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波 郭琪



隨著信息化和智能化戰爭加速推進,戰爭發生的突然性、作戰節奏的快速性、作戰空間的廣域性、作戰環境的嚴酷性,對軍人身體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戰斗力重要載體的體能素質,其作用正日益突顯。當前我軍體能訓練仍處在粗放型、分散型、低效型階段,存在戰訓兩張皮,訓練模式不合理、訓練計劃不系統、訓練調控不精準等問題,導致訓練效率低、效果差,傷病高發、多發,嚴重影響戰斗力的生成。急需在對實戰化體能科學分析基礎上,建立適應實戰需要的體能訓練體系,促進部隊戰斗力加快生成。軍隊院校也同樣如此。
1 實戰體能基本訓練原則與階段劃分
1.1 實戰體能基本訓練原則
實戰體能直接瞄準作戰需求,應堅持以戰領訓、以戰促訓、訓戰一致的原則,緊緊圍繞作戰任務、作戰崗位、作戰環境來設計實戰體能訓練體系。
(1)實戰化牽引。軍隊因打仗而生,一切訓練活動都應圍繞戰斗力生成展開,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實戰體能訓練需突出實戰性,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訓練部隊,發展士兵體能的目的應是滿足遂行軍事任務和戰斗崗位的需要,訓練內容的選用應是可直接支撐作戰任務需求的相應科目,如攀登、匍匐、跳躍、沖刺、搬運等,這些技能是構成越障、格斗和軍事動作的有效組成部分。實戰體能訓練需突出實效性,訓練的目標不應是過程、也不應是考核,而應該是實效,是與作戰任務的契合度。訓練方式、方法與手段要能使士兵與部隊達到完成軍事任務所需的身體要求,需在作戰任務需求分析基礎上,系統設計訓練模式、訓練內容和訓練計劃。實戰體能訓練需突出高階性,戰場的殘酷性要求軍人的身體準備狀態必須時刻保持在一個高水平上,以滿足訓練和作戰任務需求,并具備適應各種不確定性任務和復雜環境的能力。
(2)科學化訓練。實戰體能訓練具有難度高、強度大、時間長等特點,要確保訓練效果、質量和安全,應堅持循序漸進、因人而異、科學訓練的原則。實戰體能訓練需注重基礎性原則,在確?;A體能、基本模式、基本技巧都達到基本要求后再開展后續高強度訓練。需注重準確性原則,所有動作都應遵循最佳動作模式,動作質量應優先于動作數量,這一方面有利于技能生成,也有利于降低運動風險。需注重漸進性原則,循序漸進的增加訓練負荷與強度、難度,使身體產生積極的適應性變化。需注重系統性原則,一方面在確定訓練階段時應考慮從基礎訓練、提高訓練到保持訓練系統推進,另一方面在制訂訓練計劃時應注意綜合運用多種訓練活動來均衡發展身全各方位素質,包括力量、耐力和動作技能等。
(3)規范化施訓。軍隊是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特殊群體,條令化管理、標準化訓練是內在要求。實戰體能訓練應做到結構化設計,結合作戰任務需求和戰斗體能生成規律,進一步整合體能素質要素,可劃分為力量(肌肉力量、骨肉耐力)、耐力(無氧耐力、有氧耐力)、動作技能(包含靈敏、平衡、協調、柔韌、姿勢、穩定、速度、爆發力)三要素。應做到模塊化組合,將諸多訓練動作進一步整合成若干便于操作的訓練模塊,如準備活動模塊、放松活動模塊、力量基礎訓練模塊、力量增強訓練模塊、力量與動作技能整合訓練模塊、耐力與動作技能整合訓練模塊等。應做到標準化實施,將每個階段、每月和每周的訓練計劃和訓練內容進行固化,便于部隊根據需求進行菜單式選擇訓練。應做到條例化落實,需將訓練組織、訓練計劃、訓練保障等以條令的形式正式頒布,唯有此才能確保訓練計劃與訓練效果的有效落實。
