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娟 廣西財經學院
啦啦操是一項具有團隊協作,時尚元素和活力的運動,隨著近年來啦啦操在我國高校課堂的出現,大學生對啦啦操的參與程度,學校對啦啦操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啦啦操作為一項有氧運動,不僅可以對人體的身體形態及身體素質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還能在身體機能方面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心肺耐力及柔韌性方面有著顯著的提升效果。舞蹈啦啦操作為啦啦操的分類,融合了多種舞蹈風格和技巧難度,通過空間、層次的隊形變化,以及感染現場的動作,深受大學生喜愛。舞蹈啦啦操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既滿足了大學生對啦啦操的興趣愛好,還能讓學生在舞蹈啦啦操的教學過程中了解基本的運動常識,發展其身體的柔韌性、心肺耐力,幫助其減脂塑形,同時,也能教會其掌握啦啦操專項技能的技術特點、成套動作。
本研究通過對廣西財經學院公共體育啦啦操課程的女大學生與常規體育課女大學生進行為期一學期的課堂教學,探索舞蹈啦啦操教學對女大學生體質素質的影響,以期為促進啦啦操的廣泛開展提供理論依據[1、2]。
以廣西財經學院84名女大學生為實驗對象,平均分為兩組,實驗組(CL,Cheerleading)42名學生,對照組(NL,Normal)42名學生。實驗組的學生進行為期一學期的啦啦操課程學習,對照組進行常規的體育課學習。如表1所示。通過對女大學生進行舞蹈啦啦操教學分析其對女大學生體質的影響。實驗前受試者充分了解風險與義務,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基本情況(n=84)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ubjects(n=84)
從表1可得知,在實驗前實驗組(CL,Cheerleading)與對照組(NL,Normal)女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結果基本一致,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故實驗對象的基線基本在同一水平上,可進行下一步研究。
1.文獻資料法
以“啦啦操”“女大學生”“體質”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對前人在啦啦操教學對女大學生體質測試方面的研究進行整理和分析。一是了解當前女大學生的體質測試情況,而是了解啦啦操在對于女性大學生這一群體體質的研究方面的進展,為本研究的開展打好理論基礎。
2.實驗法
運動方案:
CL及NL兩組分別進行一學期的課堂教學實驗,每周進行一次體育課,實驗組(CL,Chearleading)進行舞蹈啦啦操公共體育課,每次課90min,對照組(NL,Normal)進行常規公共體育課,每次課90min。
CL組的運動環節包括①熱身環節7~10min(慢跑+熱身操),②課堂教學60~70min(花球啦啦操36手位的教學練習、2020版全國啦啦操規定套路花球2級教學練習、柔韌及腰腹部力量的教學練習),③放松整理10 min(拉伸動作)。
NL組的運動環節包括①熱身環節7~10min(慢跑+熱身操),②課堂教學60~70 min(常規公共體育課教學),③放松整理10 min(拉伸動作)。
3.測試法
(1)測試器材
國家學生體質測量儀器。
(2)測試指標
兩組女大學生分別在實驗前與實驗后分別進行體質測試。測試標準以及測試指標根據《國家學生體質素質標準》(2014修改版)嚴格進行。
4.數理統計法
將所得到的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女大學生的體質測試數據導入wps軟件,進行匯總、統計。經過整理后輸入到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將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并進行分析。
由表2可知,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形態指標方面均有變化,實驗組的體重與BMI兩個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體重由實驗前的49.01±10.77下降到實驗后的47.77±9.12,對照組體重由實驗前的48.63±6.30上升到實驗后的52.06±6.48。而實驗組BMI由實驗前的20.30±4.62下降到實驗后的19.79±3.91,對照組BMI由實驗前的20.43±2.37上升到實驗后的21.92±2.82。兩組的體重方面均有明顯的變化,兩組的BMI雖然都在正常的范圍內,但實驗組不論是在體重還是BMI的指標上,相對于對照組而言具有較明顯的降低,說明舞蹈啦啦操教學在對女大學生身體形態方面,能夠達到一定的減脂塑形的效果。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后身體形態比較(n=84)Table 2 Comparison of body shap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experiment(n=84)
