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廣翠 朱蓓蓓 車軒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明確了教育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和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定位。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大格局下統籌推進、一體部署,更加凸顯了教育、科技、人才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作用和有機統一的關系,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新征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將迎來新時期、新發展、新機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三位一體統籌部署,體現了新征程對廣大教育科技工作者的新要求,為新時代高等教育加快和推進對外開放、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指引了方向。
回首過去十年,吉林大學深入實施“學術立校、人才強校、創新興校、開放活校、文化榮校”戰略,樹立“國際化+”和“全球開放”理念,傾力打造引領工程、平臺工程、基礎工程等“三大工程”,構建良性互動的學科生態體系,啟動實施“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國際學術聲譽提升為導向,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指引”的“‘十四五’全球開放戰略”,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全球合作網絡持續拓展優化,服務國家發展大局能力不斷增強。校院聯動工作機制發揮積極作用,人才培養國際認可度和教職工國際活躍度大幅提升。引智工作成效明顯,來華留學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學校全球開放發展取得顯著進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吉林大學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學校發展實際和學科建設需要,發揚學校“厚基礎、重實踐、嚴要求”的教學傳統和優勢,持續深化“三全育人”建設,積極探索國際化人才培育與發展路徑,全面實施吉大師生“全球勝任力提升計劃”“吉大全球講座計劃”和“中外導師聯合培養計劃”。
2020年以來,學校已支持39家教學科研單位與19個國家和地區的115所世界名校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點高校與科研機構合作實施了108項吉大學子全球勝任力提升計劃項目,參與師生人數達到8326人次。面向教職工組織實施14期吉大教職工全球勝任力提升線上工作坊,共惠及教師、管理干部、實驗室專業人員和輔導員等644人次。啟動實施“吉大全球講座計劃”,已邀請67位世界各國頂尖專家就人工智能、天體物理、生物醫學、深地深海、人與動物共有醫學、城市可持續發展等多領域開設跨學科學術講座,其中包括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3位各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參與師生達32583人次。啟動實施“中外導師聯合培養計劃”,堅持“四個面向”,立足學術前沿,以“大師+團隊”理念,錨定世界頂尖團隊,為學生精準配置中外導師,深挖科研合作潛力;以學生為紐帶,深化中外導師之間的務實合作,著力培育具有家國情懷和品判性思維(品判性思維源于英文Critical Thinking,為中性詞,批評、批判和爭辯等各種意思兼而有之,因此在這里為“品判性思維”而不是“批判性思維”。——編者注)、懂交流、善合作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強化現代化人才支撐,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人才引領驅動”“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吉林大學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結合學校現有學科布局,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國際科研平臺,以共同的科學夢想匯聚人才、優質的科研環境吸引人才、完備的激勵政策服務人才、持續的資源投入支持人才,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科技創新的集聚效應。啟動實施“國際合作平臺建設計劃2.0”,不斷改革創新,拓展新領域,探索新模式,以更加靈活的形式和更加開放的姿態,著力加強“高精尖缺”人才引育,夯實機制性合作體系建設。
吉林大學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是學校的“人才與學術特區”和“國際合作窗口”,也是國家外國專家局與國內高校共建的首家中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基地。實驗室實行國際化的運行和管理機制,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等權威專家組成戰略咨詢委員會,中外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組成學術委員會;中外首席科學家聯合領銜,建立了9個聚焦科技前沿的科研團隊,與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6個聯合研究中心,為海外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全方位服務,逐漸成為匯聚各國高層次人才、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實驗室建立6年來,發表論文712篇,其中國際合作成果369篇,77篇成果在《科學》《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科研合作伙伴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445個合作機構。
2010年,吉林大學牽頭發起成立國際仿生工程學會,是教育部所屬高校中唯一常設學會秘書處的國際學術組織。學會注冊會員來自全球85個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的5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成立以來,學會通過主辦國際仿生工程學術會議(ICBE)、國際仿生工程研討會(IWBE)、仿生學基本方法外國專家講座、研究生仿生創新國際大賽,雙邊多邊學術會議及各類主題研討會等學術活動,為會員搭建有效的交流平臺。2013年起設立的國際仿生工程獎,在領域內享有較高聲譽。學會會刊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近年來影響力不斷攀升,連年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21年影響因子達到2.995。吉林大學與美國波音特洛馬基督大學聯合發布仿生發展評價指數——達芬奇指數,成為首個評價全球仿生研究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數。通過國際學術組織這一開放式平臺,國內外專家實現進一步交流互鑒、深度融合,為匯聚全球仿生工程領域科技力量、共同應對全球挑戰、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積極貢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面對國際形勢復雜變化與全球疫情波動反復的雙重挑戰,吉林大學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持續發揮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分會等平臺作用,加強與國內各高校的信息互通和經驗分享,持續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匯聚優勢學科和人才資源,借鑒國際化人才培養經驗,通過集群式協同合作實現效益最大化,形成引才引智工作國際國內良性生態循環。同時,進一步激發師生主動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內在動力與外在活力,持續提升學校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助推“雙一流”國際化建設。
吉林大學依托地緣優勢與學科優勢,堅持問題導向、應用牽引,連續4年承辦“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長春)”,推進產學研用全面創新、全鏈創新,加快構建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已成為推進國際產學研用深度合作、精準對接國際科技資源的精品會議平臺。4年來,吉林大學依托“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平臺,聚焦前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學等領域,累計邀請23個國家的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的千余位專家學者,簽署合作協議14份,成立4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中外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60余人,在促進國際高層次人才合作培養、推動中外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等方面顯現出聯動效應。2021年“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長春)”期間,吉大牽頭啟動“吉林省高等教育全球合作共建共享機制”,通過機制建設,推動學術研討,對接產業合作,加強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融合式創新與高質量發展,努力為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創造人類美好未來貢獻吉林力量。
面對全球開放競爭,教育需求升級換代,高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加快和擴大開放合作,凝聚共識、匯聚合力,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統籌部署,及時回應社會的需求,積極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吉林大學將進一步發揮集聚效應,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秉承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夯實機制性合作體系建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共謀高質量發展,為加快推進世界人才中心與創新高地建設,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