(4)專業化組訓。訓練效果不但與訓練內容、方法等相關,也與組者的組訓能力密切相關。實戰體能訓練需做到主官主訓,各級基層主官做為體能訓練第一責任人,需了解體能訓練的重要性,熟悉戰斗體能訓練的任務、標準、方法、要求等,監督體能訓練的計劃、準備、實施和評價各環節,確保訓練的最佳效果。需做到專人專訓,要有具備豐富體育理論知識和戰斗體能組訓經驗的軍官或士官來組訓,做到以條令條例和訓練標準為依據、以訓練效果為導向、以軍事任務和崗位為核心,確保組訓者掌握所有訓練科目的組訓方法、練習手段和評估技術。需做到統籌統訓,同一部隊根據任務不同、基礎不同、對象不同,可能會出現多層次訓練同時展開、統一訓練的局面,需要做到因人而異、統籌兼顧,以作戰需求為基本依據強化各自能力標準。
1.2 實戰體能的階段劃分
體能生成是個的過程,特別是實戰體能,需在建立在強大基礎體能和軍事專項體能之上??梢詫崙痼w能生成劃分為以下階段:一名軍人從入伍訓練到體能滿足作戰需求,到保持高水平作戰狀態,再到調整恢復,是一個循序漸進、循環往復的過程。由于體能具有用進廢退和超量恢復等特性,決定了體能訓練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事,必須不斷強化訓練才能保持必要的作戰狀態,因此實戰體能訓練需按照一定規律循序漸進實施。根據體能生成規律,結合部隊和院校訓練實際,可將實戰體能分為新兵基礎訓練階段、單兵體能強化階段、戰斗體能提升階段、戰斗體能保持階段和休整恢復(康復)訓練階段,見圖1。
(1)新兵基礎訓練階段。主要針對新入伍戰士或學員進行的基礎體能訓練,目的是打牢身體素質基礎,適應部隊身體訓練節奏和環境,內容包括動作模式訓練、基本素質訓練、身體適應性訓練等。主要集中在新兵訓練階段實施。
(2)單兵體能強化階段。主要針對剛下連隊的戰士、訓練調整期的戰士、休假返崗的戰士、傷病康復后的戰士等,所進行的體能強化訓練,目的是進一步提升體能水平,滿足崗位軍事專項體能需要。主要集中在部隊基礎訓練階段或準備期實施。
(3)戰斗體能提升階段。主要針對具備較強體能基礎的戰士而進行的戰斗體技能訓練和戰術適應性訓練,目的是發展與任務密切相關的基本技能,如徒手或全裝的越野、泅渡、跳躍、攀爬、沖刺、提拉等。主要集中在合成訓練階段或駐訓期實施。
(4)戰斗體能保持階段。主要針對具備基本戰斗體能的戰士進行的實戰化檢驗性訓練和作戰任務模仿訓練,目的是進一步增強實戰能力和各種環境的適應能力。同時,日常體能訓練也應堅持,且強度需逐步增加或維持即有水平。主要集中在演習演訓或部署期實施。
(5)休整恢復(康復)訓練階段。主要針對休整期的軍人及特殊群體如傷病、減脂、懷孕、轉崗等特殊需求而進行的針對性訓練,目的是通過特殊性針對訓練,便對象達到作戰體能要求。包括休整期保持性訓練、傷病康復訓練、減脂訓練、孕后恢復訓練、崗位專項訓練等。主要集中在假期、休整期、訓練間歇期或業余時間進行。
2 軍校學員實戰體能訓練模式與結構
2.1 軍校學員實戰體能訓練基本模式
軍校學員與部隊戰士不同,他們的主業是學習,除新生入學入伍訓練時段外,訓練穿插在每天一小時體能鍛煉時間進行,且四年一體循序漸進,需要根據院校學員訓練特點具體分析設計??傮w上可將軍校實戰體能訓練模式歸納為五階段:新生入學入伍訓練階段、第一學年、第二學年、第三學年、第四學年,與實戰體能訓練的五階段大體對應,具體見圖2。
