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卓翔 魏東捷
黨的二十大報告一個非常突出的亮點就是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列為一個專題,強調了新時代人才工作對于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廣大的勞動人民通過生產實踐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準?!吧鐣畋举|上是實踐的”。可以說,社會歷史的發展就是人不斷展現出自身實踐的潛能和力量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人不斷產生科技進步、不斷發揮出自身創造能力、不斷成為人才的歷史。
科技、人才、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概念,馬克思早在青年時期,就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異化現象,壓抑了人的自由,使人的才能和本質力量無法真正展現出來,并且主張未來社會中人應該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發展自身全部才能。馬克思指出,由于資本具有追求剩余價值(特別是相對剩余價值)的內在動機,不斷地促進科學技術的革命、促進著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不斷激發自身的潛能,最終推動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資本主義注重人才、注重科技、注重創新,是以異化的形式,以直接或變相地攫取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剩余價值為手段的,由于自身固有的根本矛盾將產生經濟危機,進而限制生產力的發展,也同時為資本主義生產出了自身的掘墓人——無產階級?!白顝姶蟮囊环N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夠真正釋放出人的潛力和能動性,創造新社會。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就是“社會主義新紀元”與以往一切私有制的本質區別。
總的來說,人類歷史特別是近代社會,科技創新、人才運用最為直接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大幅發展。過去,我們主要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一度出現了“唯GDP論”的問題,但是這種較為片面的、粗放的發展模式容易遇到自身的內在局限和瓶頸。“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因此,由高速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著重強調人才發展和人才自主培養,“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和實踐必然。黨的二十大報告提綱挈領地指出,我們要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并且要求統籌推進“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三個戰略,充分體現了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歷史自覺。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v觀歷史,人才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政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在危急存亡之秋,事關歷史轉折、舉旗定向之時甚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可以說,百年黨史也是一部關于用好人才的歷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重視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團結和支持各方面人才為黨和人民事業建功立業?!?/p>
早在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毛澤東就曾指出人才對于革命和建設工作的重要性: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正是因此,毛澤東格外強調革命事業中的人才吸收、人才培養等工作,并要求知識分子要“又紅又專”、黨的各項工作務必做到“任人唯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結合國內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經驗與教訓,主張以人才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強調專業知識分子的重要性,甚至一度將人才工作與經濟、政治并舉。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人才事業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的重大判斷,作出了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提出了“2035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推動著新時代人才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例如,從2010年到2019年,專業技術人才資源總量快速壯大,由5550.4萬人增長到7839.8萬人;全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重從12.5%增至21.2%;專業技術人員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從35.9%增至48%;“嫦娥”飛天、“蛟龍”入海、“天眼”探空、“墨子”通信、北斗組網、神威超級計算機等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正是新時代人才強國建設戰略引領著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越來越近,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需要建立一支規模龐大的、高質量的人才隊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碑斍昂徒窈笠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變化。因此,必須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來謀劃和推進人才工作,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快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以人才強民族強國家。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局視野對黨的人才工作作出了重大戰略決策,為我們未來的人才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必須在工作實踐中貫徹落實并長期堅持。
第一,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相較于以往將教育合并為民生專題中的一條,黨的二十大報告更為強調教育對于人才培養的意義,強調我們要培養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突出了教育的人民性特質。同時,一些具體工作相較于黨的十九大報告而言也做了進一步的部署和強化,如將“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強化為“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
第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綜合國力提高,最終取決于科技創新?!靶滦团e國體制”的提法令人矚目,2022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意見》,強調要以舉國之力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具有高投入、長周期、復雜性、戰略性和壟斷性等突出特點,新型舉國體制才能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攻克技術難關。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加快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才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第三,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結合第二點,這部分著重強調了要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和產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長期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提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截至2021年,我國研發經費達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2.44%,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提高至6.09%。但盡管中國研發經費規模居世界第二位,卻僅相當于美國的一半左右;研發投入強度、基礎研究投入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未來我們要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就必須堅持加大研發經費投入,調整經費投入結構,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
第四,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相較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建設人才強國的相關論述放在黨的干部隊伍建設中的一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則單獨列為一條,對黨的人才工作做了細化,仍然強調了“黨管人才”,同時也在國家層面指出了目前我們主要具體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類型,如戰略科學家、大國工匠、領軍團隊等,人才強國戰略的路線更加明晰、重點更加突出。
時代呼喚人才,發展需要人才,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人才工作重要論述,努力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為黨領導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而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