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平,朱晨輝,賀佳佳,鄧愛珍,孟麗紅
(1.贛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工程學院,江西贛州,341000;2.湖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湖南長沙,410000;
3.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江西贛州,341000)
教育評價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揮棒,是對教育活動或現象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對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以學校的升學率和就業率衡量教育質量,這種評價方法存在較多不足,如只看見校際產出的現實差距,忽略了學校投入的差距,不利于提高學校的辦學積極性和教師的教學積極性。[1]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探索教育增值評價等舉措,著力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2]
我國教育增值評價研究起步較晚,仍處于探索階段。1997年,張煜發表《學校效能評價——一種對學校進行綜合評價與質量監控的理論與方法》一文,指出多層分析法是教育增值評價的具體運用。[3]直到2007年,孫綿濤才明確提出學校效能評價的概念。[4]張文靜等人以42所小學的學生和教師為研究對象,并建立基礎增值模型,在控制學生背景變量條件下,觀察小學生學業成績增長受教師教學方式的影響。[5]這項研究是我國教育增值早期的實證研究。此外,馬曉強等人集中研究了學校效能一致性。[6-7]總體而言,我國教育增值評價領域的研究成果絕大多數是理論研究,重點集中在內涵的確定和意義的探討,而具有可操作性的實際應用研究還不夠深入[8],教育增值評價體系如何構建、模型如何選取等一系列問題仍值得進一步探討。對此,本文以某高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為例,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質量評價內涵等要求,構建教育增值評價的指標體系,通過327份調查問卷獲取評價指標相關數據,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定量評價高校教育增值情況,為客觀呈現教育增值評價和提升教育質量提供依據。
1.模糊綜合評價法
模糊綜合評價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FCEM),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價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評價。[9]模糊綜合評價法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解決各種非確定性問題。一般來說,教學質量采用模糊數學的方法進行綜合評價,將更接近實際情況。
模糊綜合評價法的一般步驟為:第一,指標的構建,即廣泛涉獵該評價指標系統行業資料或相關法律法規。模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是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評價指標的選取是否適宜,直接影響綜合評價的準確性。第二,權重向量的確定,即通過專家經驗法或AHP層次分析法構建權重向量。第三,構建隸屬矩陣,建立適合的隸屬函數,從而構建好隸屬矩陣。第四,隸屬矩陣和權重的合成,采用適合的合成因子對其進行合成,并對結果向量進行解釋。[10]本文先通過SPSSAU求出各單一因素對各個評審等級的歸屬程度,即隸屬度評判矩陣,然后根據各因素在評價目標中的權重分配,借助模糊矩陣合成求出評價的最終得分。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是一種降維的統計方法,是將原來眾多具有一定相關性的指標(如P個指標),重新組合成一組新的互相無關的綜合指標。[11]通常,數學方面的處理就是將原來P個指標進行線性組合,以組合成新的綜合指標。最經典的做法就是用F1(選取的第一個線性組合,即第一個綜合指標)的方差來進行表達,即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在所有線性組合中,選取的F1應該是方差最大的,故稱F1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來P個指標的信息,再考慮選取F2即選第二個線性組合。為了有效地反映原來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現在F2中。用數學語言表達就是,要求Cov(F1,F2)=0,則稱F2為第二主成分。依此類推可以構造出第三、第四……,第P個主成分。
3.熵權法
熵權法是一種客觀賦權方法[12],在具體使用過程中,根據各指標數據的分散程度,利用信息熵計算出各指標的熵權,再根據各指標對熵權進行一定的修正,從而得到較為客觀的指標權重[13]。本文采用熵權法確定教育增值評價指標權重。
本研究根據教育增值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問卷,共發放問卷343份,收回有效問卷327份。某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在讀的大二、大三、大四本科生共175人,主要了解學生在校期間教育增值過程;近5年在政府、企事業單位等工作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生共152份,主要調查畢業生綜合素質增值情況。
教育增值評價指標體系是對被評價對象全部或部分特征的真實反映,是評價的標準和尺度。加強對教育增值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構建一套科學、高效、可行性強的評價指標體系至關重要,有利于發揮指標的導向功能。本研究從教育增值的現實及教育發展目標和重點工作出發,在參考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兼顧相關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可獲得性,并采用德爾菲法綜合專家和學者意見,進一步調整和完善了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從學生在校期間的增值過程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增值結果兩個方面分別建立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2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24個三級指標,以全面反映教育增值情況。其中,過程評價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專業認同及教學效果,結果評價包括知識水平、能力素質、身心素質、公民道德以及政策法規等。
為方便統計,本文在問卷設計時參考李克特五分量表法,每個問題在“很不滿意”到“非常滿意”,“很不認同”到“很認同”,“很不好”到“很好”,“非常差”到“非常好”五個選項中做出唯一選擇。題目選項正向賦值,分別對應1、2、3、4、5分,得分越高說明增值越多。為體現不同指標的影響程度,本文首先采用熵權法計算一級指標的權重,并在此基礎上,計算出二級權重和三級指標權重。之后,通過咨詢專家意見和查閱相關文獻,本文對初始權重值進行調整,使其更好地反映研究對象的真實情況。指標體系及權重如表1所示。

