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平
體育課程的開展主要是讓學生在獲取知識技能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新課程背景下對初中體育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要想貫徹落實新課程的要求,需要積極對體育課程進行革新,在改善教學制度的同時革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手段,通過開展更加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身體的各項機能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初中階段正是身體發展的關鍵時期,體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得到提升與滿足,人們開始追求身體的健康,但體育運動的缺乏導致這一追求無法得到滿足。新課程要求初中體育要努力培養學生健康的身體素質以及強大的心理素質為教學目標。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激發學生的體育熱情,讓學生真正的喜愛體育課程,形成自主鍛煉的好習慣。因此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與手段,創設貼合學生身體發展需求的體育教學內容,以此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1 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性質與目標
1.1 課程性質
體育課程主要是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強化學生的身體健康是初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課程的開展是實現初中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相較于傳統體育教學理念,新課程下的體育教學更加注重學生身體與心理的雙向發展,以學生身體健康為主要目標,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與教學手段對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進行革新,保障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的有效實現。
1.2 課程目標
新課程下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為學生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為主,從這兩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學生未來步入社會的適應能力,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提升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為學生明確教學目標與發展方向,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課程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可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分并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構建高效的體育教學課堂。體育教學的目標主要分為以下四部分:(1)身體健康。學生身體健康的發展是體育教學的核心目標,要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通過豐富學生體育知識,輔助學生熟練掌握運用健身方法,從而讓學生在自主鍛煉的過程中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鍛煉的意識,讓身體健康發展這一理念貫徹于學生的學習生活與現實生活之中,讓學生能夠始終堅持每天進行足夠的體育鍛煉,強化身體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2)心理健康。現階段初中生不僅要有強健的體魄同時也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當代初中生不僅面臨繁重的學習任務,同時也要面臨升學壓力,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逆反心理。而體育課程的開展能有效改善該問題,教師通過開展豐富的集體活動,為學生營造和諧、友愛的課程環境,讓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緩解心理壓力。教師在教學中布置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集體活動,學生通過集體合作的方式克服困難完成活動,從而提升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與對自身情緒的把控能力。同時通過克服困難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自信息與成就感,從而形成不怕困難、努力奮斗的意志品質。(3)社會適應能力。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綜合發展,借助現代教學技術讓學生提前感受社會生活,讓學生感受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建立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欲望,并在集體活動當中形成爭取的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滲入素質教育的理念,學生在提升身體素質的同時道德素養也得到相應的提升,從而發展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為將來步入社會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4)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體育課程的教學不僅要教授學生體育健康的知識與技能,也要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愛好,為每位學生身體的綜合發展制定詳細的體育教學方案,深度挖掘學生的身體潛能,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2 初中體育教學現狀
2.1 教學設計有待豐富
部分初中體育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教學設計相對比較單一,無法開展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在實際主要以口頭講解與教學展示的方式教授學生運動技巧,并在簡單的練習后讓學生進行自由活動,在該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的身體健康不僅得不到有效發展,同時學生對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愈發降低。單一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動力得不到激發與補充,學生無法獲取有效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導致體育課程教學效果不明顯。因此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從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入手,創設貼合學生喜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對體育課程產生全新的認知,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由被動學習到注重學習的轉變,同時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與創造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讓現代體育教學設計更加豐富多彩。
2.2 思想理念有待更新
部分學校體育教學理念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導致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仍采取相對老舊的教學理念,無法貫徹落實新課程對體育教學提出的全新要求。同時在教學評價上,主要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忽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導致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優異表現無法得到教師的充分肯定與認可,致使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缺失。在該教學理念下體育課堂氛圍也受到嚴重影響,學生的身體發展需求得不到滿足,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度不高,從而導致體育課程教學效果不明顯,教學任務無法有效完成。因此需要教師對新課程的內容與要求進行深度學習與剖析,并從學生群體的角度出發,對體育課程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進行革新,確保體育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2.3 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有待優化
結合現階段初中體育教學情況來講,部分學校在制定體育課程教學任務與目標時相對單一與傳統。在實際教學中,無法全面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對身體發展的綜合需求愈發增多,而單一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只能開展專項的體育教學,滿足學生的部分需求。在該現狀的影響下,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同時部分教師對體育課程的認知存在問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現階段體育教學的需求,課堂教學質量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致使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實現困難。因此,教師根據學生發展需求與實際情況,優化教學任務與目標,開展多樣化教學,貫徹落實體育教學身心健康發展理念。從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實現體育教學的價值。
