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卓杭
1974年,在吉林農村,一個飛著大雪的夜里,一個19歲的青年斜倚在炕上讀書。屋子很破,沒有桌子,四處漏風。盡管他已經把自己包裹得很嚴實,可刺骨的風帶著雪渣還是刮擦著他裸露在外的雙手和雙眼。沒錢買蠟燭,他只能借著豆大的油燈的微弱的光亮讀書。風慢慢小了,雪也停止了呼嘯,初升的太陽透過窗子投映到炕上,也投映到一個青年堅毅的臉上。這個青年叫張晶,現在已是中國傳媒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人文學院院長,中國文藝評論(中國傳媒大學)基地主任,文藝學專業帶頭人。我一邊聽張院長講述他的故事,一邊在腦海中映現出上述的畫面。更讓我感動的是,幾十年過去了,張院長還是那個青年。
張晶對文學的熱愛,大概起于少年時期。他的父親大學畢業后做中學老師,母親也是師范學校畢業的知識女性。這樣的家庭在20世紀中葉,堪稱書香門第。在家庭的熏陶之下,張晶愛上了讀書,從中西小說,到中國古典詩詞,他都愛不釋手。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武斗”愈演愈烈。父母為了讓張晶避風頭,便把他送到鄉下。那年他12歲,已識了不少字,精力又是最旺盛的時候。到了鄉下,雖然不用上學也沒了作業,但是他“給自己留作業”:讀書絕對不能停。“亂歸亂,可書總是要讀的?!碧崞疬@段避亂的經歷,張晶笑著說。書總是要讀的,這一句話,貫穿了張晶的求學生涯。此后無論條件如何艱苦,抑或是事務多么繁忙,他都沒有中斷過閱讀。
復課后,張晶的“書癮”絲毫未減。就連上課也要偷看名著,老師們知道他的性子,又因為他成績確實不錯,就對“竊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墒?,張晶的俄語課教師正是他的父親。老爺子每當看到張晶不專心時,便“偷襲”他,讓他回答問題,搞得他很是狼狽。幸虧課下俄語練得很好,才每次都“蒙混過關”。“文革”時期,《安娜·卡列尼娜》《約翰·克利斯朵夫》《紅與黑》是不許讀的。為了能光明正大地在課堂讀書,張晶便把“紅寶書”(《毛主席語錄》)的封皮拆下來套到小說上。誰也不知道,封皮下面卻是于連在侯爵府流轉、是安娜在火車上沉思。上中學時,他終于有了夢寐以求的電燈和自己的房間。有了如此“優厚”的條件,他更如饑似渴地投入到書本之中,常常是通宵達旦。可惜好景不長。1972年隆冬,17歲的張晶坐上了大卡車??ㄜ囋谕谅飞项嶔?,張晶的心在胸膛里忐忑:“上山下鄉”的日子開始了。鄉下不要說電燈,連蠟燭都點不起;窗戶上沒有玻璃,只有一塊塑料布,在寒風里嘶啦嘶啦地哀鳴。吃的糧食只有剌嗓子的玉米面,還不新鮮;柴火更是短缺到只能燒濕柴,一放到爐子里就漚出嗆人的煙。
“好在還有書籍?!睆埦Пеb滿書的箱子安慰自己。他走之前特地花一塊錢在工廠的工人手里淘來一個舊箱子,專門用來放書。他帶了很多書到鄉下: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學、小說,還有他最愛的《唐詩三百首》。張晶提起那本《唐詩三百首》,笑著說:“現在還能找到,封皮都是黑的了,真是老古董?!?/p>
在農村干活兒非常辛苦。鏟地、刨糞都算是輕松的。張晶本就不強壯,也沒干過什么重體力活兒,累得胸都腫了,“腫得很高”。在那樣艱辛的歲月里,讀書成了他唯一的“放松”。張晶每周都必須給自己放一天假,冬天就穿著破棉襖,戴著狗皮帽子,夏天就赤足赤膊,總之是要縮在屋子里看書。每天干完活兒的夜里,他也要盯著微弱的火苗、熏著柴火漚出來的煙氣讀書,仔細地讀,渴望地讀。
正是這一段時間的苦讀不休,讓張晶萌生了從事文藝學術的理想。他在鄉里當過小學教師,人家讓他去中學任職,他沒有去。他不想以一個中學老師的身份了卻一生,他想讀大學,很想。

張晶,吉林省四平市人,滿族。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曾任遼寧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遼寧省人大代表,從1996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調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任教?,F為中國傳媒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人文學院院長、中國文藝評論(中國傳媒大學)基地主任,文藝學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出版學術著作20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哲學研究》《文學遺產》《文藝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復旦學報》《現代傳播》等刊物發表論文600余篇。
“文革”時期,要讀大學都是靠推薦。因為張晶一心想讀大學,他便和身邊的弟兄們說好:如果有招工,你們先去;如果要推薦上大學,你們讓我去。他本以為,這樣上大學是十拿九穩的。后來,張晶拿到了推薦名額,要去四平師范學院(現吉林師范大學)讀書。可就在這時,有競爭對手竟然向上級組織舉報張晶出身不好,因為張晶的父親是“黑五類”。一經人舉報,推薦也就被撤銷了,張晶的大學夢也破碎了。挫敗、失落、悲傷,張晶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到了低谷。他沮喪地回到家看望父親,發現老爺子比他還要難過。老爺子平常不怎么抽煙,可聽到他“落榜”的那天卻一根一根地抽,甚至煙頭燒到手指都沒發覺。
