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進華(北京)
實體零售企業要實現差異化經營發展必須立足自身、立足區域,錨定自己的用戶群,圈地深耕,以差異化占據用戶心智,切忌東施效顰、盲目跟風。
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身邊的超市已成為普通百姓的購物首選。疫情還未遠去,當我們把目光抽離、投向整個實體零售業后,不禁會問:從2020年疫情至今,身邊的超市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2022年12月9日,超市發集團原董事長李燕川應邀在聯商網平臺做了一場直播,他以42年專注在超市發的多年經驗及深度總結思考為內容,解讀了三年疫情以來社會環境、消費群體的變化對零售企業帶來的沖擊和挑戰,同時也對政策放寬后,零售行業如何應對、如何發展給出了中肯建議。
經過三年疫情大考,國內經濟社會環境和政府執政能力經受了一次次嚴峻考驗,2022年12月,各地對于疫情管控政策開始逐步放寬。旅游業、餐飲業已呈現向好態勢,實體零售行業是不是很快迎來行業回暖?
李燕川表示:“行業還需要較長階段的恢復和等待期。我們一定要冷靜,要保持理性,可以思考我們利用這段時間能做什么?調整我們的戰略,來迎接明年乃至后年可能出現的環境變化。”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疫情期間各類實體店的到店客流明顯減少。對于實體零售業的客流減少,李燕川也從三個角度給出了答案: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因受疫情影響,消費者收入有所下降,其消費行為更加理性,更多年輕人開始注重儲蓄,年輕群體中普遍存在的高消費、沖動消費明顯減少;再者,疫情以來,為減少人際接觸的感染概率,更多人選擇網絡購物方式。盡管很多企業也開發出自己的小程序來應對消費者行為模式的改變,但大部分企業對線上小程序的投入和專注是不夠的,無法和大型網絡購物平臺爭搶客流。
從經營者角度看,疫情三年中,大多數經營者疲于應對,更多經營者不得不在企業生存的層面做決策、做調整,無法再分身去研究企業發展、關注產品升級、服務升級、顧客研究等。
從政策影響角度來看,盡管政策在逐步放寬,但長期以來,無論是百姓還是經營者,對待疫情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行為模式和行為慣性,對待政策的變化與調整,大多數人會存在一個觀望期。這一期間極可能出現緊張和恐懼心理蔓延,而作為企業經營者需保持良好的心態。
李燕川在超市發工作了42年,多年來始終堅守一線,尤其是在疫情影響和沖擊的三年中,在他的領導下,超市發不僅實現了銷售業績的平穩,也摸索和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成為北京海淀地區保民生保穩定的重要生力軍。
吃喝住行是老百姓的剛性需求,無論社會環境如何變化,以生鮮品類為主的連鎖超市都是百姓線下購物的首選。疫情以來,不斷出現的超市搶購潮就是明證。2020年的搶購潮,為線下超市帶來了爆發式的銷售額增長,這足以說明對于線下實體零售來說,無論何時何地,滿足老百姓的日常需求都是立足之本。
疫情三年來,作為國有企業的超市發積極參與政府的物資保供工作,穩定物價,保證貨源供應,為各中小菜店和機關單位配送蔬菜,也為海淀區各政府部門、各鎮、街機關職能部門籌措防護用品,為百姓送貨到社區,用到店、到點、到家的多種方式為消費者服務。這些舉措讓超市發在百姓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企業更以危機到來時的擔當和作為獲得了政府的肯定和重視。
2022年4月疫情再次反彈較嚴重時,超市發一天就要進500噸生鮮商品,并要連夜調配、分裝和運送到店鋪,再入庫、上架,實際工作量超出平時五倍。“最多的時候,超市發一天要為封控小區送出3萬多袋水果蔬菜包。”那段時間,超市發全體人員連軸轉了一個多月。
正是這樣的契機,讓超市發走進了機關單位、社會團體的心中,大量的機關團購訂單、社團組織訂單主動飛來。超市發迅速應變,成立企業特殊渠道部,以開拓和發展團購訂單為抓手,彌補了企業客流下滑的困境。特殊渠道部不僅囊括了機關單位的線上團購,也涵蓋了社區團購。
