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凜 胡慧敏 歐陽歡
2021年11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求“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鞏固互聯互通合作基礎,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扎牢風險防控網絡,努力實現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給質量、更高發展韌性,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交流與專業人才培養,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于2021年年底成功舉辦了“一帶一路”東南亞國家農業科技(綠色水稻)專業人才研修班。
本次研修為期4天,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統籌安排,精心組織,調研成果頗豐,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線下會場由安徽省科技廳、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在合肥組織安排,共有來自22個國家的132名學員參加,除東南亞外,還吸引了來自南亞、中亞、非洲等國家及地區,在國際水稻組織等從事農業科技的管理人員、水稻種植領域的專技人員以及在合肥就讀農業專業的留學生。特邀中國工程院羅錫文和萬建民兩名院士、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水稻抗逆分子育種實驗室黎志康主任等農業科技領域資深專家授課,圍繞中國種業發展、超級稻育種技術、雜交稻制種技術、綠色水稻生產技術和稻米儲藏與加工技術等5個主題進行相關先進技術理論與實踐經驗分享。
基金會也借此機會開展了調研活動,并圍繞構建健康、綠色、數字、創新“一帶一路”組織了專題研討。來自東南亞、南亞、非洲等14個國家的70余名學員填寫了調查問卷。學員對培訓總體滿意度接近90%,集中體現在組織能力、講師水平以及服務態度等方面。課程方面,對適宜熱帶地區雜交水稻的選育、優質綠色水稻種質資源創建與應用、水稻精量機直播畦作栽培技術關注度最高,這表明契合學員地域屬性、圍繞綠色農業設置的實用技術課程最符合學員需求。對智慧農業的關鍵技術與實踐、雜交水稻機械化高效制種技術研究與利用課程熱情略低,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課程內容過于前沿,難度較高,超出了學員目前的知識掌握范圍。說明成熟、實用的技術還是現階段東南亞、南亞等農業主導型國家的重點需求關切。
以惠民生為目標是“一帶一路”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保障。參與調研的學員認為“一帶一路”惠及民生主要體現在擴大就業、脫貧、基礎設施改善以及促進貿易與消費等4個方面。國情不同,但認識上有一定趨同性,體現了“一帶一路”之所以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其以惠民為目標的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一帶一路”發展8年來,中國與140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學員們對此高度評價,普遍認同惠民生的目標符合世界絕大部分國家謀求發展的共同愿望,是“一帶一路”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保障。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創新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絲路電商”等理念的認識由淺入深。接受調查學員中分別有約42%和58%的學員認為,建設“創新絲綢之路”和共建綠色(生態友好型發展)“一帶一路”在取得“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新成效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約76%學員認為發展電商能為“一帶一路”在促進科學技術創新與專業人才交流方面帶來益處。這體現出他們對共同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探尋新的增長動能和發展路徑有了較深入的思考和認識,對與中國共建高質量“一帶一路”,以綠色項目助力當地發展,共同推進全球環境治理有較高的認可度。約56%學員認為,本次綠色水稻研修班符合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特征,很好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

2021年11月27—30日,由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主辦、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承辦的“一帶一路”東南亞國家農業科技(綠色水稻)專業人才研修班在安徽合肥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
中國自身的發展戰略得到國際社會持續關注,普遍認為有利于增加“一帶一路”合作機遇。接受調研的學員對中國鄉村振興、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海南自貿區建設等系列策略有一定了解,也給出積極的回應。其中約65%的學員認為,這些策略能夠給“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專業人才交流帶來更多合作機會。約42%的學員認為,能夠為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拓寬合作渠道。這顯示了“一帶一路”沿線東南亞等農業主導型國家在農業科技交流和專業人才培養領域有較強的需求愿望,而如何滿足這些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習近平主席指出,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從中我們得到重要啟示,中國綠色水稻技術標準就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標準,以能夠惠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技術標準為支撐,使中國自己建立的先進技術標準和知識體系可以在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成果推廣。在實現規則標準“軟聯通”的同時,提高我國參與建立國際技術標準的話語權。隨著中國稻作文化不斷提升的國際影響力,對實現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語重心長地指出:“小而美的項目,是直接影響到民眾的。今后要將小而美項目作為對外合作的優先事項,加強統籌謀劃,發揮援外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形成更多接地氣、聚人心的項目。”調研顯示,50%的學員認為中國綠色水稻技術推廣是典型的“小而美”項目。安徽省與柬埔寨、越南、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開展了綠色水稻研發等技術合作,多個優勢品種在東南亞國家受到歡迎,每年推廣面積達600萬畝左右。這充分說明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已切實轉化為收入的增加、人民生計的改善。“民生工程是快速提升共建國家民眾獲得感的重要途徑”,農業科技在“小而美”項目合作上有自身優勢,應當充分加以利用,通過科技力量良好賦能“一帶一路”建設。
本次研修班借助科技力量鞏固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傳統友誼,促進了中國農業科技成果在國際上的轉移轉化,建立了寬領域多國別的需求調研平臺,探索了實現“軟聯通”和“心聯通”的有效途徑。基金會將以此為契機,面向東南亞等國家定期舉辦以科技為主題的各類研修、“云對接”活動,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科技合作和專業人才交流。還將以傳統中醫藥技術為文化交流手段,努力打造“健康絲綢之路”。加大調研力度,培育合作新增長點,為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貢獻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