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琬瑢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205)
跨文化素養是指在全球化世界中,個體能與他人適恰地交際并且完成相應工作任務的各類品質之綜合。它既是不同文化間理解與交流的必備技能,也是21世紀國際社會提升教育質量所普遍關注和研究的熱點話題,被許多世界組織和國家列入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1]《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將跨文化素養納入其中,足以體現跨文化素養在我國教育和學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
目前,國內外有關跨文化素養的研究迅速增加,包括跨文化素養的理論研究、作為公民素養的跨文化素養構成與培養研究、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素養研究等。但是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對跨文化素養的研究,無論是研究重點、研究速度還是研究內容,都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本文借助文獻計量法對國內外跨文化素養研究的數量關系、變化規律、分布結構和研究趨勢等內容展開分析,厘清該領域的現狀和研究方向,為研究者開展相關研究提供指引和參考。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WOS)和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是國內外較為權威和全面的科學研究數據庫。[3]因此,本文以WOS和CNKI為數據來源,對兩個數據庫2000—2022年有關跨文化素養研究的文獻進行分析。檢索時間為2022年8月11日,時間跨度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WOS中以“intercultural competence”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e*competence”為主題進行高級檢索,文獻類型選擇“論文”,語種選擇“英語”,共篩選出文獻1973篇;而在CNKI中,采用主題詞為“跨文化素養”“跨文化能力”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級檢索方式,來源類別為“北大核心”或“CSSCI”,剔除會議通知、書評等,共檢索到文獻757篇。將收集到的文獻,運用文獻計量學對兩個數據庫的文獻進行對比,從年度發文量、所屬機構、所屬國家或地區、高被引率作者、文獻來源和關鍵詞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探究兩個數據庫收錄論文的特點與規律。
科研文獻的歷時年度數量可以客觀反映某一研究領域的發展歷程與研究深度。從WOS和CNKI兩個數據庫中檢索2000—2022年跨文化素養的相關文獻,兩個數據庫所收錄的文獻總量在2000—2010年相差較小,但在2011年之后WOS的發文量迅速增加,并且在2020年達到最高(圖1)。

圖1 2000—2022年WOS和CNKI發文量
從圖1可以看出,2000—2022年WOS的發文量呈增長趨勢,而CNKI的發文量基本保持平穩,這與各個國家和地區對待跨文化素養的科研政策以及重視程度有一定聯系。總體來看,CNKI與WOS關于跨文化素養研究發文量的差距正逐漸變大。
本文基于WOS和CNKI兩個數據庫收錄的跨文化素養研究文獻,對發文量排名前十的機構進行了排序,從而分析兩個數據庫中有關跨文化素養研究機構的情況,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WOS和CNKI中發文量前十的機構
由表1可知,針對跨文化素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或高校聯合體。在WOS中,烏克蘭教育科學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of Ukraine)、喀山聯邦大學(Kazan Federal University)、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系統(State University System of Florida)和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研究較為深入。在CNKI中,發文量最多的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發文量為20篇,華東師范大學緊隨其后,發文量為13篇。排名前十的機構共發表研究論文239篇(WOS)和105篇(CNKI),分別占總發文量的12.114%和13.871%。由此可見,兩個數據庫發文量排名前十的的機構在各數據庫中的發文量比例相差不大。
國際刊物的發文量能夠客觀反映出一個國家在某個研究領域的影響力。[4]在WOS檢索到的1973篇文獻,分布范圍廣泛,高達94個國家,平均被引次數(包括自引)為9.67,H因子為56。在WOS中對國家/地區的檢索結果進行分析,通過引文報告可以了解各個國家/地區的研究論文影響力。排名前十國家的H因子、發文量、平均被引次數和總被引次數如表2所示。

表2 WOS中不同國家/地區發文量
從發文量來看,排名前十的國家或地區分別是美國、澳大利亞、中國、英格蘭、西班牙、俄羅斯、德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從總被引率(含自引)來看,美國、澳大利亞、英格蘭位居前三。均被引率與總排名一致,分別是美國、澳大利亞和英格蘭,這三個國家論文的H因子也領先于其他國家。我國均被引率為9.21次,排名第七,H因子與德國相同,并列第四。
由此可見,在跨文化素養研究領域,美國、澳大利亞、英格蘭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內圈(inner circle)國家的研究論文影響最大,其次是以英語為外語的擴展圈(extending circle)國家,而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外圈(outer circle)國家在跨文化素養研究方面的影響力則不大。盡管擴展圈國家的論文影響力不及內圈國家,但是在數量上卻遠超過內圈國家,由此表明,擴展圈國家非常重視跨文化素養研究。就中國來說,雖然被引率與內圈國家有一定差距,但發文量和H因子排名卻非常靠前,這表明我國的研究論文在該領域具有很大的國際影響力。
論文被引次數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章的質量與關注度,也反映了文獻和研究團隊在學術界的影響。[5]在WOS中,單篇被引率最高的文章是2003年Hammer等人發表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上的文章,該文章在Bennet理論框架的基礎上構建了跨文化發展問卷(IDI)。[6]該文的引用次數為578次,平均每年被引用28.9次;在CNKI中,張殿玉的《英語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7]和高一虹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越”與“超越”》[8]被引頻次分別達到1082次和845次,年均被引60.1次和40.2次(表3)。由此看出,CNKI的文獻單篇被引次數遠遠高于WOS。