2.4 考核機制有待完善
現階段初中體育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主要原因是考核機制不夠完善,缺少對教師體育教學的有效評價。結合現階段初中體育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集體活動的方式,未能夠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喜好,學生受成長環境與學習環境的影響,身體素質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更適合當前的體育教學環境,而考核機制的缺失,無法保障該教學模式的有效開展。因此,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開展教學調查活動,對學生喜好的體育活動進行搜集與整理,創設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從而保障每位學生的身體素質都能得到綜合的發展,學校并以此為依據完善教師考核機制,對教師在教學中采取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進行系統化評價,從而激勵教師積極開展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并時刻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優化,推動初中體育課程教學的長遠發展。
3 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體育教學的有效策略
3.1 轉變教學理念
初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教師為保障學生的升學,經常出現占用體育課的情況,該情況的出現為學生樹立的錯誤的觀念,導致學生對體育課程不重視,同時學生在體育課程的學習中,學習態度也不夠端正,致使體育教學開展困難。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提升對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從而產生全新的認知。學校也要積極開展相關培訓工作,讓教師與學生充分認識到體育教學在初中教育階段的重要性。同時,為保障體育教學的高效開展,需要教師正確認清自身在課程教學中的地位與角色,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開展課程教學,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式,通過引導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素質教育理念,實現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發展。例如,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授學生運動技巧后,讓學生進行自主鍛煉,并在學生鍛煉的過程中積極引導,糾正學生動作上的錯誤,輔助學生熟練掌握健康鍛煉的技能。通過該方式,教師的教學理念得到轉變,自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能力也得到顯著提升。因此,教師要時刻保持與時俱進的觀念,并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度研究,從而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
3.2 增強體育教學的互動
傳統體育教學中,課堂教學活動相對單一,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對知識與對教師體育動作的模仿,在課堂互動上教師也采取相對固定的方式,導致學生與教師之間缺少有效的交流,無法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在該模式的影響下,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到的限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滲入師生共同發展的理念,增強教學活動的互動性,建立教師與學生有效溝通的渠道,從而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例如,在課前準備活動中,教師可設計不同的游戲活動與學生一起進行熱身,同時在基本教學中與學生一同進行教學活動,在拉近師生距離增進感情的同時更為全面指導學生運動技巧與動作,從而實現體育教學的有效互動。
3.3 開展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下要求體育教師能結合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開展針對性教學。身體素質的差異導致學生在體育課程的學習中,對體育知識與技能的接受程度出現明顯的差距,同時在學生運動需求上也各不相同。部分學生身體素質較強,學習體育知識與技能速度上較快,運動需求較多。針對該部分學生,教師在教授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要給予更多的運動量。針對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應更加注重運動技巧的講解,讓學生學會運用科學健康的運動方式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同時,教師也要對學生的綜合情況進行調查,包括“喜愛的運動、身體情況、性格特征”等,根據調查結果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并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例如,教師可根據學生喜愛的運動方式進行教學設計,如“籃球訓練、足球訓練、羽毛球訓練”等。通過該方式,不僅讓學生的身體機能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同時也貼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同時也讓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教學產生全新的認知,改變體育課程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增強學生對體育的興趣。
3.4 創新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創新,能有效改善體育課程的氛圍,激發學生的運動欲望。教師可借助現代教育技術采取微課教學的方式,打破傳統教學中空間與時間的束縛。微課教學法其具有內容精煉,課時短小的特點,每節課的教學時間在5-10min。微課教學主要以視頻為載體,教師在制作視頻是可對運動技巧與動作進行拆分,并對每一個動作對身體產生的影響進行講解,同時教師可利用動畫的方式進行視頻制作,增加體育課程的趣味性。微課教學的方式不僅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開展教學活動,也方便學生學習,學生只需要觀看微課視頻就能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學生在自主鍛煉時,也可根據鍛煉內容查找相應的課程從而達到鞏固自身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對體育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同時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保障新課程下體育課程教學的有效開展。
3.5 加強對體育器材的投入
為豐富學生的體育活動形式,學校要加大對體育器材的投入,同時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與水平,積極落實學生身體素質綜合發展的理念。體育器材的投入為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提供堅實的依據。同時,體育器材的投入也要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投入。例如,在羽毛球運動中,要根據學生的身體情況,選取專業的體育器材,以保障體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通過該方式,讓學生的不同運動喜好與需求得到滿足,充分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的興趣與欲望,從而實現健康體育的目標。
3.6 優化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提升學生體育活動參與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重要方式。初中階段的學生相較于小學時期教師的口頭獎勵或物質獎勵,更加注重教師對自身表現的認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優異表現要及時表揚,肯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行為。轉變傳統教學中以學習成績為標準的評價方式,從而學生的綜合表現入手,同時增加學生互評的方式,豐富教學評價的內容,通過該方式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與鼓勵,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與自信心,同時讓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積極調整與改進。
4 結束語
體育課程在初中教育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輔助學生形成自主鍛煉的良好習慣。同時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與教學內容的有效化,有效提升體育教學的質量與學生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成果。體育器材的投入與教學評價方式的優化,不僅豐富學生的體育活動形式,同時增強學生的體育自信,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文化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上杭縣南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