表1 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表
為保證問卷的可靠性,本文對問卷進行了信效度分析。一般情況下,總量表的信度系數應在0.8以上,分量表的信度系數應高于0.7。[15]本研究利用SPSS 19.0對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分別進行了信度分析,總體信度分別為0.871和0.957,說明兩個量表的信度均可以接受。
效度分析是用來衡量量表的準確度的分析方法。本文利用SPSS 19.0軟件分別進行了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過程和結果評價的問卷Bartlett球形檢驗均小于0.05,且量表的KMO檢驗分別為0.855和0.924,說明量表的準確度較高,可做因子分析。
從均值來看,各指標平均分在3.03—4.16,如表2所示。其中,X8的得分均值較低,說明學生理論用于實踐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Q12、Q13、Q143個指標的均值在4以上,說明學生思想品質的增值較大。其余指標都達到了中等以上水平。從標準差來看,所有指標問卷得分的標準差均小于1,表明不同學生或用人單位的評價整體偏差較小。
為分析教育增值的總體情況,本文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增值情況進行評價。首先,本文分別對每個三級指標進行模糊綜合評判,其次與一級指標的權重進行模糊綜合,最后得到基于過程評價數據的模糊綜合評判結果。經過SPSSAU的在線分析得出,三級指標的模糊評判值如表3所示。

表3 各三級指標評價情況
根據模糊綜合評價公式,過程評價五個二級指標下隸屬度評判值如下。教學內容的隸屬度評判值為:A1=(0.156,0.536,0.288,0.017,0.002)。教學方法的隸屬度評判值為:A2=(0.06,0.45,0.45,0.04,0)。教學目標的隸屬度評判值為:A3=(0.122,0.474,0.353,0.051,0)。專業認同的隸屬度評判值為:A4=(0.12,0.48,0.36,0.03,0.01)。教學效果的隸屬度評判值為:A5=(0.07,0.41,0.46,0.05,0.01)。根據五個指標在過程評價中的權重系數(G1=0.22,G2=0.02,G3=0.33,G4=0.36,G5=0.07),最終得到過程評價的模糊綜合評價向量為0.124,0.485,0.351,0.036,0.004。
同理,結果評價五個二級指標下隸屬度評判值如下。知識水平的隸屬度評判值為:B1=(0.158,0.39,0.382,0.061,0.009)。能力素質的隸屬度評判值為:B2=(0.197,0.408,0.33,0.053,0.012)。身心素質的隸屬度評判值為:B3=(0.2,0.42,0.33,0.05,0)。公民道德的隸屬度評判值為:B4=(0.348,0.456,0.178,0.012,0.006)。政策法規的隸屬度評判值為:B5=(0.175,0.408,0.377,0.035,0.005)。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結果評價的權重系數(J1=0.38,J2=0.56,J3=0.01,J4=0.03,J5=0.02),最終算得結果評價的模糊綜合評價向量為0.186,0.403,0.346,0.054,0.011。
兩個一級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353和0.647,模糊綜合評價的最終隸屬度評判值為0.164,0.432,0.348,0.048,0.009。根據各評價集的得分可以算出該評價指標體系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下的綜合得分為3.695,介于3和4之間,說明調查樣本的教育質量屬于中等偏上接近優秀的水平,無論是學生還是用人單位對其評價均較高。
為進一步分析各指標因子對教育增值的影響,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指標因子進行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24個成分中特征值大于1的為成分1—5,累計貢獻了75.491%,累計貢獻率超過了60%,說明前5個主成分因子足以解釋原始變量總方差,能概括大部分信息。從第6個點開始,特征值點趨于平穩。根據主成分提取結果,本次研究提取得到5個主成分。

表4 主成分提取表
如表5所示,第一主成分與Q1—Q16存在正相關關系且載荷較高,Q1(基本理論)、Q2(設計技術)、Q7(終身學習能力)、Q15(政策法規掌握情況)載荷最高,因此,第一主成分可視為“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第二主成分與X1(教學滿意度)、X2(課程認可度)、X3(軟件授課滿意度)都存在較強的正相關,且載荷較高,第二主成分可視為“教師的教學內容”;第三主成分與Q5(工作環境適應能力)、Q13(職業道德)存在正相關關系且載荷較高,雖然Q5的載荷最高,Q13次之,但因為第二主成分已經代表過能力素質指標,所以第三主成分可視為“公民道德”;第四主成分與X5(教師教學認可度)存在較強的正相關,且載荷很高,第四主成分可視為“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第五主成分與X4(理論與實踐認可度)存在較強的正相關,且載荷很高,第五主成分可視為“教師的教學方法”。因此,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水平及教師的教學內容、公民道德、教學能力和水平、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教育增值水平。

