣功教學中融入瑜伽的基本元素和技術動作,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健身氣功課堂的整體教學成效,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瑜伽在高校校園中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兩地文化交融與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共同推進社會發展,各國團結和平相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石。
本文系亳州職業技術學院教研項目“瑜伽元素融入健身氣功的教學研究”(2020bzjyxm1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亳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