事已至此,雖然傷心,但生活還要繼續。因為讀書多又有文化,所以他就留在了公社里寫寫材料、做做畫報,搞一些宣傳工作。有一次公社里要他去長春出差,正好就路過吉林大學的校門。深秋的長春,枯葉鋪滿了校園,他看到校園里好多大學生正往墻上貼大字報。他們是大學生,在校園里歡聲笑語;他是個農村的知青,局促地站在墻外,在晚秋的風里瑟瑟發抖。一時間不甘、羨慕、自卑,萬般思緒涌上心頭。提起這次“守望”,張晶說:“我當時想,哪怕能在那校園里睡一夜,此生就無憾!”后來他去重型汽車廠做了工人,雖然條件不錯,可還是一直對上大學的事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1977年秋天,張晶聽聞高考馬上就要恢復的消息。他興奮得如在夢中,火速跟單位里請了假,把自己鎖在家里埋頭復習了半個月。1977年11月28日,滿懷激情的張晶踩著滿地的大雪奔赴考場。迎著冷風,他高聲吟出陳毅元帥的兩句詩:“莫道浮云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不出意外,張晶輕松完成了考試。他說,寫完了主考卷交上去以后,還有時間把副卷謄抄一遍。這份謄抄的卷子至今還留著,端正的字跡中仿佛仍能看見那個滿懷激情的青年在考場上揮毫潑墨、一步步走向自己理想的樣子。他的高考作文被刊載在《吉林日報》上作為范文。那個曾在墻外蕭瑟的秋風里、滿眼艷羨地看著大學生們的農村知青,終于在春天里走入了吉林大學的校園。

張晶與張世英先生(左)合影
抱著對文學的熱愛,張晶報考了吉林大學中文系。吉林大學中文系1977級的學生,是一個思想活躍、才華橫溢的群體。當中有不少人都創作小說、詩歌,更有人已經是當地作家協會會員,更有公木、郭石山這樣的學界泰斗坐鎮。于是在這一方文學的天地里,張晶肆意地施展著自己的才華。他和同學們一起寫詩,發起言志詩社。時至今日,張晶仍然會在業余時間吟詩作賦,千字的大賦信手拈來,想必和平時培養的愛好有關。本科四年如白駒過隙,張晶也順利地考上本校的研究生。帶著大家的期望,張晶憑借一篇關于宋詩的碩士論文畢業。因為喜歡大海,所以張晶畢業后去了大連的遼寧師范大學任教。當了大學教師之后,張晶的學術和寫作不斷精進。僅在助教期間,他就寫了20余篇文章,且在《文學遺產》《文學評論》上發表。到評副教授時,他發表的學術文章已達到驚人的120余篇。在教學和研究之余,張晶也系統地閱讀了大量的西方文藝理論經典著作,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也正是在這期間,張晶的研究興趣逐漸從中國古代文學,轉向了文藝理論。
談及對西方文藝理論的看法,張晶說,西方經典的美學、哲學理論是全人類思想的精華。建構中國自己的美學體系當然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但絕不能同西方經典的美學理論割裂開來。我們應該參照西方的文藝理論體系,將中國古代的文藝理論系統建構起來。這不是對西方美學的模仿,而是一種融會貫通,最終還是要落到中國傳統的文論上去。
1995年,張晶考上復旦大學博士。這博士是偷偷考的,遼寧師范大學并不想“放走”張晶這樣的學術人才,他只好趁著校長不在的時候偷偷去考。在得知張晶考上復旦后,校長“大為光火,打電話罵了我二十分鐘”。可生米已經煮成熟飯,沒有辦法,校長只好同意張晶辭去行政職務,任由他去讀博士了。于是,張晶就成了復旦大學文學批評史專業的博士,成了著名的文學批評史大師顧易生先生的弟子。
在復旦大學,親炙于文學批評泰斗,受到濃厚的學術氛圍的熏陶,張晶收獲極大、成長很多。在讀博的三年期間,他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學術月刊》《文學遺產》等刊物上發表了55篇論文。
在談及自己為何能如此高產時,張晶說,他總是喜歡先在腦海構思成熟,然后找大塊的時間,待在辦公室不停歇地工作。平常工作忙,一般來說周六、日是寫作的最佳時間。為了不中斷創作的思路,周末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一般來說,一篇15000字到2萬字的論文,集中在一個長假就可以寫就,過上一段時間,就在刊物上問世了。
2000年,張晶來到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任教至今。在廣院時期,他主持美學前沿課,為新聞傳播和廣電電視藝術的博士人才傳授美學理論。同時,他也筆耕不輟,將目光聚焦于文藝美學,在各大期刊發表美學研究論文,如《審美感興論》《審美驚奇論》《墨戲論》《論審美抽象》《論審美享受》等數百篇文章。同時,對于文藝美學、審美文化以及傳媒藝術等當下文學美學界廣泛關注的領域,他也做了很多思考和建構。他主持并結項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對文藝美學的建構意義”,架設起古代美學和文藝美學之間的橋梁。他出版專著《藝術美學論》,全面闡述了他對藝術美學的基本建構,足有55萬字篇幅。
張晶的學術研究一直在路上。談起目前的寫作計劃,他正在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華美學精神的詩學基因研究”和國家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古代美學命題整理與研究”而思考和探索。這兩個項目將是他未來數年的重點工作。他對自己的要求從來都很嚴、很高、很苛刻,“雖然目前已經發表了一系列成果,但還遠遠不夠。”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睆埦в美畎椎倪@兩句詩來總結自己的學術生涯。讀完研究生進入學術領域,張晶已發表文章600余篇,著作20多部。但他從未滿足,“這條路還是要走下去,只要身體允許,就要在這塊土地上耕耘不輟。”學術就是張晶的第二生命,他要讓這一生命永遠保持青春狀態,永遠朝氣蓬勃?!爸粏柛?,不問收獲,對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可能是一個不錯的生活方式?!睆埦蝗缂韧匾燥枬M的熱情,在學術研究道路上不停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