新生入學入伍訓練階段,主要進行體能基礎訓練,內容包括訓練前的評估篩查、身體基本靈活性穩定性和柔韌性訓練、基本動作模式學習、核心功能訓練等;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都是進行單兵體能強化訓練,其中第一學年主要進行基礎力量與耐力訓練,打牢學員力量和有氧能力基礎;第二學年主要進行最大力量、速度靈敏和爆發力訓練等,目的是在第一年打牢身體素質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運動表現;第三學年主要進行戰斗體能訓練,結合軍兵種特點進行針對性實戰體能訓練,主要以實戰體能技能科目和單兵綜合體能訓練為主;第四學年主要進行戰斗體能保持訓練,準備參加畢業考核和綜合演練等,確保用最好的狀態迎接實戰檢驗。
2.2 軍校實戰體能訓練基本結構
戰斗體能生成模式與競技體育項目類似,都有一個基礎體能、專項體能、專項技術、專項戰術、綜合運用的相輔相成,只是更復雜。為了便于組織,可以將體能諸要素整合成力量、耐力、動作技能和戰斗體能四模塊,并根據訓練階段劃分,進一步整合成力量與動作技能訓練、耐力與動作技能訓練、戰斗體能與動作技能訓練(見圖3),每周隔開安排。該模式能夠全面發展士兵身體素質,夯實實戰體能基礎,有效預防傷病發生,且便于操作,利于推廣,可較好解決部隊專業組訓骨干缺乏問題
力量。是指肌肉克服阻力的能力。又分為兩種:肌肉力量,是肌肉克服最大阻力的能力;肌肉耐力,是肌肉長時間做功的能力。力量在生理學角度主要是身體肌肉骨骼系統的作用結果,是人體基礎性素質之一。軍隊發展力量素質應以實用為導向,主要以徒手訓練、器械訓練、組合訓練、循環訓練等形式開展。
耐力。是人體持續活動的能力。又分為有氧耐力,人體低強度長時間活動的能力;無氧耐力,人體大強度短時間活動的能力。耐力在生理力角度主要是心肺和呼吸系統的作用結果,也是人體基礎性素質之一。無氧訓練有助于促進有氧耐力,但單純的有氧訓練對無氧耐力影響甚微,這要求我們必須加大短時間大強度無氧耐力的訓練。耐力的訓練方式主要有持續跑、間歇跑、沖刺跑、行軍、自行車、游泳等。
動作技能。是力量和耐力的功能性應用,是運動的有效程度,主要體現在對身體姿勢、靈敏、平衡、協調、柔韌、穩定、速度和爆發力的有效整合和綜合運用。動作技能在生理學角度主要是建立在力量與耐力基礎上的神經系統的作用結果。動作技能的訓練以準備活動、放松活動、功能性訓練、動作整合訓練等展開。
戰斗體能。是運動能力在戰術背景下的有效運用,是身體能力與戰斗動作的有效結合。主要表現為實裝的動作訓練、戰術背景下的戰斗體能訓練等。在生理學的角度主要是提高身體對戰斗著裝、攜帶武器和戰術動作的適應性,建立最優身體最優姿勢、模式。主要以實裝科目訓練,如武裝越野、武裝泅渡、武裝越障,戰斗科目訓練,如全裝戰斗組合、全裝救護組合、全裝負重組合等形式開展。其主要表現形式為作戰任務模擬。主要表現為全裝的適應性訓練、戰斗場景下的作戰任務模擬訓練等。在生理學的角度主要是建立身心對各類戰場環境的適合度和適應性。主要以戰斗體能綜合訓練和軍兵種戰斗任務模擬訓練等形式開展。
3 軍校實戰體能訓練具體內容與方案
可以將軍校實戰體能訓練科目進行優化組合,形成準備活動、整理活動、力量與動作技能、耐力與動作技能、戰斗體能五模塊內容體系,每模塊包含若干訓練動作和科目(見表1),學員根據訓練方案進行模塊化內容組訓施訓。同時,根據實戰體能三模塊結構,結合軍校學員實戰體能五階段劃分,將每階段每周每天的訓練計劃進行標準化構建(以大一單兵體能強化階段體能訓練方案為例,見表2、表3),學員按照每階段訓練安排抓好落實即可,進一步提升了訓練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