在身體素質的指標方面,由于采用的標準來自《國家學生體質素質標準》(2014 修改版)。故在核心力量的評價方面以仰臥起坐作為評價指標,以50米跑作為速度的評價指標,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與800米分別作為腿部力量彈跳、柔韌與耐力的評價指標。
由表3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后身體素質比較發現,除了坐位體前與800米跑相比具有極其顯著性(p<0.01)之外。50米跑、立定跳遠與仰臥起坐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在舞蹈啦啦操教學中,由于運動項目之間的專項特點不同,發展的專項技能也不同,自然在教學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針對不同的技術特點的練習的課堂占比也會不同。所以會導致此現象的出現。眾所周知,舞蹈啦啦操作為啦啦操運動中的分類之一,與技巧啦啦操不同,根據各個風格和人群的劃分,一般是在伴隨著動感的音樂節奏下進行1:30±至2:30±時長的動作展示。在此過程中,除了需要一定的耐力素質,還需要相應的柔韌素質,這是因為在舞蹈啦啦操的成套動作中,除了需要一定的體力支撐去完成成套動作,在成套動作的小節中還有正踢腿、側踢腿、軀體分腿跳等動作,這些動作需要具備相應的柔韌素質,更多在于對身體后側鏈的肌群及韌帶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舞蹈啦啦操的教學過程中,柔韌和耐力素質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給學生進行練習。實驗組坐位體前屈由實驗前的18.85±5.93提升到實驗后的23.92±5.84,對照組坐位體前屈由實驗前的20.65±5.15下降到實驗后的19.82±4.73。在評價耐力的指標800米方面,實驗組由實驗前的4:05±0:20提升到實驗后的3:48±0:17,對照組由實驗前的4:02±0:22下降到實驗后的4:07±0:26。兩組的坐位體前屈與800米實驗前后呈反向變化,即實驗組實驗后無論是在與實驗前組內還是與實驗后組間相比,均有明顯改善,而對照組的這兩項指標均出現成績下降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在坐位體前屈這一指標上,實驗前對照組(20.65±5.15)優于實驗組(18.85±5.93),在實驗后實驗組(23.92±5.84)不僅超過實驗前對照組(20.65±5.15),與實驗前實驗組(18.85±5.93)組內對比也具有顯著提升??梢娢璧咐怖膊俳虒W對女大學生在耐力素質和柔韌性改善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詳見表3。

表3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后身體素質比較(n=84)Table 3 Comparison of physical fitnes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experiment(n=84)
舞蹈啦啦操教學對女大學生身體形態的改善。舞蹈啦啦操教學對女大學生的減脂塑形方面具有促進作用,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女大學生不論是在體重還是BMI方面都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對照組的體重、BMI上升也并不代表常規的體育課教學對女大學生的身體形態沒有改善。BMI是相對體重而言,衡量人體胖瘦方面的一個更參考價值的指標。實驗組與對照組都在正常的范圍內,由于實驗環境及實驗指標,本研究沒有將體脂率、去脂體重加入進評價指標中,但從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后的體重、BMI兩個指標分析,進行了舞蹈啦啦操教學的女大學生確實在體重、BMI方面相較于常規體育課的女大學生改善的效果要明顯。這是由于舞蹈啦啦操是一項有氧運動,在舞蹈啦啦操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只有成套動作的教學,還有一系列的有氧練習,為的是提高學生的靈活性、協調性,以及樂感。從而可以幫助學生在伴隨著音樂播放的過程中能跟上節奏,完成動作。在大多情況下,舞蹈啦啦操的課堂教學都圍繞全身性、節律性呼吸的鍛煉開展。所以,實驗組的女大學生才會在體重與BMI兩個指標上有明顯的改善變化,實驗組體重由實驗前的49.01±10.77下降到實驗后的47.77±9.12,BMI由實驗前的20.30±4.62下降到實驗后的19.79±3.91。雖然BMI實驗前后的數據都在正常范圍,但體重這一指標可以看出明顯下降??傮w而言,舞蹈啦啦操教學對女大學生的身體形態改善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和意義。
啦啦操中的舞蹈啦啦操既融合了藝術的舞蹈性,又融合了體育的操化。是一項深受大學生所喜愛的運動項目。同時,舞蹈啦啦操對體重、BMI、柔韌性及心肺耐力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對女大學生減脂塑形,幫助其發展心肺耐力,提高柔韌性具有一定積極作用。特別是在改善、提高柔韌性方面具有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