超市發以自身的案例說明,實體零售企業的重要性和其自身優勢已被政府看到、被群眾認可,在這樣的有利條件下,實體零售業應盡可能抓住發展機遇,回歸零售,回歸本質,繼續用真誠的服務、優質的商品、精準的營銷,努力走近消費者,實現借勢發展。
隨著疫情政策的逐步放寬,實體零售必將迎來新一輪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把握機遇,如何盡可能減少疫情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何在企業經營中化被動為主動,李燕川提出了幾項重點工作:
以人為本,保護好自己的員工。一個企業的正常運轉,需要員工們各司其職、努力工作;受疫情影響,實體零售業因封控隔離而造成的員工自然流失比較嚴重,所以企業要保護好自己的員工,做好場地消殺、心理疏導和福利政策在內的保護措施,避免更多人員流失。
抱團取勝爭取政策支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實體零售業仍會處在寒冬期,要堅持抱團取勝。超市企業首先要與供應商抱團。即積極與供應商開展合作,舉行各類活動吸引顧客。如此一來,供應商能獲得收益,拉動超市業績增長,百姓獲得實惠,政府也能看到市場向好,可謂一舉多得。
其次,超市企業之間要互相抱團,相互扶持相互配合,不要單打獨斗。地方行業協會可以將企業組織起來,發揮領頭作用,讓大家在資源、人力、經營策略等各方面取長補短、互惠互利;零售企業可以利用地方協會力量或相關組織力量與政府溝通,以集體的身份向政府等部門反映問題、提出建議。
而隨著疫情政策放寬,國家會為企業發展提供支持,利好性政策將會越來越多,包括必要的資金支持和項目支持。一些超市企業由于不了解如何爭取,就會錯失良機。企業獲取這些信息有多種渠道,除了各地政府網站,企業也要積極參與政府的相關會議,幫助政府多做一些工作;了解政府需要什么,思考企業能做些什么不斷,增加企業曝光度,也利于企業發展。
擁抱線上,開辟增長新渠道。時代的發展及環境的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實體零售被電商沖擊、業績和客流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身在其中的企業經營者們始終在思考:新的增長渠道在哪里?擁抱線上,拓展線上營銷,實現線上線下融合。這是實體零售業的必然選擇。
變化中孕育著機遇。企業要多嘗試一些新的增長方式,比如直播、團購、到家、到點(自提柜)等等。超市發目前設有直播業務,同時也與美團、餓了么以及達達等開展了線上合作業務。李燕川認為,無論何種消費方式及增長渠道,只要其能拉動銷售增長,對企業經營有利,就要努力去做。
調整策略,實現差異化經營。實體零售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無論是在商品、業態還是賣場,很多企業仍然習慣跟風。如何突出企業自身特色、實現差異化經營是企業必須要解決的發展瓶頸。
疫情過后,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念已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注重健康,企業更要及時了解、準確把握些變化,在品類選擇上可以對商品結構做出調整。同時,要努力傳播健康知識和理念,引導消費行為。多年來,超市發始終在堅持每天發布食譜,告訴老百姓什么食物的熱量是多少,能增加人體哪方面抵抗力,每天都在宣傳。
差異化經營不僅體現在不同零售品牌之間,更體現在不同地域、不同門店之間。超市跟超市面積大小不一樣,所處城市、所處區域不一樣,顧客自然也不一樣,其差異化是天然存在的。以超市發學院路店為例,該店周邊高校遍布,客流主要以高校學生和周邊社區居民為主,因此,學院路店從門店設計到商品組合更加時尚、更加有活力。
實體零售企業要實現差異化經營發展必須立足自身、立足區域,錨定自己的用戶群,圈地深耕,以差異化占據用戶心智,切忌東施效顰、盲目跟風。
任何時候,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其根本之道是贏得消費者的信任。你把消費者放在心中,并且不斷付諸行動讓消費者看得見,消費者就會把你放在心中。正如李燕川所言:“未來零售業的版圖不在天上,不在地下,而在老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