表5 主成分載荷矩陣
本文將五個主成分的得分記為F1、F2、F3、F4、F5,以5組主成分相應的特征值除以特征值總和作為權重數,建立主成分綜合得分模型:F綜=0.539×F1+0.267×F2+0.077×F3+0.62×F4+0.055×F5,得分情況和排名情況如表6所示。如果綜合得分為正,且得分越高,說明對教育增值的影響越大;如果綜合得分為負,得分越低,說明整體的影響越小。從綜合得分來看,在過程評價中,主成分得分系數較高的三級指標是X1(教學內容滿意程度)和X6(教學目的的理解程度),說明這兩個指標對教育增值影響最明顯。在結果評價中,綜合得分排前三的指標分別是Q3(城鄉規劃專業工具)、Q5(新工作環境適應能力)和Q16(法規知識實際運用),說明這些指標增值相較其他指標更為明顯。
由表6可知,X3(學生對軟件的課程講授滿意程度)、X5(學生對各任課教師認同程度)、X7(培養計劃、培養方案及整體認同感)、X8(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與水平)等教育過程指標得分較低,Q8(規劃文本寫作能力)、Q9(團隊合作能力)、Q12(政治素養)等結果評價指標較低,需要在以后教育中加以改善。

表6 主成分得分及綜合得分排名
過程評價能反映學生對教師教學和專業認同的情況,為后續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專業認同的提升提供方向。從過程評價來看,學生對X1(教學內容科學性、思維性,教書育人的結合滿意度)和X6(教學目的的理解度)2個指標對增值影響最明顯,重點關注這2個指標尤為重要。同時,其他部分指標也需得到進一步關注。
第一,學生對各任課教師知識、智力和教育因素的認同程度最低。對此,高校教育應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應提升自我知識儲備和教學技能。在師資考核方面,高校可以采取定期考核,優勝劣汰的考核制度,在調動教師積極性的同時,也保證了師資隊伍的優良供給。
第二,學生對各種規劃必學的軟件的課程講授滿意度欠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詳細地講授軟件操作的原理和過程。熟練操作軟件是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從事規劃行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第三,學生對專業培養計劃、培養方案的認同感以及學生對本專業整體的認同感不高。專業認同是職業認同的一部分,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只有對專業有歸屬感、成就感,才會加大投入力度,投入更多精力與熱情到學業上。
第四,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不足。對此,高校應加強相關能力的培養,多設置實踐課程,讓學生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其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以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為例,大部分學生的直接就業方向是從事規劃相關的工作,在本科學習期間不僅要了解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參與社會實踐,提前感受學習規劃的意義。
用人單位評價可以直觀地看出專業培養方案的優點和不足,反映出學生的能力水平。一般而言,用人單位對學生的滿意度越高,教育增值效果越好。從調查結果看,用人單位對城鄉規劃專業工具、新工作環境適應能力等大部分指標滿意度較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學生的規劃文本寫作能力的主成分綜合得分最低,意味著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規劃文本寫作能力滿意度不高。這是由于學生在大學期間規劃文本寫作方面的訓練欠佳。規劃文本是表達規劃意圖、目標和對規劃相關內容提出的規定性要求,從事規劃行業的人員對規劃文本的寫作是一項基本且重要的技能,高校應當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訓練。
第二,在知識水平方面,學生對城鄉規劃基本理論和城鄉規劃前沿知識的掌握不夠。對此,高校學生應加強城鄉規劃理論知識和前沿知識的學習,多閱讀相關文獻,在課余時間充實專業知識儲備,為將來就業做準備。
第三,在能力素質方面,用人單位對學生分析處理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評價不高,意味著學生在校期間需在這些能力素質的提升上下功夫。
第四,學生的政治素養指標的主成分綜合得分與其他結果評價指標相比相對較低。對此,任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融入思政教育,培養學生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
教育增值是學校教育質量的根本體現,學生大學期間所發生的變化增值越多,大學的教育質量就越高。在新時代背景下,強化教育質量的跟蹤調查、外部評價和問題反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是高校轉型發展、創新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通過建立標準的教育增值評價體系,并從學校、企業、政府、社會、學生等多維視角對教育增值評價及問題的反饋,能有效找出教育質量的短板和差距,進而提出改革優化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機制、辦學模式、課程設置計劃并應用于新的教學和管理,從而推動高校內部教學改革,保障高校教學工作的投入,充分調動學校教育管理者和一線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的競爭力和適應能力,為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實現“PDCA”教育質量循序提高和“螺旋”上升。
根據上述分析,所得結論如下。第一,模糊評價結果表明,規劃專業教育質量屬于中等偏上接近優秀的水平,學生和用人單位對其評價均較高。第二,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道德素養、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能力和水平及教學方法5個主成分直接影響教育增值水平。第三,通過教育增值評價,可篩選出需要改善的指標,并通過PDCA“計劃—實施—檢查—處理”四個主要階段循環,為后續可以有針對性地改善規劃專業教學方法和提高培養質量提供理論支持,為其他專業教育增值評價提供借鑒。