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靜 梁瀟 胡文爾
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黨和國家一直重視青年人才的引進和培養。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指出,我們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2019年,習近平主席向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致賀信再次強調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性。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2022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南京大學留學歸國的青年學者回信,勉勵歸國青年“在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上再創佳績,在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上爭做表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也為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和引進海外高水平青年人才作為我國科技人才的后備軍,則是實現黨和國家期望的一項重要工作。
黨管人才既是愛才的體現,又是我國興才、聚才的制度保障,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政治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的重大判斷,作出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我們黨對我國人才事業發展規律性認識的深化,要始終堅持并不斷豐富發展。進一步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發揮重大人才工程牽引作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積極主動抓人才工作,為人才營造事業發展和政策創新條件,讓人才成為國家發展的支撐,讓國家成為各類人才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熱土。
要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加強對人才隊伍建設的統籌規劃;堅持以思想引領為先導,把各類人才團結凝聚在“雙一流”建設工作周圍;堅持以機制建設為抓手,建立和完善公平與效率相統一、激勵和監督相結合、競爭與創新相促進的管理機制。
加大海外招聘宣傳力度,舉辦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南京大學2019年即開始構建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人才招聘網,通過信息化建設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搭建跨時空的橋梁。一方面,強化人才招聘系統內核,上線全新的人才招聘系統并推出英文版,為海外人才應聘清除語言障礙。招聘系統使應聘簡歷填寫便捷化、招聘進度過程透明化、統計分析數據科學化。另一方面,拓展人才招聘“一站一號”平臺,設立和運營人才招聘微信公眾號,改版人才招聘網站?!耙徽疽惶枴眳R集全部的人才招聘公告,并在公眾號上推出海外引進高層次青年人才訪談系列文章,在網站上發布與人才入職相關的工作與生活指南。除了做強自主運營的信息平臺之外,還積極開拓宣傳渠道,在海外華人社區網站等媒體平臺投放招聘信息。順應新媒體傳播特性,策劃并發布學校人才招聘宣傳片、主題曲,以更加生動、鮮活、高品質的內容吸引目標受眾。

南京大學“青年學者前沿論壇”云論壇直播現場
此外,發揮立體化信息平臺的優勢,通過網站、公眾號推出海外人才觸手可及的新鮮引才資訊。將青年學者論壇塑造成有影響力的引才品牌,連續成功舉辦9屆青年學者論壇,吸引了28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位青年人才參加。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論壇從線下改為線上后,參會人數顯著增加。
打造特色青年人才體系,激發青年人才創造活力。南京大學以成果培育為牽引,以人才培養為目標,構建以“登峰人才支持計劃”(以下簡稱“登峰計劃”)為主體的人才引培體系。通過住房、薪酬、經費、績效等綜合支持,鼓勵人才潛心科研。優秀青年學者納入“登峰計劃”B層次管理。此外,“毓秀青年學者計劃”面向全球招聘從事交叉學科或前沿領域原創研究的博士畢業生,著力打造南京大學青年學者資助計劃品牌,形成強大的人才蓄水池。
明確匹配,動態追加,助推青年人才起步蓄勢。對于入選南京大學“登峰計劃”B層次的青年人才,學校根據學科特點提供30萬—2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此外,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和個人實際需求,還可向學校申請追加科研經費。優化管理,提升績效,引導青年人才攻堅克難。通過調整學?;究蒲袠I務費的管理政策,引導青年人才探索科學前沿、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優化項目設置,加強自主科研布局,重點支持40歲以下青年人才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基礎性、支撐性和戰略性研究;加強績效考核,加大穩定支持力度,增加經費使用靈活性,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充分發揮科研獎勵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明確每年從基本科研業務費中提取一定比例額度作為績效經費,用于獎勵開展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國家重大需求、關鍵技術領域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的團隊和個人。
發展性評價挖掘人才潛力,促進青年人才長效發展。關注科研狀態及“小同行”評價、發展性評價挖掘青年人才潛力。南京大學始終堅持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構建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對于納入“登峰計劃”B層次的青年人才,由學校進行統一考核和管理,堅持將發展性評價思想貫穿于考核評價工作的全過程,以考核促發展,使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從“指揮棒”升級為“推進器”,從“檢測站”轉型為“加油站”。
注重評價結果的應用,合理發揮獎懲性評價的激勵約束作用。對于納入“登峰計劃”B層次的青年人才,其考核結果分為優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己私Y果為優秀,下一聘期薪酬可按比例上調;考核結果為基本合格,院系進行誡勉談話;考核結果為不合格,則退出計劃支持,切實做到獎優懲后,激勵青年人才正向發展。
青年人才流動性較大,穩定性不足。一流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持續完善大學創新體系,健康的學術環境是基礎。但近年來各高校之間的人才競爭讓學校青年人才培養面臨較大壓力,直接影響人才隊伍的穩定。青年人才的成長需要時間積累和資源投入,尤其是在初期需要學校和團隊傾注更多的精力和關注,但是青年人才面臨職稱、生活、子女教育等多重實際問題,面對高薪高職稱,流動性較大,穩定性不足。以某高校博士后為例,其在《科學》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后立即被其他高校以高薪、教授待遇直接引進。

南京大學誠耀青年學者論壇現場
現有評價體系引發青年人才心理焦慮。近年來,科研評價體系普遍存在“一把尺”“重帽子”“高門檻”的問題。晉升門檻高、晉升通道單一導致內部競爭激烈,薪酬待遇與職稱、人才稱號掛鉤,使青年人才普遍處于焦慮的狀態,缺乏潛心科研、坐“冷板凳”、進行原始科技創新的環境氛圍??茖W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仍需相關學科及管理部門長期配合、共同努力,探索符合學科實際的評價體系。
針對青年人才的科研經費投入還需增加。集聚頂尖科學家、增強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打造青年科技人才隊伍,都需要進一步加大資源投入。在人才引進過程中,科研經費的支持一直是青年人才十分關注的問題,目前對青年人才的支持主要通過國家撥付的基礎科研經費,對于引導青年人才攻克重大項目、“卡脖子”方向的經費支持力度還需加大。
樹立正確價值導向,創造良好科研生態。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大先進典型宣傳力度,在全社會推動形成尊重人才的風尚。強化誠信要求,加大懲戒力度,在科技活動中違反倫理道德或有科研不端行為的個人和組織應承擔相應后果。切實落實青年人才的生活保障,在購房、子女入學等屬地管理政策上予以適當傾斜。重視國際化人才的引進和落地,完善社保、醫療、子女教育等相關配套政策。
精簡各類獎勵評選,關注質量,減輕參評負擔,避免同一成果重復申報。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將預算編制申報、項目階段性評審進行整合優化,減少不必要的數據上報、材料提交。優化整合各類科研項目及人才計劃,同一層次的項目不可重復申報,科研項目注重實效,簡化煩瑣的申報程序。
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拓寬人才上升通道。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制定符合學科特點的評價標準,采用“小同行”評價和“背靠背”評價,減少人為因素。在基礎研究領域中探索長周期考核機制,穩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十百千工程”,對不同層次人才給予支持,在重點項目中鼓勵良性競爭和“揭榜掛帥”,鼓勵有才干的青年人才挑大梁,加強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
重點支持原創研究,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加大對高水平研究大學的經費投入,重點支持青年人才在科技前沿和“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集中攻關,讓青年人才坐得住、做得好。向用人主體充分放權,發揮高校在青年人才引進、培養、使用中的積極作用,提升高校服務意識和保障能力。重點支持高校承擔重大項目,給予戰略科學家充分的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和資源調度權,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強化人才梯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