表3 WOS和CNKI中被引率前十的作者
表3顯示,在WOS中,被引率較高的10篇文獻,只有2篇發表在同一期刊LanguageLearning&Technology上,其他8篇均發表在不同期刊上;而在CNKI中,被引率較高的10篇文獻,有5篇發表在《外語與外語教學》,3篇發表在《外語界》,另外2篇分別發表在《外語教學》和《中國外語》。由此可見,CNKI中被引率較高的文獻都集中于《外語與外語教學》《外語界》等,而WOS的高引率文獻則分散于多本不同的期刊。20篇高引率文獻中的第一作者均不同,說明沒有作者發表過2篇被引率排名前十的文獻。這能幫助科研人員在WOS和CNKI中更有針對性地查閱文獻。
不同主題刊物的發文量可以反映出這本刊物的研究領域和偏好特點,能為研究者查閱文獻和投稿提供參考。WOS和CNKI兩個數據庫在跨文化素養領域發文排名前十的期刊中的總發文數分別為354篇和251篇(表4、表5)。

表4 WOS中跨文化素養研究載文量前十的刊物

表5 CNKI中跨文化素養研究載文量前十的刊物
從表4可以看出,在WOS中,發文量最多的是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83篇),年均發文3.95篇,其次是InterculturalEducation(76篇),年均發文3.62篇。從表5可以看出,在CNKI中,發文最多的是《中國成人教育》(47篇),年均發文2.24篇,其次是《外語界》(39篇),年均發文1.86篇。總體來看,WOS年均發文16.86篇,而CNKI年均發文11.95篇。由此可見,CNKI的刊物中有關跨文化素養的發文量要低于WOS。
高頻關鍵詞最能反映和概括文獻的主題和內容,進行高頻關鍵詞分析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某領域的研究核心和焦點,橫向把握研究重點。運用CiteSpace分別對WOS和CNKI中檢索到的文獻進行高頻關鍵詞網絡分析,結果如圖2和圖3所示。

圖2 WOS文獻高頻關鍵詞網絡關系圖

圖3 CNKI文獻高頻關鍵詞網絡關系圖
由圖2可知,“intercultural competence”“cultur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tudy abroad”“competence”是WOS中有關跨文化素養研究的核心關鍵詞,這幾個關鍵詞與其他關鍵詞之間的聯系最為緊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foreign language”“acculturation”等也是跨文化素養領域較為重要的內容。這說明國外跨文化素養研究集中于國際交流、海外學習、文化適應和外語教學等方面。
由圖3可知,CNKI主要以“英語教學”“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生”為跨文化素養研究的核心關鍵詞。較重要的研究結點還有全球化、文化教學等,說明國內跨文化素養研究主要集中于外語教學[9]和培養大學生跨文化能力[10-11]等方面。
綜上所述,國內外在研究主題上有較大差異。雖然都是圍繞如何在語言教學中提高跨文化素養的問題開展,但國外的研究范圍更廣,應用性也更強,更關注跨文化素養在文化、生活、教育、交流等領域的應用;國內則更關注跨文化素養與外語教學的結合,較少涉及經濟、生活等方面。
通過對WOS和CNKI 2000—2022年跨文化素養的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對比,得出以下結論。
從年度發文量來看,國外關于跨文化素養研究的發文量逐年增加,說明世界各國對該領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同時表明該領域具有巨大的研究潛力。國內發文量則趨于平穩,說明目前國內對跨文化素養的研究仍處于困難期和敏感期,在研究理論和研究方向上有待創新和突破。
從研究機構來看,教育部門牽頭的機構或大學系統的發文量較大,說明研究機構間的合作能促進研究成果的產出。
從國家和地區來看,美國、澳大利亞、英格蘭等內圈國家的論文在總被引次數、平均被引率和H因子等方面均位居前列,而中國、俄羅斯等擴展圈國家的研究論文在國際影響力上仍與內圈國家存在一定差距。
從載文量來看,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和《中國成人教育》分別是國內外載文量最多的刊物。不一樣的是,國外被引率較高的文獻一般分散發表在不同刊物上,而國內被引率較高的文獻,一般集中發表在相同刊物上。國內文獻的單篇被引率遠高于國外,表明國內在跨文化素養領域已經出現領軍人物。
從關鍵詞來看,國外對跨文化素養的研究領域更廣,更注重實際應用。國內則更關注外語教學領域的跨文化素養,由此反映出國內外在研究方向上的差異。
就我國跨文化素養研究者而言,一方面,應加強對跨文化素養研究內容的多元拓展。盡管跨文化素養已經引起國內研究者,尤其是外語教育研究者的重視,但仍然缺乏對跨文化素養的實際結構和各結構成分關系的探索。另一方面,鼓勵開展學者與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形成研究聯盟,或者與其他國家,尤其是與內圈國家加強交流合作,不斷提升我國跨文化素養研究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